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地道的河南人,几年前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了安徽马鞍山市生活。在这里待了2年多,让我这个南方人大开眼界。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叨叨,说说马鞍山这座城市的11个"怪"现象,可能会颠覆你对一座内陆城市的印象。
怪象一:靠山靠水的宝地,竟然不是一线城市?
马鞍山是靠山靠水的宝地,北倚太湖,东临长江,西枕巢湖,南望九华山。可即便区位如此优越,它也不是安徽的省会,甚至不是个经济强市,在安徽的城市GDP排行榜上只能排到第6位。 我刚来的时候,也纳闷,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咋就不是一线城市呢?后来我才明白,一个城市的发展,光有区位优势还不行,还得产业基础雄厚、开放包容、善于创新。不过马鞍山近年来也在努力转型,从单一钢铁重工业城市向产业多元、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迈进。我相信再过几年,它说不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怪象二:钢铁重镇,却有柔情的江南气质
马鞍山是举世闻名的钢铁重镇,马钢可是共和国长子。所以 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汉","铁打的汉子",跟"柔情"搭不上边。可当我实际生活后,发现马鞍山居然有股很浓的江南气质:古镇林立、曲桥涟漪、诗词唱和、莼菜香糯,哪有什么铁汉的样子?看来不能简单地把一座城市划定为某个标签,每个城市都有它丰富立体的一面。可能这就是马鞍山"钢铁外表下的柔情"吧。
怪象三:长江两岸大城市环绕,竟像是被"孤立"的岛?
马鞍山北倚南京,东望镇江,西望芜湖,三面环绕着长江流域的大城市,可你要说它是南京都市圈、芜湖都市圈或镇江都市圈的,马鞍山人可不干。 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被周边大城市包围、却又自成一体的孤岛。可能是地处三省交界,又可能太过安于现状,马鞍山没有很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这对一座城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未来马鞍山能抓住区域一体化的快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共赢。
怪象四:依托钢铁产业发展,如今却拼命想摆脱它?
马鞍山因钢铁而立市,而闻名,可近年来,这里却在下决心要告别钢铁"一柱擎天"的局面。 市里提出了建设"活力之城、创新之城、文化韵城、生态园城"的目标,要从资源型城市华丽转身。我能理解,马鞍山想甩掉单一的钢铁重镇帽子,实现产业多元化的诉求,但短时间内要硬生生砍断砸自己饭碗的勇气,也是让人敬佩了。转型升级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坚持了。加油,愿你早日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蜕变!
怪象五:安徽土地,大半人却操着南京口音?
马鞍山虽属安徽,但你走在大街上,随便拉个人,Ta十之八九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话。 我刚来的时候,经常搞不清我到底是在安徽还是在江苏。后来才知道,马鞍山与南京一衣带水,人员往来频繁,语言文化难免趋同。尤其是毗邻南京的花山区,简直就是南京城的"飞地"。不过马鞍山人讲南京话还是有点口音的,被南京人戏称为"马鞍山话"。可见地域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有多深,想剥离谈何容易。
怪象六: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游客却不多?
马鞍山旅游资源很丰富:既有采石矶、李白墓这样的名胜古迹,也有花山、雨山、东沙河等自然山水。 尤其是境内的采石矶,是"长江三矶"之一,风景绝美,素有"小赤壁"之称。可神奇的是,这里游客并不多,与它的知名度很不成正比。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也纳闷,这么好的景点咋就吸引不了人呢?后来我慢慢理解了,马鞍山的景点可能缺乏统一而强有力的品牌营销,宣传推广做得还不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光有景点是不够的,还得形成合力。希望有朝一日,采石矶能像赤壁一样,闻名遐迩、游人如织。
怪象七:人文底蕴深厚,大街上却少有文化气息?
马鞍山是李白醉酒夜游的地方,也是刘禹锡、白居易等历代文人雅士骚客挥毫泼墨的宝地。 "诗城""画城"的美誉,名副其实。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马鞍山的大街上,书店很少,文化氛围也不浓厚,这与它厚重的人文底蕴反差强烈。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马鞍山在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之间的矛盾,传统积淀与当代生活还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诚然,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相信,只要下定决心,马鞍山完全有这个实力,让诗意重现城市,让文脉融入生活。
怪象八:明明是钢铁重镇,空气质量却出奇地好?
我初到马鞍山时,对这座城市的空气质量完全不抱希望。 可让我意外的是,这里的天很蓝,云很白,空气清新怡人,全然没有钢城的烟尘味。后来我才知道,马鞍山近年来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尤其是马钢,这位钢铁业的领军企业,更是勇当环保排头兵,创造了工业和环保双丰收的奇迹。马鞍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试问有几个传统工业城市,能在转型发展的同时,还能保住蓝天白云?这是对马鞍山最大的肯定。
怪象九:GDP总量不大,城建配套却很新很高级?
马鞍山的GDP在安徽省内只能排到第6,人均GDP也比较一般。 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新城区,修得可真气派:路宽马路平坦、高楼林立、绿化齐整,跟南京某些片区没啥区别。我就纳闷了,GDP没那么高,修这么好的城市配套,钱从哪儿来?后来我才明白,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和GDP挂钩,既要看经济总量,也要看财政支出强度。马鞍山近年财政收入增速喜人,且城建投入力度空前。修路架桥、开发新城,一个字,"舍得"!可见只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加上科学规划,一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设得既现代又宜居。
怪象十: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却很可观?
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马鞍山的消费物价水平不算太高,但居民收入水平却颇为可观,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海底捞、星巴克这些大城市的高档消费品牌,在这里也随处可见。这与我对欠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不高的印象大相径庭。后来我慢慢理解了,马鞍山的高收入,一方面源自市民较高的就业率,马钢、红映等大型国企为城市提供了大量优质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马鞍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了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这也让我认识到,居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发展阶段不成正比,只要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普惠经济发展的成果,老百姓的钱袋子就能鼓起来。
怪象十一:地处内陆,口音却有海派韵味?
别看马鞍山地处内陆,但当地人讲话却透着一股洋味,大量使用"巴适"、"阿拉"、"侬晓得"等海派词汇。 这与普通内陆城市大相径庭。我好奇地问当地人,你们咋还有点上海口音呢?原来这与上世纪马鞍山吸引了大批上海知识分子、技术工人来此建设密不可分。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也融入了城市文化血脉。可见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早已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这种海派韵味,已成为马鞍山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
以上就是我眼中,马鞍山这座城市的11个"怪"现象。每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都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马鞍山这座城市,既有皮实倔强的性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既在经济发展中左右彷徨,也在转型突围中激流勇进;它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劲头,早已融入每一个马鞍山人的生命里。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爱上了这座城,爱上了她的"怪",因为每一个"怪",都是马鞍山的独特标识,都值得被理解、被记录。我坚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研究、讨论马鞍山的行列中来,让这座城市被更多人所熟知。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马鞍山这座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