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地里,又挖出啥新宝贝啦?
身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血液里流淌着5000多年的文明基因,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就问谁能忍住不点开看!
从线上到线下,最近几年,挂起了一股考古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讲各种博物馆规划到自己的旅行必打卡行程中。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和阿信同样的感受,自己看貌似又看不出啥门道,请讲解吧,钱又花了,输出的知识密度好像和网上的又没啥区别。
咋办?
这次, 中信出版联合腾讯视频知识、微博区域、新浪陕西、西安发布 等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场「万物皆有新知」之「一头扎进博物馆」主题活动,首站就选择在了十三朝古都,出土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重镇——西安。
至于两位领队和讲解,那更是直接升级到了顶配阵容!
首先是 许卫红老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奋战在考古一线二十余载, 曾参加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等多项重大考古发掘,登上过【百家讲坛】,在阿信家出版有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一书。
阿信也曾联合腾讯视频知识为许老师打造科普专栏 【考古有意思:走进地下大秦帝国】 。
要说秦代考古,估计找不出比许老师更合适的了。
另外一位是 于赓哲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老师不仅上过【百家讲坛】,还是全网超5000万人次围观的历史视频博主, 在阿信家出版有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凌烟阁——唐代风云人物启示录】 。
虽然主攻隋唐史,作为西安在地学者的优势,也使得于老师成为诠释中国古代史的最佳人选。
两位老师相遇,会给你的博物馆之旅打开怎样神奇的体验?
让阿信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
你所不知道的秦始皇帝陵考古细节
秦始皇陵被誉为是考古学家的天堂。
而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当首推兵马俑。
30多年前的骊山脚下,一辆公交车扬长而去,只留下飞扬的尘土以及当时风华正茂的 许卫红 老师。
那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不十分著名,距离临潼县城还有近十公里。荒郊僻壤的狭小的宿舍、不分男女的厕所、每天辘轳吊水的日子和想要而不可得的独立办公桌,艰苦的环境使得很少有大学生能接受这种组织派遣。
初出茅庐的许卫红,跟随「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先生参与了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三号坑的考古挖掘工作。
11月23日,在带领大家参观 三个兵马俑馆、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等景点时,许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发掘细节时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我们发掘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块带着彩色花纹的漆皮,我们的队长穿着凉鞋就顺着竹梯子准备将这个土块送到外面紧急保存。
梯子很滑,队长一下就摔了下来,所有人都没想着去扶他,而是抢着去找他手上的土块。
从此以后,我们发掘不许穿凉鞋下坑,梯子也改成了金属的。
那些年,许卫红老师追随秦帝国留下的踪迹,聆听着出土文物无声的呐喊,尝试破译始皇帝留下的摩斯密码。
许卫红老师也从一个趴在坑里清理浮土的小娃,成长为了秦咸阳城考古发掘活动领队。
秦始皇帝陵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始于2009年,至今历时14年。从执行领队到领队,许卫红曾经负责了最初4年的工作。
将讲述考古生涯中, 许多连小说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的趣事,这些都藏在了秦始皇的兵与城之下。
比如, 八千秦俑皆彩绘,上妆步骤是怎样?
先上 「底妆」 ——给眼、鼻孔、唇以生漆作隔离,改善陶俑「肌肤」状态,提高亮度和柔软感,再打一层白色「粉底」遮瑕,而后刷上各种色度的红彩,宛如定妆;
再上 「眼妆」 ——用棕色或红色颜料圈出眼珠,笔尖稍顿,画一个小黑点,表示瞳孔;
最后上 「唇妆」 ——先打底,再涂朱色。如果先上唇彩,会容易手蹭着嘴唇,蹭掉颜色。
看来秦工匠的思路和现代人化妆如出一辙。
许老师正在用手术刀清理彩绘
再比如, 秦始皇住的房子到底结构是怎么样的?
