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果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看看司马懿是怎么说的

2024-02-02推荐

前言

当年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失守无疑成为蜀汉大军失败的转折点。若换成魏延去守卫,结果会有所不同吗?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员调动,却关系到第一次北伐的成败。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当年战场上的种种迹象——它们似乎早就透露出,街亭注定难以固守。

那一役,马谡被诸葛亮派往前线,只把守要道;谁知他稍有闪失,大好局面便支离破碎。当蜀兵从陇右败退之时,一行行落寞身影映着夕阳,又有谁不为前线将士的折损惋惜?此番调兵遣将,若非马谡失守,蜀汉岂有北伐失败的结局?

然而,就在马谡兵败之后,魏延也曾奋力收复街亭。可最终,这要塞还是再次落入敌手。换了守将,却仍未改变宿命。难道街亭注定不堪一击?那一刻,司马懿又是怎么看的?

诸葛亮用兵如神,马谡难辨深意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魏国,一举占领陇右四郡,魏军措手不及。为防备魏援,他派遣马谡前去守卫街亭关口,意在打击从长安方向来的魏援。

马谡此前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派他前去,也是看中他有勇猛过人之处。足见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把守街亭关口,任务艰巨,马谡向来大气磊落,将士们也对他推心置腹。

然而,马谡终究还是辜负了诸葛亮的嘱托。面对号称八十万的魏军,马谡并没有意识到,诸葛亮的战略用意,并非是与强敌决一死战。他只知进退两难,终日惴惴不安。

诸葛亮的真实目的,是要马谡牵制住魏援,迟滞其前进步伐,为蜀军争取在陇右建立战略优势的时间。一旦占领陇右,再与援军夹击魏军,这才是诸葛亮的全局部署。

然而马谡并未看清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迷信街亭险要,坚信可以与魏军决一死战。这就等于是自断退路,误判了局势,也辜负了诸葛亮的嘱托。

马谡失守要害,北伐功败垂成

司马懿果然亲率大军来袭,马谡也如他所愿主动出击。两军交锋处,尘埃漫天,杀声震耳欲聋。马谡料事如神,一鼓作气击退魏军。谁知半路杀出司马懿,马谡大军陷入重围。

马谡在山头扎营布阵,却被魏军封锁了归路。眼看粮草将尽,马谡只得突围而出,蜀军死伤惨重,街亭就此沦陷。

街亭的沦陷,直接导致蜀汉大军的北伐之路被阻断。陇右四郡陷入重围,蜀汉军队此起彼伏,士气受挫。此时此刻,诸葛亮惊觉大势已去,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一场北伐就此功败垂成,马谡的失守无疑是其中致命的转折点。当初诸葛亮批评过他骄妄自大,如今证明的确箴言不虚。马谡终究难逃失职之罪,造成蜀汉丞相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北伐失败的消息传来,蜀军士气受挫,人心惶惶。刘备病重之际,失去陇右,无异雪上加霜。当时形势所逼,马谡不得不向诸葛亮请罪,从此隐退不问世事,再无机会折戟沙场。

魏延临危受命,奋力夺回要害

马谡的败退让关中震动,蜀汉内外交困。诸葛亮遂命魏延前去救援,希望他能扭转局面。魏延性格直爽,为人较真,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不敌朝堂险恶,英年早逝。

然而,此刻的他尚不知厄运将至。得令之后魏延立即整军北上,誓要报效国家。他与马谡并无私怨,唯有扫清魏寇,夺回失地,方可雪北伐之耻。

数日行军后,两军遭遇。魏延胆识过人,深谙用兵之道。他料定魏军必侧击蜀军,早早设下伏兵。正面硬拼之时,魏延挥军如探囊取物,大胜魏将张郃,一举夺回街亭。

短暂的胜利让人心有所慰,可魏延的行动同样暴露了军机。不久,司马懿再次杀到,魏延中计,陷入重围之中。他勇猛过人,杀出一条生路,才算苦苦支撑。可街亭已再次陷落,北伐受阻,他也无力回天。

司马懿料事如神,识破固守之策

马谡和魏延先后失败的背后,有人却早已看清局势。北伐一役,魏将司马懿可谓鬼神难测,他在必胜之下奇袭街亭,又在险境之中设下天罗地网。

当初马谡率军来守,他便判断街亭守不住。因为马谡不懂守,反而轻举妄动。而当魏延收复街亭之时,司马懿也未把这当回事,反倒又将其引入陷阱。

其实,街亭的地势易守难攻,守军只需死守,便可截断魏援。可惜蜀将均不识大体,反为司马懿所乘。司马懿明白,魏延性格直来直往,铁骨铮铮,绝不知守局。因而设下圈套,以逸待劳,终于击败冲动的蜀将。

从这层面来看,街亭的沦陷已成定局。因为无论换谁上场,也难逃魏军的绞杀。魏延未必会比马谡做得更好,他们失败的根源在于不懂诸葛亮的用意,又徒具蛮勇,难以守局。

而司马懿洞察一切,遥遥领先。他的霸道嚣张毕露无疑,却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孤军难支。即使换人后悔莫及,命运的齿轮已无法倒转。

命中注定,街亭难固守

街亭之战可以说是蜀汉建国以来一次重创,马谡和魏延的失守无疑是其中重要原因。然而纵观全局,街亭的失守也似乎成了命中注定。

因为就在马谡败退之后,魏延等人尚且成功收复街亭。可最终,街亭还是再次丢失。由此看来,守军人员调动并非失败的唯一诱因。

关键在于,司马懿熟悉地形,洞察军情,他轻易识破固守之策,也看透魏延等人用兵风格。正因如此,才屡次在险要之地创造奇迹。可以说,街亭之战,魏军占尽地利人和。

这也从侧面反映,换人并不一定改变结果。因为主导战局的,从来不是单个人物,而是全局的天时地利。马谡和魏延在其位,也只能顺势而为,难逃宿命。

战争从来残酷,胜负荣辱永远难料。当年街亭之战结局已定,换人亦无补。这场惨败、这次北伐,注定难以收场。人力徒劳,唯有静候天命。可惜到最后,终究敌不过变数。这也是命运的无常之处,世事的无常之处。

人生起起伏伏,谁又能对抗天意而生?那些暮去朝来的守军,也不过蝼蚁小卒,争战一场,到头来难免黯然离场。诸葛孔明的算无遗策,终是敌不过天时地利人和。这大抵,就是最终的结局。

结语

历史伟名之下生灵涂炭,北伐之役的幕后尽是血与火。大抵乱世用重典,但英雄概莫能外。诸葛亮孤注一掷,马谡魏延离奇陨落;刘备临终遗憾,后主昏聩冯远。

子规啼血。才德各全其一的人物难免凄惨收场,更何况凡胎肉体。话说回来,正是这血雨腥风造就 后人眼里一段传奇。统治者的政治手腕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检验,而我们也更看清他们骨子里的人性光景。昔人已矣,古迹犹在。

如今人们缅怀先烈,追思北伐之战,也不过是在怀念一个个逝去的灵魂。他们为这个时代燃烧过,留下骨灰,也就够了。至于谁对谁错,英雄与暴君,世人自有公论。

我们不必太过苛求历史英雄,他们终究也只是与我们一样的人类。值得肯定的是,他们曾奋勇一战,也为后人铸就下可歌可泣的传奇。就让时间慢慢抚平历史的窟窿吧。钟鸣鼎食之余,不妨安静缅怀。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带着温暖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