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上海地标演变:南京东路不再热门,新地标成为焦点!

2024-10-23旅游

你有多久没去过南京东路逛马路了?

曾几何时,南京东路是必去的消费休闲场所,而如今却少了以前那样熙熙攘攘的人群。

而除了南京东路,上海还有很多初代知名地标,早就不知不觉发生改变。

如今上海人常扎堆的地方更多了,能代表上海的地标也变得和 以往 不同。

#01

不知不觉,上海地标变了

有着中华第一街之称的南京东路,在很多年前,被认作最有知名度的上海商业封面之一。

在电商还没有那么风靡的年代,南京东路代表的是线下购物。

一条步行街,汇聚了老字号大品牌,让很多消费者蜂拥而至。

而如今南京东路却难掩尴尬,沿街林立多年不变的还是那些招牌,不仅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有些耳熟能详的门店也已经关门闭店。

虽然依旧保有全年过亿人次的流量。但跟巅峰时期相比,来南京东路的人肉眼可见少了,也少了从前的氛围。

而且,现在还说它是上海商业的代表,似乎有很多人不同意。

2024年上半年上海就有18个新开的大型商业。

现在上海IFC、港汇恒隆等商场更受关注,还有一些老瓶装旧酒的,如张园、蟠龙天地,甚至还有更加年轻的商业如荟聚等等更容易被人提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海的商业早已重新排序。

在时间面前,很多以前的地标没那么流行,人们更喜欢创造新神。

跟南京东路一样,在很多人印象中,在之前谈到上海文创不得不提田子坊这样的初代打卡点。

同样能代表上海的还有石库门弄堂,特有的石库门和亭子间,象征着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居民生活。

而如今,而田子坊少了当初那些年轻人的光临,那些老石库门有的甚至已经被拆成了废墟。

在有些人看来,想到上海脑海中浮现的早就不是那些场景了。

上海人愿意去哪里越来越多变,甚至难以琢磨。

你认为是东方明珠,但是他将安福路称为「文青宇宙中心」。

打卡地点也千奇百怪,从甜爱路的邮箱变成了陆家嘴的垃圾桶,甚至变成了宛平南路买周边。

在陆家嘴网红垃圾桶上找机位的年轻人

上海从来不缺热闹,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涌向了另一个地方。

看似奇葩之事,已经是种常态。一个个新的地标,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

#02

上海的地标变成了这样子

如果我们看上海热门的新地标,会发现它们是遵循着某种逻辑的。

越来越多的地标,早已经不再局限在市区,城市的边界在生长。

这一点商业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郊区的商场不仅越开越多,流量甚至超过传统的市区商业。

上海商场热度分布

除了商业,还有人不远几十公里,去嘉定的图书馆打卡、去临港赶海拍照。

功能性的转变,成为如今上海一些火热新地标的特点。

前段时间,上海的新地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终于和大家见面。

上海花了差不多7年的建设时间,在市区造出一座海拔4800cm「高山」。

开放之后,不仅吸引来穿着款式鲜艳的阿姨爷叔,也有带着氧气瓶来整活的民间艺术家们。

如今在上海各种热门地点,不免能看到像万圣节在巨富长上各种cosplay这样的行为艺术。

看起来是年轻人越来越抽象,实际上是找到了精神宣泄和表达态度的舞台。

没想到,一条的马路还能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

上海的地标功能性变了,具有更加多维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能看到阿姨们在太古里摆着五朵金花的造型,上班族去徐汇滨江只为了能够让自己放空一下午。

前滩太古里,中老年人的秀场

就拿双子山来说,看上去是两座山,但是别 有洞天。有人说建造它是为了人防,有人说是为了市区停车。

看山不是山,双子山在网上传出了各种作用。

看山还是山,双子山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森林。

可能这也是众多上海新地标背后的共同的特征。

传递的不是高大上的气息,反而变得更加接地气,具有人文的味道。

而如果要把价值拔高一点,那么地标最能体现的还是城市发展方向的变化。

#03

什么才是地标

其实,有些上热搜的地方只是昙花一现,更别说称为地标了。

要说真正的地标,还是经过时间沉淀的那些,其中很多更是能体现上海的历史脉络。

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底蕴和现代化氛围的结合。

四行仓库的炮孔在诉说着那一段历史,1933老厂房是工业时代的旧时回响。

武康大楼,上海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之一。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上海世博园,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留下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地标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是这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更重要的,所谓地标在于是否承载着生活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共同记忆。

住在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锦江乐园摩天转轮,或者是已经鲜有人知的「亚洲第一弯」的风景。

即使它们有的已经失去热度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景观。

锦江乐园的知名度高到能成为试卷素材

而这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城市的地标肯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商品房,更不能是福禄寿大厦这样的显眼包或者远在深山的豪华大厦。

上海正在不断地创造当下最贴近生活的共同记忆。

上海一直以来在做一个评选活动,叫做家门口值得去的地方。

截至2024年,已经共有252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它们中间既有大家熟知的建筑,也有适合下班遛弯的地方。从购物到亲子、娱乐休闲学习锻炼,无所不包。

地标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大家在时代洪流里能够得到休整,重拾快乐的地方。

说到底生活才是一个城市地标最应该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