仔细勘察秦始皇的众多房子之一——一号建筑中,许卫红发现这房子正如今天的「复式小高层」。
里面不仅有洗浴室,甚至还装了「浴霸」壁炉、铺了防水层。整个房屋的地平,四周高,水池中心最低, 和现代的洗浴房没有差别。
宽敞、保暖、防潮、隔水,设计考虑周全,施工一丝不苟。这也体现了小高层的主人,一定拥有优渥、舒适的生活。
一号建筑复原图
实际上,这座1974年发现的秦咸阳城一号宫殿总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总高度接近12米,差不多是现在四层楼的高度。
因此,大秦帝国的综合实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政权做保证,这种建筑规模的人力调度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再比如, 项羽真的烧了阿房宫吗?
如果土被火烧过就会变得又红又硬,考古称为「红烧土」,然而在阿房宫遗址上并未发现红烧土,倒是咸阳宫殿出土了大量红烧土,这证明 项羽烧的是秦宫室, 而非阿房宫。
阿房宫3d复原图
有一次,许卫红和团队在老乡家屋檐下歇息。
一村妇开门端着两杯绿豆汤出来,许老师开始和她闲聊:
你家周边的地里,庄稼长得好不好?
浇地的时候,水下渗程度如何?
如果他们说,「庄稼长得不好」「下渗不顺利」,这样的回答对于考古队来说可是个好兆头。
这说明 地里一定有夯土。
要知道, 寻找古代建筑,秘籍就是找夯土。 有夯土预示着不是有墓,就是有建筑。夯土对于考古人来说是简直就是珍宝。
就这样 从烂土、残砖、碎陶片中,考古人一点点在寻找历史的遗迹。
于赓哲笑谈唐才子才女
带我们重识唐朝社会文化
11月24日,于赓哲、许卫红两位老师联袂为我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奉上了一场历史盛宴。
其中陈列的 上官婉儿墓志 ,无疑是最近今年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出土文物之一。
2014 年,上官婉儿墓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被发现,墓中未发现棺椁痕迹,无文物出土。
从天井、甬道和墓室被遭到大范围破坏,应是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很有可能是「 官方毁墓 」行为。
不过劫后余生,出土了一方完整的墓志,全文一共九百余字,规格不低,在唐代墓志里算得上比较大的了。
上官婉儿的墓志,为我们还原了她命运的诸多戏剧化转折。
于赓哲老师在今年出版的新书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 中,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位传奇才女的一生。
作为专攻隋唐史的历史学教授,于老师在书中介绍了与唐朝科举制度相关的众多人物,与其命运浮沉的一生。
所谓「 烧尾 」,出自「鱼跃龙门」的传说 。相传每年春季,黄河鲤鱼溯水而上,跃过龙门时,必遭雷击烧掉尾巴之苦后,方成真龙。
唐中宗时,长安士人遇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必办宴会,名「烧尾宴」,取「 神龙烧尾,直上青云 」之意。
因此,有唐一朝「烧尾」之说,便与科举、士人紧密相连。科举路上的衣食住行,串联起了整个唐代的社会文化。
其中的一个著名样本便是 白居易 。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
初到长安,白居易就做起了租房族。
【国史补】记载:「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这就是著名「雁塔题名」。
白居易在27 岁考中进士后,便是其中最意气风发的题名者之一,「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不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大有一种「卷死」同年们的意思。
唐代科举每次取士 30 人左右,录取比例大概在 2%,整个唐代进士也不过七八千人,所谓「五十少进士」,27 岁考中进士,虽然不是唐代最年轻的纪录,也是足以傲视同年的优异成绩了。
科举之途,为唐代普通人凭借才华、婚姻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路径。但这只是理论上如此, 白居易在他的人生前半段,想在长安搞套房仍是大不易 。他品级低,俸禄少,长时间买不到房,只得被迫继续租房。
