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登泰山的游客,有一处景点不容错过,它就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只要你有登顶泰山的计划,那你就能跟它在顶峰相见,这就是泰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八处,其中比较有名的摩崖石刻有四处: 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子房山摩崖石刻、千佛寺摩崖石刻 ,泰山摩崖石刻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一处,因为这里留下了历代帝王封禅的铭文,堪称名山之最。
泰山摩崖石刻中的唐摩崖和宋摩崖不容错过,一处是唐玄宗所留,一处是宋真宗所留,这两位帝王都在泰山留下了自己不被岁月磨灭的铭文。
唐摩崖
唐摩崖位于玉皇顶盘路东侧,这里的石壁被削平,因上面题写了「天下大观」,所以被称为「大观峰」,也叫「弥高岩」,上面刻着唐玄宗御制的「纪泰山铭」。
这块铭文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除末尾「御制御书」及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余铭文字体皆为 八分隶书 , 分为序言、铭文、额款 。
全碑共24行,满行51字,因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已残26字,6字不可辨认,故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碑额为圆顶,上刻神龙、祥云图案,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声势浩大,山呼万岁,震动天地,并磨石壁刻金字。」因此 【纪泰山铭】记录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的事迹 。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国号开元,励精图治,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在他继位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开元盛世」,于是朝中大臣上书东封泰山。李隆基经过一番谦让之后,于公元725年12月16日(即开元十三年十月)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想封禅泰山,但是被魏征劝阻,因此到李隆基封禅泰山可谓是完成祖辈的遗愿,又有彪炳史册之意。
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相传由燕许修辞,韩史润笔,于公元726年(即开元十四年九月)镌刻而成。
「纪泰山铭」与其他石刻不同,其他字为红字或青色,而它是金字 。形制壮观,文辞雅驯,为汉以来碑碣之最,书法遒劲婉润,端庄浑厚,其书体偏肥,不失为唐崇尚肥美的见证,整个石刻飞龙蟠首,金光夺目。
「纪泰山铭」碑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叙述封禅的始因 ,描绘了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张皇六师,震叠九寓,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
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 ,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公开宣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
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 ,并颂扬天下太平国富民强,
第四段是唐玄宗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 。
第五段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 ,进一步表明「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精神,并告诫后来者「道在观政,名非从欲」。
由于这块碑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一直保护较好。铭文的西侧原有从封者诸王群臣的题名,作数层而刻。旁边还有唐高宗封泰山时中书舍人李安期于公元666年(即乾封元年)撰写的【封禅朝觐坛颂】,后来均被铲毁。
铭文之西是「云峰」,这两个字是清代康熙所题 ,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
峰上原有唐代文学家苏廷撰文、书法家梁升卿隶书「唐玄宗东封朝觐颂」,后来也都被毁坏了。唐代刘仁愿、宋代赵明诚、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还留存在上面。
峰上有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二首,大观峰和云峰上遍布题刻: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汉、青壁丹崖等,与「纪泰山铭」相映生辉。
「纪泰山铭」不仅只有中国才有,如今这块碑的拓本被日本成田山书道美术馆珍藏 。据说系中日建交初期,日方专程去泰山所拓,如今已经是日本皇室旧藏珍品。
宋摩崖
在唐摩崖的东南有一处叫「德星岩」的摩刻崖壁,刻着「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这里就是宋摩崖。
宋摩崖高856厘米,宽416厘米,额高92厘米,宽182厘米,清代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记载:「唐摩崖东为宋摩崖,真宗【述功德铭】摩勒于上。」
【泰山道里记】记载,宋摩崖实际上有两处,「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制、正书并篆额。是碑有二,一勒山上,一勒山下城南。」
他还在书中记载了宋摩崖被毁一事,「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岐等题名一则。又安阳人翟涛奉当事僚友同游,引汉陈、荀诸贤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为题名,复书‘德星岩’三大字,并镌盖于上。每行约毁三四十字。下截尚有字句可读,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十三字,完好如初」。
当年宋真宗为什么要封禅泰山留下这样的碑刻呢?这事要从澶渊之盟说起。
北宋真宗年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议和,宋以巨额赔款求和,换得边境暂时安宁。但 宋真宗赵恒将澶渊之盟视为奇耻大辱 ,当时正主编【册府元龟】一书的王钦若心领神会,便进谏说:「唯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这番说辞正中宋真宗下怀,但封禅必须要有「天瑞」,于是王钦若「引经据典」地劝说真宗称,【河图】、【洛书】真有其事吗?无非是圣人利用神道设教罢了。
宋真宗半信半疑,又垂询直学士杜镐那【河图】【洛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杜镐也这么说,于是宋真宗明白那些「天瑞」原来是可以人造的。
公元1008年(即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称,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朕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朕说,如果下个月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于是朕从十二月初一开始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两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
于是群臣在崇政殿致贺,真宗赐宴款待,派专使策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开怀畅饮五天。
心领神会的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及各种社会名流两万多人五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于是真宗下诏封禅泰山。
公元1008年10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此外宋真宗还下诏,令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由宋真宗赵恒撰书并篆额 ,共计1143字,主要颂扬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炅的功德伟业。
由于宋真宗的书法远不及唐玄宗,故碑文多被后人题刻凿毁。另一处在泰安城南门外,由五石合成,碑文北向朝岱宗,俗称「阴字碑」,该碑仅存拓片。同时还有「青帝广生帝君赞碑」,该碑原在泰山西南麓小金山前的青帝观殿西,至1747年被俗吏所毁,碑遂佚,形制无考。
明嘉靖年间济南同知翟涛大书「德星岩」,后人又题「登峰造极」、「天柱东维」、「深远高大」等字,将宋摩崖覆盖。
结语
泰山封禅无疑是对帝王功业的彰显,但后世对唐摩崖和宋摩崖的不同做法,表达了对唐玄宗和宋真宗的不同态度。
封禅泰山的活动在宋代以后逐渐减少,随着理学的发展,皇权不再过分依赖外在的神权,封禅仪式也就逐渐淡出了主流意识形态。
今天反观泰山封禅之举,并未给当朝带来巨大的繁荣,反而因劳民伤财成为国力由强转衰的标志,但留在泰山上的摩崖石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瑰宝,它历经千年,见证了中华大地的荣辱兴衰。
喜欢泰山文化的朋友,欢迎私信我们,一起分享泰山的点点滴滴。
我们专注于泰山文化、物产、石刻、玉石、木雕、字画等泰山瑰宝的研究介绍,想了解泰山人文风情,欢迎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