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4首古诗词,诗人不同际遇,背后竟是影射时代的变迁,浮沉的人生

2023-12-10旅游

李白 杜甫 都是唐代的大诗人,虽然相差十一岁,但同属于一个时代。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他们两人的诗都是离开四川的时候写的同一条江河, 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大相径庭。

李白在25岁时主动离开了四川, 正当青春的他他抬头看天,带着无限的希望走向盛唐。

他的诗中充满了奇绝的景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横看是「江入大荒流」,竖看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杜甫则是在年近花甲时被迫离开了四川, 迈入老年的他低头看地,带着无限伤感遗憾走出盛唐。

他描绘了壮丽的景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但他后两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就如一只被人遗弃,孤独和无助的沙鸥,不知飞向何方,这是一颗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两首诗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能看出大唐时代风云变幻的气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好剑术。也就是能文能武的他,终于是出山,想着闯出一片天地。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0多岁,他离开四川,离开荆门山。

蜀地的最大特点是山多,由于山多,江水和江面都变得狭窄。李白从蜀地来到楚地以后,看见眼前景色,感觉视野立马变得广阔起来,无限宽广的人生已经在向他招手。

坐在船上的他,一方面渴望能够出川实现人生理想,远离故乡的人,顺着流水,思绪故然也是五味杂陈,肯定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纵。这一横一纵,天地之间,年轻的李白心信心十足,中怀的是天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晚年生活比较凄苦,主要是在成都草堂依靠好朋友严武的资助生活。此时严武的去世,意味着杜甫的生活来源没有了,他被迫离开成都,然后沿江东下。

诗的前面四句写景很细致,也很美,但后四句杜甫采用了反讽手法,特别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在杜甫看来,他的名气就是靠着文章支撑起来的,当官也应当是到了年龄以后才病退。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觉得自己像孤苦伶仃的老翁,孤独而又无依无靠。

这里就属于乐景反衬悲情,不过这个反衬中,悲情写得很淡。

杜甫是用自嘲方式来写「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表面看起来是没有牢骚,实际上却是一肚子不平,但又无可奈何。

杜甫这个时候是又老又病,而且在成都失去了严武的支持,他无法生存。

没有友人资助,自己又受排挤,这一次出川对杜甫来说非常沉重。

整首诗弥漫一种无奈的气氛,他很无奈,杜甫好不容易有一段安定生活,但是又被迫离开成都。

光说他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他觉得这个太委屈自己了。他的抱负不是写文章,不是当作家,他想当个政治家,可没有人用他,所以充满了一种无奈。所以,杜甫在诗末无奈地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慨叹的是命运艰难。

李白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时候,他在船上。他顺这个船往下漂,明显是从峡谷中穿行出来,进入这样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

杜甫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当时在孤舟上,那个船是停在那儿的,他是站在靠岸的船上,水流很平稳,他看到水向外流淌,反衬个人生命的渺小。

杜甫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其实他们诗里的都是同一条江流。而且写得非常相似,不分伯仲,都写得非常好。

同一条江流,流出却是不同的人生的走向,一个朝代的无云变幻,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采,众人皆知此才女也,她深受父母宠爱,家庭生活优裕,无忧无虑的长大成人。

少女时代的快乐时光真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那天晚上的情景,作者想必是终生难忘。

作者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

夕阳薄暮之时,我们还在溪边亭子里推杯换盏。由于都心醉魂迷,所以没有一个人记得该回家去了。

一直喝到兴尽意阑,才想起要回到船上去,此时已暮色苍茫,赶紧要回家了,不然要挨骂了。

醉意朦胧地忘记了回家的道路。天已经晚了,她摇着小船,在回归途中误入荷塘,田田荷叶挡住了去路,她努力摇着、荡着,那桨片拍打的水声惊飞了滩头夜宿的鸥鹭。

醉意熏熏,跌跌撞撞地回家,这样的生活,除了「沉醉」更多的是是「心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 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在杭州,苏州当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是,他激流勇退,晚年隐居洛阳,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

天寒地冷的一天,眼看大雪就要来临了,此时此景,做点什么最应景呢?

家里新酿的酒,该出场了吧,这小炉红扑扑的,在炕桌上放着,在这欲雪的黄昏,有什么比对炉饮酒更能消除那袭人的寒意呢?然而「独酌无相亲」,必须有知己把酒共饮,方能味足兴浓。

他开始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老刘啊,我这一切准备就绪,来喝一杯不?」

这酒、炉具备,色、香诱人的眼前景描写,我想老刘肯定是招架不住,马上就跟老婆大人请假迎风冒雪飞奔而来了。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老刘在途中,他会不会继续发出邀请信,约三几老友一起围炉对饮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小诗,写出了比酒还醇的情味,感动了后世无数不少人。

常人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酒不醉,这氛围、这暖和劲,就让你醉了。但是大家会想,白居易怎么能写这么温暖的诗呢?他年轻的时候也写不了,他四十多岁之前是「达则兼济天下」。

官做得不大,操心的事不少,上至皇上下至黎民百姓,他全操心。被贬作江州司马之后,他在苏杭确实办了不少好事。但这心思慢慢转到自己身上来了。

特别七十四岁他退休以后,他在洛阳找了六个老头,加上他自个,搞了个七老会,岁数最大的有八十九岁,他算最年轻的。

这七个人岁数加在一块,你知道总数是多少吗?五百七十岁,这些人在一块喝酒,皆是年高而不仕者,说白了,当官这事咱不讨论,我们就是享受人生。

李清照与白居易的这两首诗词虽然都表现诗人的日常生活,但不同的是李清照展现的则是人生的上半场。白居易呈现的是他人生的下半场。

李清照的人生上半场可谓是顺风顺水,家里的大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再加上家庭殷实,难得的是她本人又才情兼备。

一个官二代,富二代,没有那些嫯气,幸运总是眷顾优秀的人,羡煞旁人的是,她嫁与了赵明诚,之后与爱情相伴,琴瑟和谐。李清照的前半生,妥妥的一生嬴家。

比白起一居易在洛阳的时候,主要就是享受生活,组织七老会,画【九老图】,反正就是跟与他志同道合的这帮老头子在一起。

他人生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展示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惬意,这在诗歌表现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不再像初盛唐的时候总是高歌猛进,想要治国平天下。

白居易的诗,即便在人生的下半场、在他贬谪失意的情况之下,我们依然能够从这首【问刘十九】当中感受到那种旷达自励的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