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社服行业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把握复苏节奏,布局优质龙头

2024-10-22旅游

个股涨跌幅上,从年初到2021年11月30日为止,涨幅排在前五名的是爱美客(涨了55.9%)、昊海生科(涨了47.5%)、长白山(涨了36.4%)、贝泰妮(涨了23.2%)和上海家化(涨了21.0%);涨幅排在后五名的是凯撒旅业(跌了44.8%)、丸美股份(跌了41.7%)、ST腾邦(跌了39.0%)、ST圣邦(跌了33.1%)和中国中免(跌了27.0%)。

在基金持仓这块儿,21年上半年板块持仓和超配比例环比是上升的,达到了统计历史以来的最高值。21年上半年基金超配板块1.53个百分点(比20年下半年多了0.87个百分点)。到21年第三季度的时候,申万一级休闲服务行业里,基金重仓的前五大股票是中国中免、美团 - W、锦江酒店、宋城演艺、首旅酒店,这和21年第二季度整体是一样的。从全部基金持仓的情况看,21年上半年基金主要增持的股票有锦江酒店(增加了8240.82万股)、首旅酒店(增加了7560.17万股)、同程艺龙(增加了6859.37万股)、海底捞(增加了5060.96万股)、银河娱乐(增加了5043.39万股);主要减持的股票有宋城演艺(减少了17162.84万股)、呷哺呷哺(减少了2069.11万股)、中国中免(减少了1733.99万股)、峨眉山A(减少了467.49万股)、新濠国际(减少了284.10万股)。

看基金重仓股的持仓状况,21Q3申万一级休闲服务行业基金重仓股持仓的变动幅度很大。21Q3有几大重仓股被大幅增持,像宋城演艺就被增持了11593.39万股,首旅酒店被增持3763.18万股,海底捞被增持2927.70万股。锦江酒店持股量达到1.22亿股,这可比20年的水平高多了。21Q3的时候,中国中免在休闲服务行业里还是第一重仓股的地位,它的持股总量没怎么变,就减少了130.21万股。但是美团 - W减少了11336.75万股,银河娱乐减少了3570.55万股,这两家减持的幅度很大。

【2.财务分析:业绩同比改善,复苏进程仍受疫情反复扰动】

国内疫情管控得挺稳的,复苏的势头很不错。板块的营收和利润跟同期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改善,都快接近2019年同期的水平了。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社服板块营收达到1122亿元,比之前增加了35%;归母净利润是115.8亿元,增加了244.5%;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是106.3亿元,增加了595%。2021年开始,国内疫情被有效地控制住了,行业的营收和盈利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逐步变好。虽然本地疫情有时候会反复,让板块受到短期局部的影响,但整体复苏的形势并没有改变。从社服板块整体营收来看,20Q4、21Q1、21Q2、21Q3环比分别是+15.6%、-13.8%、+13.3%、 -8.7%。

盈利能力同比有很大的改善。2021年前三季度,社服板块整体毛利率是52.19%,跟2020年同期比少了0.6个百分点,和2019年同期比少了5.71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是29.4%,跟2020年同期比少了10.1个百分点,和2019年同期比少了8.3个百分点;净利率是22.7%,跟2020年同期比多了8.2个百分点,和2019年同期比多了2.7个百分点;ROE是6.3%,跟2020年同期比多了6.1个百分点,和2019年同期比少了2.9个百分点。在毛利率这块,能提升主要是受酒店、自然景区、出境游这些细分板块的影响,它们分别提升了12.6个百分点、11.3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不过免税在社服板块里占的比重比较大,它的毛利率下降了4.7个百分点,这就使得整个板块的毛利总体变动幅度不大。

在期间费用率这块,除了出境游和化妆品板块之外,其他板块都多多少少有所下降。人文景区、免税、自餐饮这三个板块下降得最明显,分别降了22.3个百分点、20.3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主要是宋城演艺等景区在疫情期间关门了,或者受本土局部疫情反复的影响,费用率大幅上升了,恢复正常营业之后,费用方面就慢慢恢复了。净利润率方面,社会服务行业大部分细分板块都有很明显的提升,人文景区、免税、自然景区、出境游、酒店、餐饮、医美行业分别同比增长21.3个百分点、13.5个百分点、12.7个百分点、9.2个百分点、8.2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说到净资产收益率(ROE),出境游和自然景区的ROE还是负数呢。出境游的ROE受疫情影响很严重,净利润率是 -56.1%,在各个板块里下跌幅度是最大的,达到了42.1个百分点。免税、人文景区、医美、自然景区、餐饮的ROE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分别是33.2%(上升17.2个百分点)、4.7%(上升4.2个百分点)、12.6%(上升2.8个百分点)、 -0.5%(上升1.1个百分点)、8.0%(上升0.5个百分点)。

细分板块里,出境游大幅下降,其他板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免税、医美、自然景区、人力资源这几个板块表现得特别好。从收入方面看,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相关板块的营收和业绩首先大幅下滑,等疫情影响变小了,业绩又强劲回升。人力资源、医美、免税、人文景区、自然景区、餐饮、化妆品、酒店的业绩分别同比增长89%、80%、41%、40%、31%、27%、23%、20%,除了出境游,其他板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业绩都盈利了。科锐国际在人力资源板块的业绩主要是灵活用工业务带动的,自然景区的增长主要是和去年疫情停业的时候比。医美板块一直保持正增长,医美因为渗透率提高、顾客粘性高和复购率高、监管变严时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这些因素而受益,发展得不错。免税板块里的中国中免,得益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和消费回流,21Q1 - Q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80.4%。

