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翻越秦岭:褒斜道那些神秘摩崖

2023-12-04旅游

褒河沿岸秋色

褒谷口

年初做三秦功课时,秦蜀古道即钦定项目。此次秦岭游学,曾计划专为褒斜早到一天。随后得知,它与行程中的石门栈道一回事。在古汉台阅过汉魏「石门十三品」,匆匆午餐之后,直奔石门栈道。这里地处汉中的汉台区、勉县和留坝交界处,循褒河迤逦而上有石门水库,传为褒斜道当年的谷口。或许管理方特别急于授业解惑,沿途海量壁画、泥塑和石雕。有褒姒领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怎就忘了她应与妹喜、妲己、骊姬为伍呢?

秦蜀古道示意图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汉中的江南曾归蜀国,故蜀道应作通蜀之道解。广义上说,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出川,在褒城左拐,沿褒河过石门,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逾千公里。狭义则指连接西安和成都的道路。从关中到汉中,东起有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由汉中通四川,有穿越巴山的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

唐代孙樵【书褒城驿壁】影印

公元前207年,刘邦鸿门宴罢惊魂未定,自霸上经子午道赴南郑就汉王位。时纳张良计,「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随后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佯修子午、褒斜,却暗调主力绕行最西端的陈仓道,突袭关中,北定三秦。千百年来,「栈阁北来连陇蜀」。【蜀道难】所指即广元到宁强这一段的金牛道,其最险处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剑门关。荔枝道则无需赘言,「一骑红尘妃子笑」。它一路北上,子午道亦成其二传。

褒河沿岸秋色

褒斜道是古巴蜀通秦川、横跨秦岭天险,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古道。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抵眉县斜峪关,逶迤249公里。相传三皇五帝时即通谷道,有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周文王借以伐蜀,周幽王征褒得姒。范睢相秦始开栈道,【战国策·秦策】载其「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至秦汉,【史记·货殖列传】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东汉「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公元前314年,秦遣张仪、司马错借道伐蜀。755年,玄宗幸蜀亦取此道。

褒河沿岸秋色

古人修褒斜道,因其「石坚不受斧凿」,代以「火焚水激」法开山破石——先以火烧之,待其高温,激以冷水,致其因热胀冷缩而开裂。据【西京赋】注记载,「遇大石塞路,则以锤碎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之上凿孔,架横木,上覆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深沟险涧,则架长柃,覆厚板以通之;遇险陡‘羊肠’,壁立千仞,则在路旁打桩立栅,砌石栏以通之」。今人为其工程结构归纳了多种形式,如平梁立柱式、平梁斜柱式、依坡搭架式、多层平梁立柱式、平梁无柱式、隧道式、凹槽式、棚盖式。唐宋以后尤以石积式代木阁。

褒斜道

自有刘邦开头,褒斜「烟火不绝」。228年,诸葛亮伐魏败退,赵云「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以防追击;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沿褒斜退汉中,「所过烧绝阁道」;554年乐炽叛魏,「闻官军至,乃烧毁栈道」;886年,李克用攻京师,僖宗南逃,因「兴元节度使焚阁道」而由故道来汉中;1643年,明褒城县知县易道粹断栈道,守鸡头关,使「秦蜀梗塞」。褒斜亦因其重要而屡毁屡修,据相关文献,汉「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宋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明重修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国保碑(国一)

褒斜道石门

石门隧道内壁旧照(图源网络)

东汉明帝永平六至九年(63-66)「用钱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里……官寺六十四所」。此次在褒谷口河西岸之山嘴开石门,为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门南北走向,略与河床平行。其内壁十五六米长、三四米高,岩石坚硬平整,少有斧凿痕迹。汉魏后人感念其功,在石门内壁开凿大量摩崖石刻。褒斜通行三千载,1934年修宝汉公路,工程专家为保护石刻而设计绕行。1969年修石门水库,摩崖石刻中「石门十三品」迁入古汉台,而【栈道平歌】即「八个碑」则数年后与栈道同「沦陷」。

东汉【石门】摩崖

石门摩崖镌于石门北口西壁,通高82厘米,宽50厘米,字径35厘米,源于【石门颂】中「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之句。此处的石门即指隧道。隶书「石门」二字笔力遒劲,观之有一种「力透石背」的淋漓快意。前人曾以为此摩崖镌于隧道完工之际,而其笔意与【石门颂】中的「石门」二字极相似,推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之后所镌。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局部)

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四载乃成,时人记其事,镌于褒谷石门南断崖中。据【金石粹编】引【两汉金石记】载,南宋晏袤发现时159字,详辨之150字,近拓可见者仅97字。因其片岩质易风化剥落,面目全非。从末尾「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隐」句,可见彼时褒斜即洛阳通益州之要道。此摩崖存世最早,笔画平直无波磔,字形扁平,笔意古拙,书体篆隶过渡,尤以分行布白从心所欲而备受书家推崇。

南宋晏袤【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摩崖(局部)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历经千载水污、苔掩,欧阳修、赵明诚、洪适之金石书均未收录。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秋,晏袤时为南郑县令,勘查堰渠至褒谷,一览摩崖全文,追慕之而为文,镌之摩崖近侧,世称【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光宗一朝有关皇位更迭流言汹汹、人心惶惶,甚至他本人就因「获罪于天」而吓得神经失常。根据相关文献,晏氏之考究亦与史实不合,然其隶书时推「有宋第一」,故其摩崖的书法艺术价值亦不可小觑。

