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老课文:70后课本里的【天山景物记】 消失在课本里的新疆旅游指南

2023-12-07旅游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那些年一起读过的老课文。

【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是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习作例文,描写了七月时节天山的美丽风景。很多80年代的高中生看到这篇课文应该都会觉得眼熟,因为它节选自80年底高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天山景物记】。今天,我们便跟随着作家碧野的脚步,一起来漫游天山。

碧野和茹志娟等人在大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的大庆油田基层钻井队的炊事班,左三是【百合花】的作者茹志娟(王安忆的母亲);左二是著名画家芦芒,说起她的画您可能没见过,但她作词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却伴随着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传遍了大江南北。最左边这个胖乎乎、笑哈哈的老头,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碧野。

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省大浦县人,著名作家。1955年春,在秦兆阳的建议下,碧野第一次深入祖国的西北边疆去体验生活。从1955年春天到1956年秋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展翅飞翔于天山南北」,到过「塞外江南」的瓜果鱼米之乡喀什,骑着伊犁出产的哈萨克名马驰骋于天山的夏季牧场,观赏了天山的优美景色,领略了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这段时间里,碧野积累了大量的西北边疆生活的素材。回到北京以后,已经调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秦兆阳向碧野约稿,希望他写一篇关于新疆景物的文章,于是便有了这篇【天山景物记】。

【天山景物记】节选

【天山景物记】发表于1956年12月号的【人民文学】,一经发表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天山的美丽景色,还记录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碧野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情感,将新疆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在跟随一位杰出的导游,穿越于字里行间,深入探索天山的奇妙世界。我们游历于天山壮丽的风景之中,领略着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稀宝藏。天山,那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着无尽的美丽和神奇。

【天山景物记】节选

【天山景物记】的容量很大,篇幅很长,写景状物出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如果没有一条主线把这些景、这些物、这些情串起来,那文笔再好也令人感觉零星散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碧野巧妙地采用了四个小标题来分门别类。根据游记的一般规律,就其游踪所至和视野所及的所见、所感、所闻,将众多的景物交织得井井有条。「 雪峰·溪流·森林 」、「 迷人的夏季牧场 」、「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 「天然湖与果子沟」 ,四个部分既浑然一体,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比如【七月的天山】正是节选自「 雪峰·溪流·森林 」,单独成篇后也毫无突兀之感。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

1977年,人教社再次组织编辑全国统编版教材的时候,【天山景物记】被收录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第一课,正式登上中小学教材的舞台。随后,在1981年版、1984年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均在第三册第一课收录。1988年,【高级中学课本语文】1988年第2版修订时,【天山景物记】开始被收录至第二册。1991年4月,新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出版使用,这篇文章仍在第二册中被收录,直到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教材的全面使用后,【天山景物记】才暂时从人教版教材中消失。从1979年到2002年,碧野的这篇代表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整整待了24年,足足影响了几代人,在无数人的心中埋下了向往新疆、向往天山的种子。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91年版

同是山峰,可天山的山峰终年积雪;同是森林,天山的森林是原始森林;同是溪流,天山的溪水是雪水汇集而成的;这些自是与别处不同。写牧场,这里的牧场在海拔两千米以上,每当牧群在雨云中出没的时候,甚至分不清哪个是云头哪个是羊群。这里的牧群,牛羊吃得是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自然也是和别处不一样的。这里的哈萨克牧女,温暖的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更不要提那看着就流口水的烤羊排、酸奶疙瘩和酥油饼,每一样都令人神往。虽然【天山景物记】在教材上已经消失多年,但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人沿着它的行程去游览新疆,在各大旅游网站上,【天山景物记】依然被作为伊犁出游必备指南。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如果你愿意,那就跟着【天山景物记】去天山看一看吧。

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