免税:政策利好和消费回流带动下有了成长空间,离岛免税一直很景气。2021年1 - 3季度,免税在社服板块里,营收占比44%,利润占比73%,市值占比40%。2021年1 - 3季度营收是495亿,增长41%;归母净利润84.9亿,增长168%;扣非净利润83.9亿,增长180%。海口海关说,2021年1 - 9月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355亿,增长121%;免税购物的人次一共513万,增长85%;每次购物平均金额6927元,增长20%。2020年7月离岛免税购物出了新政策,加上疫情让海外消费回流,从2020年下半年起,海南离岛免税消费就很火。2020年全年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到274.8亿,增长103.7%,购物人次448.4万,增长19.2%。新政策让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了,在离岛免税购物新政下,免税龙头中国中免业绩一下子爆发了。2020年中国中免把海免并购了,收购完后中免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1%。另外,2020年6月拿到牌照的王府井等参与市场的,以后都能从很火的免税市场分到好处。

酒店:经营数据同比有很大改善。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酒店在社服板块里营收占比是14%,市值占比为8%。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营收是43.2亿,增长了19.8%,归母净亏损是 -0.9亿,亏损在缩小,扣非后的归母净亏损 -3亿,亏损也在缩小。2021年行业复苏受到第三季度国内多地疫情反复的影响,酒店行业经营数据波动很大,7月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7%,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8月受疫情影响,恢复程度只有47%。在酒店供给减少、需求快速回升、行业景气度上升的情况下,酒店行业的龙头企业开店速度进一步加快,再加上门店结构往中高端发展带来的提价空间,看好国内酒店龙头企业短期业绩的高弹性和长期成长的确定性。

人力资源方面:灵活用工在逆势增长,大陆地区一直都表现出很高的景气度。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人力资源(科锐国际)在社服板块里,营收占比是5%,利润占比2%,市值占比1%。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营收达到51.8亿,增长了89.2%;归母净利润是1.9亿,增长了40.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是2亿,增长了54.7%。灵活用工的实质就是帮企业解决用工的弹性问题,减轻后台人力资源部门的负担,躲开劳动纠纷和用工风险。参照海外的情况,在经济趋势不确定、人工成本增加、用工规范变得更严格的时候,企业在用工上会仔细盘算,这样就会增加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的情况下,2020年整个招聘行业增长面临压力,猎头相关的招聘业务增速都在下降,但是灵活用工依旧保持着很高的景气度和增长速度。

化妆品:依旧很景气,行业还在不断扩大规模。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化妆品在社服板块里,营收占比是14%,利润占比12%,市值占比17%。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营收达到154.1亿,增长了22.8%;归母净利润是14.3亿,增长了16.9%;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是14.1亿,增长了25.8%。化妆品板块在疫情之后恢复得很快,增长势头很猛,新兴渠道让销售场景变多了,这个行业高增长是很确定的事。2021年1月到10月,化妆品累计零售额达到1539亿元,增长了29%,增长率又创新高了。化妆品主要得益于消费升级的大环境,还有国产品牌开始冒头、行业迭代快带来的机会、下沉市场渠道等优势。新规定让市场更快地向头部企业聚集,本土化妆品企业要是品牌、产品、渠道方面能力强,经营又规范,就有希望脱颖而出。

医美这行啊,产业链发展得那叫一个多姿多彩,整个行业在市场里进一步渗透的空间可大了去了。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医美在社会服务板块里的营收占比是5%,利润占比14%,市值占比达到22%呢。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是53.1亿,同比增长了80%;归母净利润是15.7亿,增长幅度为8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是14.1亿,增长了89%。医美这东西呢,顾客的粘性很高,复购率也高。国内医美现在的渗透率才1.1%,你知道韩国是多少吗?8.0%呢。所以说啊,医美未来的市场增长潜力非常大。在监管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下,那些不正规的医美机构,还有上游的医美药械供应商啊,会慢慢被取缔的。这么一来,合法合规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进一步提高啦。

【3.投资分析】

3.1. 免税:海南不断扩容,发展得红红火火,市内店政策可能很快就要出台了。

3.1.1. 消费回流是大势所趋。

免税其实就是旅游零售渠道,全球来看,它的增速大概在5 - 10%这个中间水平,靠数量和价格来驱动增长。中国免税行业的增长逻辑和这不一样,疫情之后,中国免税行业的增长是因为国家想让海外消费回流,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大大增加了,这就带动免税市场一起发展。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中国人出境旅游不方便了,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就转向国内了,预计市场销售额能达到3460亿元人民币,和上一年比要增加48%。从2015年开始,国内消费者在国内买奢侈品的比例每年都在上升,2020年国际疫情到处蔓延,全球奢侈品市场缩小了很多。但在国内,消费回流、新的消费者出现、数字化发展还有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放宽这些因素,让国内市场在疫情之后很快就好转起来,国内奢侈品消费占总消费额的比例大幅上升,大概在70 - 75%,不过等以后全球疫情变好了,这个比例会下降,大概会维持在55%左右。

免税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在销售品类、目标受众、购买渠道上重合度很高,所以要承担起吸引国人把消费转回国的重任。2011年到2019年,中国免税业的销售规模从119.5亿元涨到了5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1%,2019年国内免税销售额在全球份额里只占9.6%。以后免税政策的限制会慢慢放宽(提高额度、扩大品类、增加渠道),随着免税供给端不断优化,国人的消费需求会持续释放出来,中国免税业有希望在全球份额上进一步提高。

消费回流的空间测算如下:在万亿的消费外流里,奢侈品消费外流超过7000亿人民币,这其中有1800亿是通过免税渠道外流的。要是免税渠道的消费能够回流30%、50%或者70%,那国内免税市场就分别会有1000亿、1500亿、1800亿的规模。要是把范围扩大到7000亿奢侈品消费外流这个更大的口径,那潜在的免税市场空间就更大了。不过呢,能承接消费回流的渠道可不只是免税,像跨境电商、海外代购、旅行购买等都是。预计未来免税能够承接的消费回流合理体量是1500亿到3000亿,和现在500亿多的免税市场比起来,在未来3到5年还有3倍到6倍的增长空间。

