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铅山县地处武夷山北麓,信江水蜿蜒穿过在城郭和村庄,浩浩汤汤一路向西奔向长江。来这旅游的客人大多会被友善地提醒:是铅(yán)山哦,不是铅(qiān)山哈。本地的老人还是习惯将铅笔说成「yán笔」,坚守着古老乡音的平平仄仄。
作为古时入闽的咽喉之地,铅山境内现存关隘遗址八处之多,见证了赣闽百姓古来翻越连绵武夷山的交谊与贸易。
地理位置显要的铅山,「铜琶铁板唱大江」要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唐朝在永平设立「铅山场」,采冶铜、铅等。后又置永平镇,设信州永平铸钱院监铸钱币。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于是以山名县,县治所为永平镇。
北宋重启铅山场,「岁额三十八万斤,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直至南宋末年,铅山场一直是朝廷主要铜产地,并首推使用胆水浸铜法工艺,当时朝廷发行的钱币半数出自铅山。
繁荣富硕加持了地方发展,梧巢引凤,铅山从此人文渊薮,赣东北的民谚中甚至有了「铅山的女子不用拣」。
河口明清古街。 黄一亮/摄
古驿道或村径上茂密的篁竹和茶叶最常见,就像北武夷的孩子一样野蛮生长。对于铅山人来说,不可居无竹,也不可坐无茶,竹和茶更是南宋末年铅山铜业沉寂后吹响六百余年繁华的笙箫。
如果不能去铅山八大关隘探幽,那就在河口镇明清古街走一走。这是一条仍旧沉睡在明清时光里没有醒来的古街,与信江平行而建,对岸是借来的鬼斧神工,如玄铁一般的丹霞地貌九狮山。约二百米长的一条浮桥连接信江两岸,也连接古今,串起无数南车北马的足印和盛衰兴亡的传奇。
游人常常会被古街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辙、奢华古商号门面上雅致的雕砌所震撼,悠长巷道总让人恍惚:会不会走来一个穿着长袍马褂、掖着算盘的商人?或者细步无声、款款而来一个丁香般芬芳含蓄的女子?
从九狮大桥停车场步入古街牌坊,不过百余米便可叩响吉安会馆厚重木门上的铁环,青石门楣仿佛回响着古戏台上的丝竹声。这是明清古街众多商会馆中的一个,坐落在古街的头堡,依次还有二堡、三堡总计三里的街市。
街道两旁的板闼门沉浸在晨卸夜装的旧梦中,木质纹理密密麻麻透出沉香味的往日繁华。九弄十三街,纸号、茶号、药行、钱庄、银楼等商业场所密布,洇进门匾的字迹已数不清多少来来往往。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在【河口】诗中便有「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移官资坐镇,转粟奉神仓」的描述。
河口镇明清古街上的金利合药铺。武丹阳/摄
南宋时期的河口只是信江岸边一个长满芦荻的沙洲,因铅山场十万矿工迁至河口境内栖居,渐渐形成市井炊烟。
明万历十年(1582),河口建镇,成为闽、浙、赣、皖、湘、鄂、苏、粤八省通衢的山珍海货集散地。河口码头的茶叶、纸、刻印书籍、陶瓷、药材、砚墨、刺绣堆叠如山,云集的商贾谓之「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
繁盛的商贸得益于晋商、徽商、江浙商帮、江右商帮在此安营扎寨,做起以茶叶和纸为主的转运贸易。铅山人顺势创立了闻名遐迩的河红茶和连四纸品牌,手工技艺的双子星座由此诞生。
哪怕是多少年后的今天,伫立官埠头,沿着石阶望向咫尺的信江,犹可轻易想象一个世纪前灯火辉煌的码头,大小船舶如织,古街来往的独轮花车和挑夫将包装严实的茶叶和纸运向停泊在各码头的舟船。
当河口逐步成为南方内陆水运中心,进而成为中国红茶贸易和制作中心之时,产自武夷山北麓的铅山河红茶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大宗贸易商品清单。最为繁盛的明清时代,铅山河红茶制作技师遍布全国红茶产区,河口九弄十三街纸号茶行栉比林立,从事红茶加工的有万众之多。万历版【信州府志】载:「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之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
河红茶杀青工序。潘爱英/摄
河红茶在铅山河口镇汇聚,又沿着信江入鄱阳湖,或转道赣江到广州口岸,经海洋抵达欧洲;或进长江,一路穿越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蒙古国,再到俄罗斯的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路继续延伸,穿过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甚至抵达西欧各国。
由此算来,茶路有1.3万公里之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这是「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因茶纸商贸快速发展,河口镇需要朝廷调拨专员坐镇治理。于是,这个「技艺杂沓、舟车四出、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的「八省码头」,不知不觉间奠定了「江南四大古镇」之一的历史地位,也成就了「万里茶道第一镇」的美誉。1949年以后,河口镇成为铅山县治所。
一张能够历经时间搓揉的纸与舌尖上的香茗一样,是铅山先人留下的珍贵非遗。有着「寿纸千年」之称的连四纸,取立夏时分武夷山脉嫩竹为原料,洁白细腻,绵密柔韧,久不变色。连四纸需要72道工序,每一刻依照古法的专注都是匠心与传承。
书本刻印的繁荣,带来了连四纸的鼎盛,许多贵重书籍、字画、印谱、拓本依托连四纸得以传世。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将铅山的造纸业称为明代江南五大手工业之一。2006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口镇明清古街惠济河上的凤鸟桥墩。潘爱英/摄
铅山县的明山秀水沉淀下深厚的底蕴。
南宋淳熙二年(1175),思想家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聚会鹅湖寺,展开了为期旬日的学术辩论,这便是著名的「鹅湖之会」。十三年后,怀抱恢复中原的理想,辛弃疾与陈亮再聚鹅湖,史称「鹅湖之晤」,以悲壮沉雄的豪情写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影响着为家国寻求广阔出路的世世代代同道中人。
这一年,由于信州的带湖山庄失火,辛弃疾率全家迁居铅山瓢泉别墅,直至老去。寓居铅山的宋皇亲暇乐园赵家其实远不止民谚中的九进士,其藏书楼藏书万卷,毫不吝啬地向社会开放。卜居瓢泉的辛弃疾是赵家的常客。
鹅湖书院。图源上饶文旅
鹅湖寺文宗书院在明中期被正式命名为鹅湖书院。景泰五年,大理寺正卿李奎在【重修鹅湖书院记】中称:「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传于天下。」
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峨冠博带流连忘返武夷之北这片山水,使这儿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了自己的故事。成化年间,铅山人费宏「三元及第」,之后更是三入内阁,辅佐两朝,河口镇内的惠济河便是他为造福乡梓而主持修建的。
万历年间,铅邑县令笪继良刻下「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清廉白菜碑,成为历代仕宦的座右铭。
三言两语道不尽铅山。如果说唯有繁华落尽的河口明清古街,晨昏雨雪都能找回从前的日色,那么,汇集铅山特色小吃的夜市「清补凉一条街」,恰好衔接了现世蓬勃的烟火气。
蒸灯盏粿、烫米粉、煮墨鱼红芽芋、爆炒田螺、焯毛豆……一盏红茶或啤酒,都不妨碍将笑笑闹闹撒入澎湃的信江水,对着不远处辛弃疾的伟岸身影,吟诵一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河口镇浮桥。刘晓华/摄
作者:潘爱英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