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

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局部)

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局部)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为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文所撰,记其奏请废子午、复褒斜事,简称「石门颂」。此摩崖镌于石门西内壁,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2行加文22行计622字。其中「命」、「升」、「诵」诸字,下垂之笔殊长。观其书风,天真流露,洒脱自然,挺劲多姿。其与【西狭颂】【郙阁颂】并称汉「摩崖三颂」,清王昶称其「汉人极作」。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尽从此出」。

东汉【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局部)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镌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时有黄门卞玉谒归,过石门时见【石门颂】,念及楗为武阳杨孟文一门三代之事迹,遂为文记杨氏之孙辈淮、弼生前的官位升迁及建树于左,对研究历代官职有一定价值。此摩崖之书法似师承于【石门颂】,而放纵恣肆则有过之。其笔画并无一般隶书所常见的波势,以其结体之奇特而独具风姿。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辑】中盛赞它「润泽如玉」、「真书之【爨 龙颜】【晖福寺】所师祖也」。

东汉【玉盆】摩崖

东汉【玉盆】摩崖,镌于石门南三华里河水中的巨石上。此石色泽如玉,形状似盆,故书此二字以喻之。摩崖通高103厘米,宽61厘米,字径30厘米。书家姓名失考,传为张良所作。但就其隶势而论,断为东汉书体,观之笔力遒劲、气势奔放,如二武士左右顾盼。二字边缘又有隶书小字「玉盆」及两段南宋时的人题款,乍看去就像一轴二字条幅及其题记、边款,以6行44字尽说「玉盆」二字的未尽之意,同时也以大小和布局给人以均衡美与韵律美。

东汉【衮雪】摩崖

建安二十年(215)和二十四年(219),曹操二走汉中。褒水流经石门,因石多浪激而如飞雪翻滚。相传阿瞒见而生情,援笔书「衮雪」二字以抒怀。摩崖通高67厘米,宽148厘米,字径35厘米。书者存疑,然操有【观沧海】诗,气势与此贯通。观之笔触圆润流利、筋道柔和。后人赞之「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衮雪」左下有「魏王」二字,书体违和且字迹漫漶,但曾见于宋人著录,想必由来久远。

东汉【石虎】摩崖

褒谷口东侧山峰险绝凌云,更有巨石形似下山猛虎。东汉【石虎】摩崖,通高100厘米,宽50厘米,字径30厘米,就镌于虎石之下;左下有边款「郑子真书」。而不远处的龙潭又有郑子真钓台。「虎石啸风」和「隐士钓台」,俱列入褒谷二十四景。郑朴,字子真,汉褒中县人,先后五次力辞权臣王凤之聘而躬耕山野,世人皆服其高洁。【石门】【玉盆】【石虎】【衮雪】四幅汉隶大字摩崖,世谓之「石门四小品」,皆状物抒怀之作,凭吊之,遐思之。

北魏【石门铭】摩崖(局部)

北魏【石门铭】摩崖(局部)

【石门铭】摩崖于北魏永平二年(509)镌于石门东内壁。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文27行,每行22字,为魏体楷书。北魏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撰并书之,石师洛阳武阿仁凿字。铭文记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率众万余不畏天险改道褒斜,极具史料价值。紧邻其下又有一段摩崖,记东汉永平中开石门,至北魏永平复通石门之事,亦为重要史料。【石门铭】的书法艺术在北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评其为「飞逸之宗」,称其「不食人间烟火」为仙品。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局部)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局部)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褒水又名山河水」。引山河水灌田所筑之堰,故名山河堰。又据宋诸石刻,此堰为萧何所创,曹参落成之。后人怀其德,命之萧曹堰,自汉始屡有修葺并多见史载。南宋绍熙四年(1193)夏季涨水,六堰尽决。是年秋,使者奉旨重修,次年二月落成,镌摩崖以记之。其通篇擘窠大字,字径纵13厘米、阔20厘米,波态纵横,气势磅礴,望之鸿篇巨制有震撼感。文中出现「晏袤」之名,作为彼时隶书大家,推测为其所作。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局部)

早年收藏一幅刘炳森隶书,第一印象是惊艳。某日读到汉简,突然发现隶书的名字不叫柔媚、匠气,而叫粗率甚至野性。今读汉碑更是惊讶,原来隶书的布局可以字随石走、任性从心。其实,世间本无枷锁,人造之以自缚。正如早年泥于「诗词格律」,一时间,【琵琶行】【长恨歌】的转折换韵都失之规范了,「今我来思」和「匪我思存」的语气助词都不知所云了。究其底,这是思想深处的条条框框在作祟,破之可能自伤,不破则必不立。

【附注】石门栈道连带部分摩崖石刻,早已沉于水下70米处,今之石门实为后人仿造。它还原了摩崖石刻抢救性切割后的「家徒四壁」,让访客喘息之间空余凭吊。既然如此,何不追仿摩崖石刻的原貌和风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