免税牌照不好拿,行业准入的门槛挺高的,呈现寡头垄断的情况。我国对免税行业采取「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这种政策,各种免税业态都是以授权牌照、指定专营公司的模式来运营的,所以行业进入的壁垒比较高。我国现在一共有10家拿到免税业牌照的企业,它们分别是:中免、日上免税行(已经被中免收购了)、海免(已经注入中国中免)、珠免、深免(隶属于深圳国资委)、中出服(隶属于国药集团)、中侨中免(隶属于中国国旅兄弟公司港中旅,现在只保留哈尔滨中侨市内免税店,给中国入境归国人员提供补购免税商品的商业服务)、王府井,还有2020年8月拿到离岛免税牌照的海旅投和海发控。以后可能会逐渐放开免税牌照。按照2019年销售额来算,中免的市场占有率比珠免、深免这些公司高太多了,能达到85%,再加上它的牌照种类覆盖得最全,规模效应很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免依旧会是行业老大,遥遥领先。(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1.2. 离岛免税:市场规模扩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出境游受限,政策放宽让国内离岛免税市场量价都涨了。2020年7月1日开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又放宽了,离岛旅客每人每年免税的累计限额从3万提到10万,单品限额取消了,还新增了七类免税商品,这就更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了。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355.4亿元,同比增长121%,购物人次有513.1万,同比增长85%,购物转化率又创新高,达到8.9%。优惠政策让离岛免税的客单价明显提高了,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客单价分别是6128元和6927元。2021年2月,海关总署公告新增「邮寄送达」和岛内居民「返岛提取」这两种提货方式,旅客购物就更方便了。多种优惠政策让免税市场发展起来了,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还有免税店供给方面的增加和改善,以后离岛免税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好多店一起开业,差异化竞争变得更激烈了。2020年12月的时候,海旅免税城、中免凤凰机场免税店、中服三亚国际免税购物公园经过海关验收后就正式开门营业了。到了2021年1月,海南省又新开了海控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一期和海口观澜湖免税城。这么一来,海南离岛免税店就从原来的4家增加到9家了,这些免税店分布在海口、三亚和琼海,市场里有5家参与的主体(中免、海发控、深免、海旅投、中出服)。免税店分布的点多了,就意味着商品的种类更丰富了,买东西也更方便了,来岛上的旅客购物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后离岛免税市场也会形成多个主体运营的格局,进入差异化的良性竞争阶段。

海南自贸港一直有政策扶持,海口国际免税城快开业了,这会推动离岛免税市场发展。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以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2021年2月,中旅集团选了地方打造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这个项目里的免税商业综合体地上钢结构主体框架顺利封顶了。这个项目在海口市西海岸新海港东边,包含免税、有税商业、高档办公、高端酒店等类型。预计2022年中就会正式开业。项目建成后会和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一南一北相互呼应,成为海南的新地标,以后会给离岛免税市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为海南建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出份力。

跟国际自贸港相比,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免税运营商的利润还是挺可观的。最近海南免税竞争格局有了变化,这让市场担心以后会打价格战,运营商的盈利能力会下降。整理一下国际上典型自贸港的个人购物免税政策就会发现,香港的政策是最激进的,在机场和市区个人购物都能享受免税政策,机场免税三税,采用招标经营的方式,市内除了烟酒之外的大部分商品都免税,而且是非牌照经营。在竞争最充分的香港,零售运营商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正常的商业环境里,大型购物中心单纯经营的利润率能超过15%,像莎莎、卓悦这样的小型连锁门店,利润率接近10%。另外,在自贸港政策的推动下,把离岛免税这块蛋糕做大才是运营商中长期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3.1.3. 市内免税:政策有好处,前景值得期待。

政策有利好,双方能互惠。2019年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这个批复研究怎么完善市内免税店的税收政策呢,打算把市内免税店的销售对象从原来的外国旅客扩大到离境的国人,并且增加免税品的种类。2020年3月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国内生产的实施意见】里,明确说要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市内免税店。之后呢,湖北、四川、广州、厦门、深圳、上海等省地都发文了,说要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加快市内免税店在城市里的布局和建设。和机场免税店比起来,市内免税店对消费者来说,有购物空间更宽敞、时间更充裕的好处,这样能让购物体验更好,停留时间也能更长;对运营商来讲,租金低了,客单价提高了,也有助于业绩增长。

拿韩国市内免税店来对照,我国市内免税的前景挺值得期待的。2019年的时候,韩国免税销售额达到了213亿美元,还增长了24%呢。韩国是全球最大的免税市场,它市内免税消费所占的比例能达到85%(离岛免税不算在内),而且这个比例逐年在升高,疫情之后市内免税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了,根据韩国免税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9月市内免税占比都高达96%了。韩国市内免税的政策比较宽松,本国和外国居民都在消费人群范围内,出境免税限额是5000美元,入境免税限额是600美元,而且次数没有限制。和韩国相比,疫情之前韩国免税销售额在全球所占的比重是26%,我国才占9.6%,差距还比较大呢。我国市内免税市场还在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放宽以及部分境外消费回流,我国市内免税的潜力很大。

3.2. 酒店:抓住周期复苏的时机,布局有长期成长潜力的龙头企业。

3.2.1. 周期判断:供需关系改变了,行业开始复苏了。

供给端:疫情反复让供给减少得更厉害。2020年新冠疫情的时候,酒店业经营压力特别大,好多酒店因为现金流断了就倒闭了。倒闭的酒店大多是RevPAR(每间可供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比较低、经营能力差,还没有集团支持的单体酒店,还有中小酒管集团下面的连锁酒店。盈蝶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酒店的供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下滑,门店数和客房总数跟之前相比,分别下滑了17.4%和13.0%。

到2021年第二季度的时候,国内星级酒店的数量和2021年第一季度比起来还在继续减少呢,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处于负数的范围。从供给增加的量这方面来看,餐饮酒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同比情况,从2020年2月的 -32%开始,一直到现在,整体上保持着跌幅慢慢变小的趋势。2020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是在 -8%到 -5%这个比较窄的范围里波动的。2021年开始,餐饮酒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2019年相比,同比还是处于下滑的范围。

