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兴碧山留,云散清江去。
在昭通,自西向东贯通辕门口和抚镇门的云兴街,也贯通了每个昭通人的记忆。是它,陪伴昭通人走过所有的时光。黄昏,由此西行,头顶夕阳余晖,古城携我们走向成熟与厚重;清晨,透过抚镇门东眺,身披黎明微曦,我们陪新城绵延生长。
盛夏时节,悠然漫步于古城中,穿过过街楼,来到云兴街。在古意悠悠的街巷间穿行,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让人觉得自己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这里有熙来攘往的行人,更有此起彼伏的(电子)叫卖声,置身于一个繁华热闹的古镇,任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
云兴街历尽世事沧桑,以一副淡漠疏远的气质静立在那。你走进,它欢迎;你离去,它不挽留。在这,任你随心随性,自由自在。
(一)
以辕门口为中心,有四条街呈放射状通向东南西北。云兴街是往东的一条街,路口两侧的「茶百道」「沪上阿姨」「板扎柠」等奶茶店一字排开,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挤在点餐台前,或翘首企足地等待制作中的夏日冷饮,或饶有兴致地观看饮品推荐栏上的当季新品。一块东西走向的「云兴街」标志牌指引着我们向前迈步。
一眼望去,六七米宽的街道直通抚镇门。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中式风格,它们既不是怀远街、北正街那种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建筑,也不是北京那种四合院连着四合院的民居,而是有着明显的苏州民居建筑风格。建筑不高,均为一楼一底,楼房全由木枋、木板装饰而成,并一律用桐油漆成羊肝色,明快、鲜艳、光彩照人。挑出的外走廊,用雕花的护栏做装饰,精巧而又雅致。走廊下便是人行道,夏天,可以为行人遮阳;雨天,可以为行人挡雨,温情而又舒适,很有人情味。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云兴街,是改造后的样子。改造前,这条街亦是一条商贸街,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云兴街是「云南王」龙云登上人生巅峰后建造的一条街,取「云南兴旺发达,昭通因云南而兴」之意。遥想当年,昭通也是繁盛一时,曾有「小昆明」之称。地处滇东北的昭通,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经济繁荣程度就与当时的昆明不相上下;民国时期,更是一度跃居为云南第二大城市,为政治经济文化次中心,被誉为「小昆明」。
把昭通打造成「小昆明」,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还需繁荣昌盛的商业氛围来支撑。因此,云兴街应运而生。
如今的云兴街,依旧是一条繁华的商贸街,街道两旁排列着各色奶茶店、糕点店、服装店、金银楼和中医诊所。同行的记者告诉我,曾经每堵风火墙下便有三级石梯。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论在哪个时期,逛商店、品奇货都是女人的天性。站在街道中央,熙熙攘攘的行人从我们身边走过,看着他们,我们仿佛看到了民国时期昭通有钱人家的男男女女把西方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家乡。街上除了西装革履抑或头戴礼帽、身着长衫、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外,还有身着高开衩旗袍,修长的大腿裹着丝光裤袜,脚蹬高跟皮鞋,一头卷发,别着法式发夹,戴着墨镜,撑着小阳伞,涂了口红的摩登女郎。她们手挽着自己的如意郎君,没有事情也得到云兴街逛上几转,招摇过市,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时髦。
(二)
一座城市,必须有商业气息和文化气息,不能有了房子,丢了文化。
大街中段,一座画龙点睛之作的过街楼,把云兴街和怀远街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风格不同、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整体。
站在过街楼下,抬头注视它的精致,木制廊柱,木制门窗,雕花精刻,浑然一体。过街楼的建造,放在当今也是堪称一绝。花开时节,晚风习习,皓月当空时,在二楼品茶听书之事无不让人遐想、让人神往。
过街楼为半个世纪以前的人遮过风、挡过雨,居住在楼上的人家,推开古典雅致的木质窗户,就是热闹喧哗的市声,一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关闭窗户,就可以纳凉品茶,谈古论今,眼中风景,过往烟云尽在品茗闲谈中纷至沓来。过街楼下,行人仿佛走在淡雅的画面中,无风雨之忧,从容行走款款漫谈,既世俗又古雅。
楼下,一家「木未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只黄白相间的猫咪懒洋洋地趴在玻璃柜台上温柔地呢喃着,大门两侧挂着各种招牌。左边,非遗:黄杨木雕、金工、刻纸、雕刻加工;右边,体验:银饰、绘画书法篆刻、印染、陶艺泥塑。一个色彩明亮的手工木马放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见过它的人无不想骑上它回味童年时光。环顾四周,刻纸剪纸、流体画、木艺对戒、木艺发簪、漂漆团扇、木雕盘子等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有人吗?」呼喊几声后,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从二楼的梯子上下来,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小店。一楼是产品展示区,二楼是个阁楼,被他打造成DIY体验场所。