为此牢骚也没少发,【卜居】一诗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落魄: 我还不如一只老鼠有洞,还不如一只蜗牛有壳 ,不管地段,哪怕低洼潮湿,哪怕环境喧嚣,不管房子质量如何,只要有个属于我的房子,我就会觉得幸福得不得了。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当时,白居易租住在常乐坊,但不久就又搬了出去,估计是因为租金的问题。
到了元和二年,白居易成了翰林学士,又迎娶了杨汝士的妹妹。那个年代没房照样可以结婚。白居易结婚之后,依旧没有房子,但搬出了华阳观,搬到新昌坊,在那里又租了个房子。
新昌坊也有问题,它位于长安城东部偏南,离上班的宫城或者大明宫比较远(一般官员在皇城或者大明宫南半部上班,而白居易供职的翰林院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内,距离更远)。
每天上班,尤其是冬天,那个滋味实在不好受。白居易 【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就描绘过那个可怜的场景:
长安盈尺雪,早朝贺君喜。将赴银台门,始出新昌里。
上堤马蹄滑,中路蜡烛死。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
待漏午门外,候对三殿里。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
忽思仙游谷,暗谢陈居士。暖覆褐裘眠,日高应未起。
对白居易来说,路很长,天不亮就要上朝,冬夜马蹄又滑,蜡烛也被吹灭了,寒风把耳朵都快给吹裂了,十分狼狈,然后突然想到一个事,你陈山人,日子过得多逍遥,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盖着暖暖的被子。
你看我为了功名利禄,成了什么样子!
这一幕,不禁让人慨叹当下同样选择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啊!
但是,我们都为人生的道路做了选择,因此也愿意在这条路上坚守梦想。虽然我们都曾「困居」长安,但是依然「不坠青云之志」。
除了才子,于赓哲在【烧尾】中也关注到了唐代许多女性的命运,她们虽在「科举之外」,但却也是重要的唐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如 薛涛、上官婉儿,以及宋氏姐妹等 。
考古,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当年咸阳城遗址挖掘清理过程中,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领队许卫红老师发现了一块儿 较为规整的石块。
与其他石块相比,它石质较好,边棱整齐,打磨光滑。
在日记中许老师猜测, 石块可能是建筑台阶。 她捡拾了几块回驻地,洗刷干净后看了个遍也无任何突破。
直到某天,晾晒的石块如神启般显现出了「乐府」「北宫」四字,这个乐府所使用的乐器—— 石磬 才浮出水面。
石磬
石磬声既和且平,关系国家命运。 石磬的发现说明秦始皇相信周礼的这套说辞,是重大的学术发现。
后世长期误以为「乐府」机构为汉代所创,这个带有「乐府」二字的秦代乐器, 印证了秦乐府的存在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
发掘出石磬的消息经报道后,附近的村民老乡都来看热闹,大家纷纷表示:「就这?俺村以前的砖厂垃圾里有很多啊!」
还有很多?考古队听到这消息,眼睛都放光了,当场就拉着考古队 去砖厂「翻垃圾」。
600多斤的垃圾,考古队足足翻了4天,不仅翻出了汉唐时期墓葬的筑材榫卯砖和手印砖,还翻出了高级建筑才会用到的龙纹空心砖、柱石、筒瓦和板瓦,甚至还翻出了钱!
钱模残块
准确来说,这些「钱」是 秦朝造钱的模具。 那时候金属器铸造都是模、范分开说, 以模造范,再用范造钱。
简单来说,模是姥姥,范是妈妈,钱是儿子,这次直接把钱姥姥给翻出来了,怪不得人们常说钱能「生」钱。
钱模的发掘明确了秦代造钱工厂的地点、规模以及方法,为秦朝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考古并非看到的那样轻松简单,随手捡拾找到宝贝其实蕴含的是考古人几十年的功力。
考古不是一味地「挖」,考古工作者不是土拨鼠。
考古发掘只是考古工作内容中极小的一部分,调查、勘探、发掘以及之后的修复、保护、研究,路漫漫兮其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