需求端:商旅复苏被疫情反弹搅扰,特效药的推进发出积极信号。在商旅需求这块儿,咱们把商务活动PMI当作观测酒店行业商旅需求的指标。参照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状况,2008年第三季度商务活动PMI猛跌,需求极度疲软,酒店行业经营起来困难重重,短期内供给大量减少。随着PMI迅速回升,之前减少的供给远远没恢复过来,供需关系一下子就变了,行业在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繁荣期。在本轮周期里,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商务活动PMI大幅下降,2020年第二季度商务活动PMI开始快速反弹,从2020年第四季度起有点震荡,总体还是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受疫情反复影响商务活动PMI又降下来了。

从铁路和民航的客运情况来讲,2021年春节的时候,恢复率是有所下降的。不过从3月开始,客运人次跟2019年相比一直在增长,到了4月和5月,恢复率达到了疫情之后的新高。之后呢,因为疫情反弹,恢复率就开始震荡起伏了。再说说国展中心的情况,把它当作样本来看的话,2021年排展的数量增加了不少,这对会展举办期间周边酒店的业绩是有拉动作用的。虽然时不时冒出来的疫情对出行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国内的疫情防控机制已经很成熟了。随着疫苗的推广和特效药的推进,未来的商旅出行进一步复苏是很值得期待的。在旅游需求这一块,旅游需求的复苏是酒店行业复苏的重要动力。2021年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这些假期,日均出游人次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5%、103%、99%、87%、70%。

假期的时候,酒店需求一下子爆发式增长了,而现在酒店供给是短缺的。这样一来,酒店房价跟2019年同期比,普遍涨了不少,这就拉动酒店业绩开始复苏了。五一的时候,全国酒店的入住率已经全都超过2019年同期了。其中,高星级酒店特别受游客喜爱,国内主要城市里高端及以上的酒店,业绩跟2019年比都增长了很多。那些龙头酒店集团的表现也不错:华住集团在境内的酒店、锦江集团在境内的酒店、首旅旗下的如家品牌酒店,在五一假期的时候,每间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跟2019年同期比,分别增长了25%、27%、10%。下半年呢,因为疫情又反弹了,还有出行管控,假期里每天出行的人次恢复率没有上半年高,这就影响到酒店行业复苏的进程了。不过,随着特效药的推广和疫苗的普及,这种影响以后可能会变小,预计2022年酒店需求会进一步复苏。

周期前瞻:参照酒店周期的历史回顾,当前行业还处于复苏之前的阶段。自2006年第三季度起,国内酒店业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周期。我们把酒店周期分成四个阶段:1)复苏阶段:需求不再下跌并开始回升,而供给的复苏要慢一些,还处在下跌状态;2)繁荣阶段:在需求的带动下,供给开始恢复,供给和需求都上升;3)衰退阶段:当需求已经到达顶峰并开始下降时,由于酒店供给具有刚性,仍然在上升,行业的入住率就开始下降了;4)萧条阶段:供给开始减少,供给和需求都下降。从本轮周期的情况看,酒店行业从2018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处于周期的萧条磨底时期了,已经有了行业周期下供给自然减少的情况,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这个行业的打击更是让情况变得更糟,会加快供给减少的速度,行业的供给和需求都探到了底。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行业需求端开始呈现V字形复苏,再加上疫情这个外部冲击造成的供给减少的局面,供需格局开始改变,行业里「剩者为王」,酒店的RevPAR也开始快速复苏了。

龙头酒管公司最新的经营恢复状况显示,2021年1 - 2月有些地区疫情反复,不过华住的经营数据在春节后就稳步回升了。3月的时候,华住的RevPAR恢复率迅速反弹,达到2019年的95%。这种恢复的势头在二季度也在继续,2021年第二季度华住RevPAR达到2019年同期的102.2%,锦江和首旅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9.6%和91.5%。到了第三季度,因为受到疫情干扰,经营数据又下降了,锦江、首旅、华住的RevPAR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82.3%、70.7%、82.2%。和以前行业受到危机冲击的时候比起来,这次新冠疫情不光影响宏观经济,还直接让出行受到很大抑制,对酒店业的冲击更大,行业供给的出清也更厉害,以后周期景气往上走的时候,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前的上行周期要长。

3.2.2. 龙头短期内的成长:疫情之后量和价都会上升,很可能迎来戴维斯双击。

疫情过后,龙头酒店集团拓店的速度加快了。现在呢,排名前三的龙头酒店集团储备的门店数量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还定了比较激进的拓店目标。等疫情控制住了、行业开始复苏的时候,这些储备门店很可能会快速投入运营。锦江打算到2023年底把门店开到15000家(包括储备门店),华住想在2022年底把门店开到10000家,首旅则计划2023年底门店达到10000家。2021年的时候,锦江、华住、首旅分别计划开店1500家、1600 - 1800家、1400 - 1600家。用当季开店数除以两个季度前储备门店数这个指标,来计算各大酒店龙头储备门店的转化率,可以得出锦江、华住、首旅的平均转化率分别是10%、27%、31%。从历史上看,转化率和行业周期的关系很紧密,也是周期性波动的。以后随着行业复苏,酒店龙头的储备门店有望加快投入运营。

龙头酒店集团有个稳固的「品牌+会员+运营管理体系」的护城河,疫情之后这个护城河还更牢固了。酒店集团想要扩张,最根本的动力就是靠输出品牌和管理,给加盟商提供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投资模式。在品牌这块儿,排名前四的龙头酒店集团在经济型和中端品牌这两个领域已经占了绝对的上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这些品牌已经占据了消费者的内心,这就代表着它们的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比同档次的单体酒店或者中小连锁品牌要高。

在会员这块,那些龙头酒店都构建了完备的会员系统。这个会员系统呢,可以给加盟的门店稳定地引来客源,让门店减少对OTA渠道的依赖,这样一来,渠道抽佣就少了,门店的回报模式也能得到优化。再看运营管理体系方面,头部的酒店集团会提供集体采购平台,输出专业的管理,还有IT系统应用,这就能有效地削减酒店的运营成本。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不但让存量行业的洗牌速度加快了,而且还让酒店投资者和消费者受到了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酒店的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就凸显出来了。所以疫情之后,存量门店翻牌加盟头部集团品牌是必然的趋势,酒店连锁化率朝着头部集中是它提升的方向。

