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行走贵州:甲秀楼

2024-07-08旅游

甲秀楼景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新华路翠微巷 8 号,其主体建筑甲秀楼矗立在南明河之上。从广场牌坊起始由北至南,该景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涵盖石牌坊、涵碧亭和浮玉桥;第二部分便是主体建筑甲秀楼;第三部分则是位于甲秀楼后方的翠微园。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由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以及巡按应朝卿倡议修建。其修建的初衷是期望贵州能够「科甲挺秀」,为年轻学子提供读书之所,以改变贵州人才稀缺的状况。「甲秀楼」这一名称蕴含着「科甲挺秀」之意。

这座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阁楼,高度约 22.9 米,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支撑着飞檐,雕花石栏加以围护,姿态挺拔秀美,置身其中,犹如身处烟窗水屿的画卷之中。登上楼远眺,四周的景色清晰可见。这种独特的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独一无二。楼内现留存有八块清代遗留的碑刻,楼门前的长联总计 174 个字。

浮玉桥作为景区最北侧的景点,桥头设有「城南遗迹」石木牌坊,桥上建有「涵碧亭」。浮玉桥宛如白龙卧于水波之上,全长 90 余米,连通着两岸。

翠微园在古代被称为南庵,是由拱南阁、翠微阁、斋房、龙门书院等构成的一组明清古代建筑群,属于明清风格的苏州园林式庭院。明正德四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有诗作记载当时的美景。

从古至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缮,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它不仅是贵阳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贵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1982 年,甲秀楼被列为贵州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5 月,与贵阳城东的文昌阁一同经国务院批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被评定为国家 AAA 级景区。

以下是一些有关甲秀楼的具体信息:

- 历史沿革:甲秀楼初建之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名为芳杜洲,洲上花木繁茂,在月朗星稀之际,桥与沙洲相互映衬,美其名曰「九眼照沙洲」。天启元年(1621 年)毁于火灾,总督朱燮元予以重建,更名为来凤阁,而后再度被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巡抚田雯重新修建,依旧沿用旧名,并且有浮玉桥连接两岸。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巡抚斐宗锡对其进行重修,题写了楼额,并在浮玉桥上增建了涵碧亭。宣统元年(1909 年)毁于战火,巡抚庞书鸿重新修缮。在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 年依照原式样进行重修,在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的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重新镶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乃是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写,后来在十年动乱中散失,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依据过去的照片,配写「甲」字,按照原式样悬挂在楼顶层外面。

- 重要景点:

- 浮玉桥:桥长 90 余米,由贵州特产的白棉石建成,从远处眺望犹如一条玉带飘浮于水面。桥上的涵碧亭原本是古人乘凉休憩的地方,因桥下有深潭「涵碧潭」而得名。亭子的四柱上刻有两幅对联,分别是「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 甲秀楼:楼的白石巨柱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 12 根石柱支撑着飞檐,四周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围绕,充分彰显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妙。楼内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古代书画作品,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石刻和木皿等。

- 翠微园:王阳明曾经游览过的南庵就位于此处。园内有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建筑。正门口的楹联写着「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拱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园林内设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等,是典型的江南庭院。龙门书院寓意着「鱼跃龙门」,期望学生能够高中举人、进士。从远处看,半圆形的桥孔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恰好形成一个正圆,古人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来描绘其神韵。

甲秀楼的开放时间为 9:00-17:00,游客可乘坐公交 15、25、34、46、52、62、305、307 路等至甲秀楼站下车前往参观。它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