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中年男子在地铁2号线上突然晕倒,120急救调度员远程指导轨交工作人员,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患者钟先生已于9月13日顺利出院。
「谢谢你们抓紧每一秒,一棒接着一棒救回我弟弟,谢谢苏州这座温暖有爱的城市!」钟先生的姐姐、从外地赶来的钟女士将多面锦旗,分别送到了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重症医学科、地铁2号线桐泾公园站、苏州市中医医院急救站以及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了近期最大的心愿。「之前因为照顾弟弟走不开,现在他要出院了,很想和每一位救了弟弟的人见一面,当面表达感谢。」
半个月前,钟女士的弟弟在地铁上突发心脏骤停,命悬一线,正是地铁工作人员、120调度员以及医护团队环环相扣上演「生死救援」,为钟先生跑赢「死神」。经过治疗,钟先生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如今即将出院。
没有人掉链子!
环环相扣守护「生命链」
8月28日下午1点半左右,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王英菲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表示在地铁2号线列车上,有位40多岁的乘客晕倒后被热心乘客抬下列车,目前患者在桐泾公园站。
王英菲立刻派出救护车,同时通过一系列标准询问,判断患者情况,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得知轨交工作人员已经取来了AED。「因为目前苏州地铁里已经实现了AED全覆盖,他们的反应也十分迅速,我就建议他们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后要使用AED除颤。」
当2号线桐泾公园站值班站长周杰带着AED飞奔到站台时,多位工作人员已经在接力进行心肺复苏。周杰此前接受过急救培训,加上120调度员的远程指导,他冷静地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
一边是轨交工作人员接力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另一边是救护车迅速出车并在8分钟抵达现场,医护人员接手继续进行救治,开通静脉、静推肾上腺素,使得患者在转移到救护车上时已经恢复自主心跳。
患者随即被送往苏州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救治,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医院很快组织了全市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并将患者转院至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接受进一步治疗。
「当天晚上我们接到120的电话。安排紧急会诊。当时病人出现白肺,氧合指数急剧恶化,脉氧饱和度远低于正常水平,表现为多脏器衰竭。转到我院后,我们马上对他进行了CT检查和超声检查,并调整气管插管。使用了ECMO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进行加强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等,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军介绍,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目前患者钟先生已无大碍,今天就可以出院。
「网约式」急救
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四分钟」医疗救援圈
钟先生的姐姐表示,这一次弟弟被救回来,自己才知道「黄金四分钟」的概念。「黄金4分钟,这些好心人一秒钟都没有浪费!」
所谓「黄金四分钟」,是指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为推进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协同腾讯公司、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联合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公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的公共应急模式,探索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四分钟」医疗救援圈。
同时,苏州进一步织牢「救治体系一张网」,以迅捷反应、精准调度、科学救治为核心,建立应急管理、统一调度、高效运转、集中专家、多科联动、协同救治的新模式,跑好「生命接力」的每一棒。
在「生命接力」第一棒,以大数据赋能社会救护,压缩「空窗期」。
通过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实现苏州轨道交通AED全覆盖。同时苏州市急救中心持续开展急救培训,目前完成志愿者培训近4万人,预计今年完成7万名志愿者培训,届时市民进行紧急呼救时,1公里内都能有志愿者响应。
在此基础上,依托腾讯企鹅急救助手的产品技术能力,苏州将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内的AED和急救志愿者纳入120调度中心统一指挥,上线视频呼救、短信双向定位、志愿者调度等功能——共创「网约式」急救模式。如今,苏州市民能够接受120调度员的视频通话指导,该功能上线后,类似的心肺复苏患者成功救治案例已有16位。
今年7月,苏州还首创急救「医疗顾问席」,医院专家到急救中心现场办公,给予第一目击者和救护车内医务人员更专业的视频远程专业指导。
在「生命接力」第二棒,以智能化提速院前急救,实现「上车即入院」。
依托智慧急救平台,如今苏州形成「急救资源调度一张图」,120调度员按照「就急、就近、就能力」的原则智能快速分配急救资源,危重症者和重点人群得到更高级别的响应。
同时,苏州智慧急救平台已接入107个急救分站,对308辆急救车进行数字化改造,并配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使之成为「移动ICU」。
随车医护人员可实时调阅患者健康档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救治措施,实现「边走边看,对症救治」。
此外,苏州市急救中心还协同公安交警部门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可以发送救护车行车轨迹至交警部门,保障救护车快速通行,缩短转运时间。
在「生命接力」第三棒,以一体化统筹院内救治,实现多学科联动。
目前全市所有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车上医护人员可以将患者生命体征、行车轨迹及预计到达时间推送到接诊医院,医院做好救治准备,提前调度院内多学科救治力量。
院内专家可远程调阅急救车上患者视频、体征监护和病史信息,通过平台全程指导途中救治,实现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
与此同时,全市搭建了一体化联合救治平台,建立省市联动紧急救治专家库,在重特大事故或紧急救援危重伤病员时,立即抽调省市级专家成立救治小组,赴接诊医院进行联合救治。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苏州还将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二期,进一步健全医疗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探索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AED安装信息与苏州市120信息系统联通并对外展示,同时在配备AED设备的场所,部署呼救二维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