3.2.3. 龙头长期成长:靠整合提升量、升级来提价,还有轻资产扩张,就能实现高确定性。

整合提量后,下沉市场连锁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国内酒店行业的连锁化率是30.6%,比美国的70%、欧洲的50%、全球平均42%都低很多。一线城市连锁化率比较高,有48%,副省级和省会城市是41%,其他低线城市就只有24%,所以低线城市连锁化的发展空间特别大。OYO在2018 - 2019年疯狂地开店、往低线城市发展,渗透到了330个以上的城市,这也完全证明了低线城市对连锁化酒店是有需求的。现在OYO不行了,TOP3酒店集团就要在广阔的下沉市场继续发力了。

从供给结构来讲,中国现在的供给结构是金字塔形状的,中端酒店的供给量不够。平价和经济型酒店的供给量占了绝大部分,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供给结构总体是橄榄型的。中国酒店供给以低端为主,中高端的供给不足。依据中国和美国不同财富人群的占比,还有中国和美国不同档次酒店的数量,算出各个档次酒店相对应的消费人群每万人的房间数。结果表明,中国中档酒店的顾客群体每万人只有28间房,而美国这个数值是188间。跟美国比起来,国内中档酒店供给明显不足。当前国内这个行业正在加快淘汰低端产能。中国酒店市场一直有大量小规模、低质量的单体酒店供给,这也是酒店房价长期增长速度比较低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国内酒店单个店面的客房数量稳定增加,这反映出供给结构调整的趋势,2020年的疫情冲击加快了这个进程。

消费升级或许会让酒店房价涨起来。以前消费观念比较落后,低端酒店又太多,这就一直压着酒店房价,不让它往上涨。消费水平低的时候,住宿在旅行里就像个「准标准」或者「必须选」的项目,消费者对住得好的需求,还有为住宿多花钱的意愿,都排在娱乐、餐饮这些很有差异、注重体验的项目后面(毕竟旅游就是为了「吃」和「玩」嘛);而且,国内有好多小规模、低端的单体酒店,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就是说满足低端住宿需求的酒店太多了),整个酒店业的房价就被压住了。国内酒店房价涨得比其他社会服务消费类型和单次旅游消费涨幅都慢。拿经济型的汉庭和速8比,中端的全季和假日酒店比,中美酒店产品的价格差比餐饮、运动鞋、公交、电影票的价格差大多了;2006年到2019年,国内居民单次旅游消费从447元涨到了953元,每年增长6%,可同期如家的平均房价从182元才涨到195元,每年只增长0.53%。

开启品牌管理输出模式,把ROE提升上去。酒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品牌/产品研发/管理运营方面,以后走轻资产化道路的话,会更多地朝着品牌运营加上管理输出模式转变。现在呢,三大品牌的加盟门店占比一直在升高,直营店好多季度都是净关店的状态。在轻资产化扩张的情况下,以后酒店集团的资本开支会减少、杠杆率会下降、利润率会提高、收入波动会变小。这种轻资产化模式下,酒店的ROE还会进一步提高。从长远看,国内酒店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加盟店数量占比上升的趋势是一样的;国内第四大酒店集团格林酒店集团,目前加盟占比是最高的(2019年达到了99.1%),所以它的利润率和ROE水平一直比前三大酒店高。考虑到TOP3酒店在品牌建设和中高端占比方面比格林酒店强得多,以后随着它们轻资产化进程往前走,利润率和ROE的增长空间可大了。

3.3. 人力资源:顺应趋势,迎接成长

3.3.1. 人服市场发展得特别快,有着万亿规模,潜力非常大。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起步较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真正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是从1996年开始的,在这之前,国内有人口红利,企业招人没那么难。不过这几年人口红利没了,国内招聘市场的供需状况变了,自2013年起,劳动市场的职位空缺数和求职者人数的比值就大于1了,最近3年还一直在上升,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而且存在结构性错配,企业招人更难了,以后企业对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按照CIC Report的数据,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规模是5651亿元,2015 - 202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17%,其中招聘服务、人力外包、薪事服务的市场规模分别是1708亿、2102亿、1036亿元,2015 - 2020年它们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19%、13%。预计到2025年,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会达到1.30万亿元,2020 - 2025年预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8%,增长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人服市场跟海外发达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的。2020年的时候,中国、英国、日本、美国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在GDP里占的比重分别是0.6%、1.9%、1.6%、0.9%。拿社会文化环境和咱们比较接近的日本来说吧,Yano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4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2384亿元。日本总务省的数据表明,2020年日本总人口差不多是1.26亿,15 - 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是59.5%,那劳动人口大概就是0.75亿。咱们国家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412亿,15 - 64岁劳动人口比例是68.55%,16 - 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69亿,这差不多是日本劳动人口的13倍呢。可咱们国家的人服市场规模只是日本的2.4倍,从劳动人口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来看,咱们国家的人服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参与者,因为各自背景不一样,主要分成国有、外资、民企这三类。总体来讲,有三家国有企业的人事代理服务业务在市场上占的份额比较高。这几家企业大多是80年代成立的,规模比较大,品牌方面也有优势,差不多把国内人事代理市场给垄断了。外资企业和比较优秀的民企呢,在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这些细分的领域是领先的。外资企业从2003年开始,通过合作或者并购本土企业等办法陆陆续续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把跨国公司当作目标客户。像科锐国际这样的传统猎头企业,大多是90年代成立的,最开始专门做高端人才访寻业务,后来慢慢拓展招聘流程外包和灵活用工等业务,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优势。总的来看,那些能提供全面解决服务方案、有国际扩张潜力、加大技术投入、有品牌和客户积累优势的头部企业,是有希望胜出的。