聊到昭通古城改造这个话题时,这个叫王朝龙的小伙子打开了话匣子:「云兴街是昭通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云兴街因为龙云而名满天下,修建于民国二十四年,龙云、卢汉在原来的马王庙和辕街上分别建成了一楼一底的西式过街楼,作为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商旅云集,‘小昆明’从此声名鹊起。」
几日后,我们再次来到这家DIY手工坊,体验了一把自制陶器的乐趣。一团白泥被放在拉坯机的转盘中心,我们的DIY体验正式开始。
「拉坯时双手手指合扣,呈三角形,小臂架在腿上或撑在陶盆边缘,起到稳定手掌的作用。」在王朝龙的讲解下,白泥团在我们的手中慢慢变幻出各种形状。我们此次体验的是DIY陶瓷杯:先将泥团搓圆、拉高,其间还要注意中心点的找取以及开口的均匀扩展……忙活半小时后,最终的成品更像一个小陶盆。「手工制作的陶瓷在创作过程中就像开‘盲盒’,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就连专业的陶艺师也无法避免。」王朝龙安慰道。
王朝龙告诉我们,他的小店以DIY手工体验为主,目前已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体验,其中以情侣和亲子居多。
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用心阅读它,便近在咫尺;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就在我们伸手可触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行走的每一寸土地上。一幅字画、一封书信、一把木梳、一袭衣袖、一扇雕窗、一片瓦砾,它们都是文化,是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而过街楼的历史和过街楼下的文创小店的融合,正是让云兴街重新散发光芒的具象,把「看得见的历史、可触摸的文化」呈现出来。
(三)
过街楼正对面云兴街上是一家中医馆,中医馆斜对面为云兴街28号,是一家老字号招牌的「赵记凉粉」。
店面前一大块方形木板搭在铝合金柜架上,左边摆放着大盆的、小盆的、灰绿色的、亮白色的、大豌豆的、金豌豆的凉粉,右边摆满了装着油辣椒、花椒油、味精、姜、葱、蒜等调料的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不等凉粉入口,光是看看这些刺激味蕾的作料就足以让人连咽口水。
店主赵家勇或在砧板上用刀把灰绿色的豌豆凉粉切成薄薄的一片后又切成条状,或用特制的形状若漏勺的铁器在亮白色的金豌豆凉粉上轻轻一刮,条状的凉粉便顺着铁器上的小窟窿游鱼一般地钻出来,装入碗中,放上香油、葱花、蒜泥、油辣椒和自制的酸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凉粉就摆在吃客的面前,用筷子拌匀,香味扑鼻,让人馋涎欲滴。
不大的店面内只放得下4张桌子,每张桌子旁配有四五个塑料凳子。14时,不是标准的饭点,前来吃凉粉的食客不多。赵家勇却不闲着,拿起了那把跟随他多年的菜刀 切那些柔韧的豌豆凉粉,切那些让他在云兴街立足下去的财富。
「来一个大碗(凉粉)。」一辆出租车稳稳地停在了赵家勇的店面前,师傅下车后便坐在靠门边的桌子旁,那碗充满着熟悉味道的凉粉下肚后,饥肠辘辘的感觉被抛至九霄云外。谈笑间,他开始讲述自己听来的云兴街的那些旧事。
云兴街的过往,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甜点」;云兴街的故事,早已成为人们于街头巷尾交谈的开端。在大家的描绘中,云兴街仿佛已经不是一条没有生命的街道,它似乎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静静地观察和思考着这里的一切。
(四)
云兴街上,每相隔四五个门面,便是一个天井,正屋和耳房都是镂空的花窗,天井里又有花坛,可植奇花异草,最适宜居住。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天井里,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和谐、温馨,俨然就是一大家人。
走进一个无人居住的天井,尘土积了厚厚的一层。顺着仿木制楼梯上到二楼,恰巧阳光如瀑布般倾泻进来,将四壁镀上了一层金辉。
天井使云兴街的生活多了几抹色彩。我们呆立良久,流连忘返。
天晴的时候,太阳从西面墙壁一寸一寸往下移,再射到天井正中的青石砖上,接着一寸一寸地从东面的墙壁上挪移,直至消失在邻家的青瓦屋顶上。下雨的时候,又是另一番光景。无数的雨点铺天盖地而来。只要人们愿意,可站在天井四周,伸长脖子抬头看雨、听雨。夏天,打开几扇门,南风从天井吹过;冬天,睁开眼睛,第一眼就会看到天井里的那一抹白雪。
站在二楼的阳台上,伸出身子向抚镇门眺望,仿佛看到曾经在西南边疆叱咤风云的龙云、卢汉等军政界名人,看到安恩溥这样曾经主政昭通的地方要员……其实,看到的更多的还是生活于云兴街及其附近区域的各类普通人,他们或用一技之长养家糊口,或踌躇满志地等待新的明天。
走完云兴街,站在抚镇门城楼下,发现其地势东高西低,有步步高升之意。华灯初上,灯光透过照壁间的缝隙,把橘红色的光晕,斑驳地洒在石板上,别有一番韵味,故少男少女们无事也要到街上逛一逛,他们在用心灵领略和品味什么叫「小昆明」……
回望历史,硝烟弥漫;纵览新城,锦绣蓬勃。不到百年历史的云兴街,曾经饱受风雨的洗礼,终将迎来花月的安抚。
来源丨 @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唐龙泉飞 杨明
值班领导丨马燕
编审丨张永刚
编辑丨尹婕
校对丨龙萍
投稿邮箱丨[email protected]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