3.3.2. 灵活用工:渗透率低,需求强劲,行业发展空间很大。

灵活用工增长得很快,但渗透率还有提升的空间。2018年,国内灵活用工行业规模有592亿,2014 - 2018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6%;2014 - 2019年,通过灵活用工就业的劳动者人数达到128.1万,复合年均增长率是16.3%。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超过两亿。在灵活就业市场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最活跃的,在灵活就业招聘行业占比分别为36.4%、21.1%和10.1%。灵活用工的渗透率还比较低,要是按照灵活用工人数除以总就业人数来算的话,2018年我国灵活用工渗透率大概是0.17%,跟美国的10%、日本的4%、欧盟的3%相比,国内灵活用工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人工成本不断升高、产业结构转变、用工法规越来越严这些背景下,灵活用工可能会迎来黄金时期。

第二、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发展,推动了灵活用工的成长。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灵活用工的主要使用者。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逐年上升,就业人员也加快向第三产业流动。从全球看,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灵活用工里占的比例超三分之二,所以这几年第二、三产业的兴起是灵活用工快速发展的主因。还有,新经济企业业务种类多、不确定性大,对用工及时性和规模性要求高,灵活用工能迅速大量招工,正好符合要求。灼识咨询预计,新经济客户在灵活用工从业人数里的占比,会从2014年的18%提高到2023年的49%。

国内灵活用工的集中程度和发达市场比起来,还有提升的余地。近几年,国内灵活用工的龙头企业在市场里占的份额明显增多了。按收入来算的话,2019年我国灵活用工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以及排名前三的企业总共占的市场份额只有2.9%和7.0%(2016年排名前三的企业总共占的市场份额才3.7%),这和全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里排名前三的企业占15.9%的份额相比,差距可不小呢。疫情之下,用工的需求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灵活用工的龙头企业借着行业发展的东风,在2020年都实现了逆势增长,以后这个行业的集中程度有望再提高。

3.3.3. 在线招聘:百亿市场头部集中,多种模式随之产生。

中国的在线招聘行业发展了大概20年,主要有两大发展阶段:一是「老三强」主导的综合性招聘网络平台时期;二是后起之秀分割在线招聘市场的时期。随着行业不断发展,「老三强」慢慢显露出模式上的问题和痛点,新兴的在线招聘平台针对这些痛点给出解决方案,促使行业不断发展进步。

线上招聘一直在不断发展,渗透率也在逐步提高。招聘服务市场包含线上和线下这两部分,线上招聘服务主要有网络招聘服务、HR SaaS软件服务等。CIC Report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线上招聘服务市场规模是552亿,线下是1156亿,2015 - 2020年它们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3%和17%;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会分别达到2234亿和2226亿,2020 - 202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和14%。线上招聘在招聘服务市场里所占的比重增长得很快,2015年是27%,到2020年就变成32%了,预计2025年还会提升到50%。企业招聘需求增长和线上渗透率提高这两点,推动了线上招聘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有2190万家企业,到2020年就有4290万家了,企业数量增加通常会带来更多招聘服务需求。2015年使用线上招聘的企业渗透率为16.9%,2020年达到24.8%,预计2025年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到36.1%,渗透率的提高会让线上招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马太效应特别明显,头部企业在营收和流量方面差距极大。营收上,CR5超过九成,行业集中度很高。易观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在线招聘企业营收总额超百亿,行业里的58同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这几个龙头企业,营收占比分别是33.3%、17.0%、16.7%、15.3%、13.7%,其他非头部企业的营收空间被挤压,生存压力更大了;流量方面,MAU(月活跃用户数)、月总独立设备数、月总有效使用时长都存在很大差距,排名前三的企业流量优势非常突出。QuestMobile数据表明,2020年BOSS直聘、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的MAU在行业里排前三;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在在线招聘APP的月总独立设备数、月总有效使用时长方面也是排前三。其中,2020年12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APP的月总独立设备数分别为1192.2万、1223.1万、570.5万台,月总有效使用时长分别为5.9亿、4.1亿、3.0亿分钟。要知道,用户和流量可是在线招聘企业盈利的根基,头部在线招聘企业已经占去市场上用户使用招聘产品的大部分时间,头部企业聚集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了。

3.4. 化妆品:线上流量到顶了,品牌分化很明显。

3.4.1. 因为去年线上的数据基数高,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整个行业都没什么增长动力了。

从Q2开始,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就明显下降了。2021年初,在去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化妆品零售额持续强劲反弹。有新营销、新渠道、新流量这些助力,2021年2 - 3月,它的同比增速都超过了40%,比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要高。可是到了Q2,低基数效应变弱了,再加上线上流量到顶了,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增长也没什么劲儿了,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就大幅下滑。到了Q4呢,因为各个品牌都在双十一促销上发力,所以增速又有所回升了。

双十一的时候,护肤品销售还是海外大牌说了算,彩妆这块呢,国产新品牌靠性价比高有了优势。星图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双十一美妆护肤在全网的销售额有547亿,比之前增长了35.5%,天猫和京东销售额加起来占的比例超过75%。在护肤品方面,还是国际品牌占大头,国产品牌就薇诺娜进了前十,而且排名从2020年的第10上升到第7了。在彩妆方面,国产新品牌靠着性价比高跟国际品牌竞争,西子、完美日记、Colorkey凭着价格优势进到了TOP10品牌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4.2. 因为疫情,功能性护肤的需求起来了,彩妆行业短期内受到了冲击。

疫情之前,彩妆的增速在行业里是领先的,到2025年的时候,它的市场规模会超过1080亿。按照Euromonitor的数据,2020年咱们国家护肤和彩妆品类的规模,分别是2701亿和596亿。彩妆这个细分领域,这些年一直是高增长的,2015 - 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1%,在行业里跑得最快。2020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家,彩妆的需求就少了,不过2021 - 2025年预计还是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能超过1080亿。咱们国家彩妆消费在化妆品消费里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2020年我国彩妆消费在美妆个护里占的比例是11.5%,跟日本、韩国、美国这些成熟市场(占比15% - 16%)比起来还是低的。以后随着消费者爱美的意识提高,彩妆这个领域有望一直很景气。

3.4.3. 本土大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海外的高端大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提升得特别快,本土品牌呢,则在大众市场里比较占优势。2020年的时候,像兰蔻、雅诗兰黛、海蓝之谜这样的高端大牌,它们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高端品牌有空白,再加上海外大牌放下架子,搞了好多配赠活动来拉动销售,所以市场占有率就往上走了。而像玫琳凯、美宝莲、悦诗风吟这些早早就进入中国的外资大众品牌,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降。薇诺娜、珀莱雅、完美日记这些本土大众品牌的竞争力却越来越强了,市场份额也在稳稳地提高。

化妆品的新规让市场加快向头部企业集中。2021年初,我国开始施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到了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这3个公告,它们是对【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进一步完善补充。新规对化妆品分类、功效宣称评价要求、安全评估方法等进行了细致规范,把化妆品功效宣称分成26个类别,对每个功效类别产品的功效宣称评价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新规实施后,行业里那些不合规的腰尾部企业会加速被淘汰;像贝泰妮、珀莱雅、华熙生物这样的头部优质企业,凭借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健全的功效评价体系,会占据领先优势。以后化妆品行业头部企业的资源和竞争力可能会加速提升,市场份额也可能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

3.5. 医美方面:监管趋严很明确,马太效应慢慢凸显。

3.5.1. 行业的监管变得更严了,上游合规的供给增加了。

2017年开始,国家医美专项整治的次数增多了,在整治医美乱象上更加下力气。2017年起,国家卫健委和其他主要部门一块儿,每隔1到2年就搞一次大规模的医美专项整治,每次持续0.5到1年,并且完善制度来强化医美监管。2019年的时候,八个部委全方位进行监管,卫健委在这当中是主导,监管的内容包括违规、超标准、超范围使用药品或者器械,还有非法求医等情况。虽然短期内这种严格监管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影响,但能让市场慢慢走向正规,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3.5.2. 水光的需求一下子涨得很快,可市场乱得一塌糊涂。

以后啊,我国水光类产品的增长速度,估计会比注射市场的要高呢。为啥呢?因为水光针的效果啊,比那些不破皮的项目更直接有效。随着消费者对水光针这类产品了解得越来越多,再加上在美妆方面大家都在消费升级,水光针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护肤品。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国注射类医美产品的市场规模从129亿元涨到了3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21%。2020年我国水光针市场终端规模是62.5亿元,预计水光类产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要比整个注射类的快,到2025年的时候,我国水光类产品终端规模预计能达到219亿元。

水货/假货能流通,非正规机构是有责任的。艾瑞咨询统计过,2019年咱们国家有9.3万家医美机构。这里头呢,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店铺就超过8万家。那1.3万家合法经营的医美机构里,也还有超2000家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非法机构规模小,藏在生活美容场所和住宅区里,很隐蔽,不好打击。所以说,有这么多非正规机构,就给水货/假货水光产品的销售创造了条件。

3.5.3. 水光大概会按照III类械来监管,这样一来,少数合规的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会快速提升。

2021年11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调整意见)明确表示,把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钠的溶液注射到面部真皮层,能保湿、补水、改善皮肤状态的产品,打算按III类器械来监管。以后水光针市场肯定会走向合规,国内少数有正规Ⅲ类医疗器械水光认证的厂家,市场份额有望快速增长。

国内水光市场的供给侧,合规产品很稀缺。我国水光针产品的上游供应商有一百多家,不过现在能拿到Ⅲ类医疗药械、可以破皮使用的水光产品就只有4款:爱美客的嗨体/冭活泡泡针、华熙生物的润致娃娃针/熨纹针、瑞蓝的唯瑅以及双美的肤柔美。这4款产品的主要成分不一样,各有差异。其中,瑞蓝唯瑅和润致娃娃针都含微交联的透明质酸钠,相比普通水光针,维持的时间更久,一般完成疗程注射后平均能维持1年以上。爱美客的冭活泡泡针是唯一的复合溶液类产品,而且以后同类产品获批会更难,稀缺性很强。肤柔美是市场上唯一合规的胶原蛋白类水光产品,已经获得欧盟和中国台湾的认证,在2009年就首次得到了NMPA认证。

【4.重点公司分析】

4.1. 中国中免可是免税业的绝对老大,带动着消费回流呢。

免税是焦点,在行业中领跑。2011年开始,借着离岛免税政策的东风,免税慢慢变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关键动力。公司不断加大对京沪机场免税业务的控股,海免注入和市内免税店的预期也在增强,免税业务的规模一直在扩大,龙头的地位也越来越稳。2019年公司把旅行社业务剥离出去后,就会专注于免税业务,抓好重大战略项目,推动资源重新组合整合,凭借多年积攒的核心优势和不断提升的运营能力,继续增强竞争力。2020年在疫情的压力下,公司通过开展线上业务、和上海机场签补充协议来减轻租金压力等办法实现了增长。多年来公司业绩一直增长强劲,2012 - 2020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25%。

离岛免税推动了高增长。2020年7月1日离岛免税新政开始施行,之后离岛免税增长势头强劲。个人免税额度最高从3万提到了10万,手机、酒类也能免税了。据海口海关统计,2021年1 - 9月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355.4亿元,同比增长121%;购物人次有513.1万,同比增长85%;客单价6927元,同比增长20%,购物转化率创下新高,达到8.9%。政策拉动效果很明显,额度提高、行邮税起征点放开后,奢侈品箱包、腕表、贵重珠宝的销售同比增长很多,客单价也有效提高了。线上业务很出色。从机场店来看,受疫情影响,线下机场免税店的收入贡献不大;公司在疫情后推出了线上直邮业务,这有效弥补了线下业务的不景气。

税收优惠落地了,首都机场租金也减免了,这让2021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大幅增加。一是税收优惠方面:中免在海南的6家子公司,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就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这对归母净利润的影响达到7.4亿元,接下来三年海南板块会一直受益。二是首都机场租金减让这方面:公司和首都机场签了【补充协议】,把第三合同年(2020年2月11日到2021年2月10日)的经营费改成2.83亿元,这个协议对归母净利润的影响是11.4亿元。

4.2. 首旅酒店呢,它业绩的弹性比较大,很可能会迎来戴维斯双击。

短期业绩的弹性很可观,在复苏的时候或许能迎来戴维斯双击。2020年公司的加盟占比是84%,这个比例比锦江和华住都低。在周期复苏阶段,这一情况会让净利润的弹性更大。,RevPAR要是提高1%,首旅酒店的业绩能增长3%,比锦江的2.4%要高。这会直接变成公司在周期复苏时业绩和估值的弹性。21年3月开始,公司的RevPAR一直在持续复苏,5月上旬的时候,RevPAR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6%以上了。五一假期的时候,如家品牌的RevPAR和2019年相比提高了10%。受疫情影响,这个行业的供给大量减少,现在供需的情况已经改变了。随着国内疫苗进一步推广,酒店业的周期马上就要反转了,公司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疫情也没影响扩张的脚步,开店速度还加快了。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下,公司在人员和机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积极推进门店扩张。2020年一整年新开的门店数量达到了909家,创了历史新高,2021年公司打算开1400 - 1600家店。2020年公司积极扩充开发团队,人数从2019年的200多人涨到了现在的400多人,还计划到2021年底增加到500人。在开店策略上,重点发展中高端,也积极开拓下沉市场,打算在未来三年让门店数量翻一倍(达到1万家),现在公司储备门店数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在提高。

4.3. 锦江酒店:中高端品牌很厉害,整合推进的话,降本增效是有希望的。

2020年5月的时候,锦江在中国区成立了公司,打算下大力气整合「锦江、铂涛、维也纳」这三大品牌的后台管理组织架构,这么做的话,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可以期待的。这次的组织重新构建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把原来这三大品牌之间的界限给打破了,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了。锦江、铂涛、维也纳下面的子品牌,按照产品的特点和实际管理的需求,被分成了九个品牌组团,由总部直接管的八大总裁来直接管理;第二点呢,在做到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总部的职能机构也进行了优化,这样就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了。在对这三大品牌进行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公司打造了全球旅行产业共享平台(WeHotel)、全球统一采购共享平台(GPP)和全球酒店财务共享平台(FSSC)这三个平台,这对加盟商的服务很有帮助,有可能进一步把运营成本降下来,还能让酒店品牌之间的整合和协同效应得到激发。

中高端品牌方面很强势,在行业消费升级里处于引领地位。公司并购了维也纳和铂涛后,现在旗下有维也纳、麗枫、喆啡、希岸这些在国内排名很靠前的中端酒店品牌组合。到2021年第三季度的时候,它们的门店数量分别是2435家(这里面包含维也纳国际、智好、3好、维也纳酒店)、841家、378家、407家。以后丽笙旗下的中高端品牌也有希望被划到上市公司来管理。另外,公司研发和设计酒店产品的能力很不错,整合了卢浮酒店集团的设计团队弄出了全球创新中心(GIC),最近还推出了原拓、枫度、暻阁、荟语这些品牌,让中高端品牌的种类更加丰富了。

加快对维也纳、铂涛开发团队的整合,靠「狼性文化」推动拓店速度加快。维也纳和铂涛以前的开发团队搞的是「承包制」,团队运作比较独立,自己赚钱自己花,亏了也自己担着。而且各个开发团队(分公司)负责的业务区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互相竞争。现在维也纳和锦江的开发体系已经整合好了,以后开发团队的整合还会继续推进,这样也许能让其拓店能力强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门店数量一直快速增长。

4.4. 科锐国际:靠技术推动人效提高,通过模式迭代实现业务升级。

全产业链都布局好了,业绩一直在高速增长。这家公司做人力资源服务都20多年了,靠猎头、RPO、灵活用工这三大业务板块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服务 + 技术 + 平台」的全生态布局,给全国乃至亚洲提供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它的客户质量高、粘性大,业务量稳步增长,2012 - 2020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1%和25%。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达到51.80亿元,同比增长89.21%;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40.64%;扣非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54.66%;要是剔除员工持股成本的话,扣非归母净利润是1.78亿元,同比增长45.67%。

灵活用工一直很景气,潜力还会不断释放呢。到2021年第三季度的时候,公司的灵活用工外包人员数量已经超过3万人了,比之前增加了69%;累计派出的外包员工有22.18万人次,增加了66%;累计给客户提供的中高端岗位招聘人数超过2.75万人,增加了92%。人口红利在减少,社保合规要求越来越严,这就使得国内人工成本一个劲儿往上走,企业没办法,只能改变传统用工模式,对弹性用工有需求了。公司在国内灵活用工服务商里是属于第一梯队的,有行业红利,还有卡位优势,所以灵活用工业务能一直保持高增长。

技术推动着人效的提升。公司很看重技术研发和人效这两块。2021年,公司在技术上累计投入了超5300万,自己的技术人员有480多人。在公司内部,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系统升级来提高运营效率;对外呢,不停地把技术平台升级迭代,秉持长尾战略深入垂直领域钻研。公司的垂直招聘平台以及产业互联平台,注册用户和合作伙伴在报告期内都增长得很猛。报告期末,公司自己的员工有3198人,相比之前增长了31.6%,第三季度单季人均创利达到2.67万元,比之前增长了7.8%。公司靠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断升级旗下的技术产品,像OMO产品里有才客网(用来寻访中高端人才)、即派(做灵活用工);垂直平台产品包含医脉同道、零售一号线、可汗;SaaS产品有薪薪乐、全薪全E(管薪酬考勤)、睿聘(管简历)、才到(针对中大客户)、锐酷(智能招聘平台)、禾蛙(众包平台)。这些技术产品能帮公司服务长尾客户,提高大客户的客单价,提升内部员工的人效。

(这篇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要是想使用相关信息的话,请查看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