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四川博物院13大鎮館之寶

2024-04-17文化

四川博物院,這座承載著西南地區豐富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始建於1941年,坐落於風景如畫的四川省成都市浣花南路251號。

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它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經歲月的洗禮,四川博物院在2009年迎來了新館的落成,也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四川博物院的建築風格獨特,古樸典雅,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走進博物院,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古代世界。

在這裏,珍藏著數以萬計的文物,它們見證了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

截止到2023年10月,四川博物院已經擁有院藏文物35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更是高達7萬余件。

這些文物包括了各種歷史時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等,每一件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莫過於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和三星堆青銅器了。

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成為了博物院的一大亮點。這些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將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每一幅壁畫都仿佛是一個故事,引領著觀眾走進那個神秘而遙遠的時代。

而三星堆青銅器則是四川博物院的另一大鎮館之寶。

這些青銅器造型奇特,工藝精湛,代表了古代巴蜀地區的高度文明。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讓人們得以窺見古代巴蜀文化的輝煌與燦爛。

除了珍貴的文物外,四川博物院還擁有一支專業的研究團隊。這些專職、兼職研究員們,憑借著對歷史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執著,致力於對博物院藏品的深入研究和挖掘。

他們先後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如【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館藏書畫精品集】等,為學術界和公眾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精神食糧。

此外,四川博物院還積極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計畫更是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計畫之一,這標誌著四川博物院在文物保護和修復方面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2012年10月,四川博物院更是榮獲了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殊榮。這一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博物院多年來工作的肯定,更是對其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博物館事業中的重要地位的認可。

四川博物院的開放時間是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除了法定節假日外,全年無休。門票價格免費,吸引了大量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在這裏,人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那些珍貴的文物,感受到它們所散發出的歷史氣息和文化魅力。

走進四川博物院,仿佛走進了一個歷史的長廊。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銘印上,每一個展品都訴說著一段傳奇的故事。這裏不僅有歷史的厚重感,更有文化的深沈內涵。它是一座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在四川博物院的展覽中,你還可以看到各種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四川地區的獨特文化,還涵蓋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透過這些展覽,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此外,四川博物院還註重與觀眾的互動和體驗。在博物院內,設有多個互動體驗區,讓觀眾可以親身參與到文物的鑒賞和研究中來。這些互動體驗計畫不僅增加了參觀的趣味性,也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文物的背後故事。

除了實體展覽外,四川博物院還積極開展線上活動,透過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其豐富的藏品和研究成果。這些線上活動不僅拓寬了博物院的傳播渠道,也讓更多的人能夠隨時隨地地了解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總的來說,四川博物院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它以其豐富的藏品、專業的研究團隊和獨特的展覽形式,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在這裏,人們可以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深沈。

四川博物院不僅是西南地區的文化地標,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了解四川、了解中國的重要視窗。

我們先來看看四川博物院13大鎮館之寶都是哪些神秘文物,它們又承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戰國曲柄銅匕

在遙遠的戰國時期,四川省新都馬家鄉的一片寧靜土地上,一件珍貴的文物靜靜地沈睡在地下。直到1980年,四川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在此地進行發掘,才將它從千年的塵土中喚醒。這件被命名為戰國曲柄銅匕的文物,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立刻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它采用青銅鑄造,整體呈現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矩形內,飾有生動的蛙紋,柄中部則裝飾著精美的菱形紋。勺部呈桃形,內凹,上面雕刻著威武的饕餮紋,周圍則環繞著雲雷紋,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件戰國曲柄銅匕,不僅是一件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文物,更是戰國時期人們智慧與技藝的結晶,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靜靜地陳列在博物館中,供人們欣賞與研究。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中唐.伎樂天

在中唐時期,一位伎樂天菩薩的絹本畫像在榆林15窟前室窟頂被發現。這幅畫像是張大千精心臨摹的,每一個細節都顯得生動而真實。畫中的菩薩面像豐腴,神態安祥,宛如真人一般。她身著一襲華美的長巾,隨著她的動作飄轉,仿佛帶著仙氣。菩薩一手握著琴,一手輕輕撥弦,動作自然流暢,仿佛正在演奏一曲天籟之音。這幅畫像不僅展現了中唐時期繪畫藝術的精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伎樂天菩薩的神秘與美麗。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臘梅雙禽圖

【臘梅雙禽圖】是一幅縱25.8厘米,橫26.1厘米的絹本設色畫作。畫中,一枝臘梅巧妙地穿插於郁郁常青的柏枝間,顯得生機盎然。兩只山雀,一前一後,顧盼有情地鳴於枝頭,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故事。趙佶以細膩的筆法,將交疊生長的柏稍與臘梅描繪得栩栩如生。梅枝上,一對山雀相視而鳴,白梅點綴其間,春意微露,令人心曠神怡。山雀的眼睛以生漆點繪,神采奕奕,這正是趙佶擅長的點睛之筆。畫面右下角題有「天下一人」四字,其上鈐有「禦書」葫蘆形印,顯示了這幅畫的尊貴身份。左下角則鈐有清代鑒定家「於騰私印」,證明了這幅畫的歷史價值。整幅畫作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展現出了春天的美好與希望。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唐代人首雞身瓷俑

在遙遠的唐代,一件奇特而精美的瓷俑在1978年的重慶萬州駙馬鄉被發掘出來。這件瓷俑高達9.2厘米,底長7.8厘米,底寬6.3厘米,灰白胎上覆蓋著青黃釉,顯得既古樸又典雅。瓷俑的上半身是人的形態,而下半身則巧妙地化身為一只雄雞。它俯臥在長方形座上,人頭梳著整齊的發髻,臉龐豐盈,雙目微合,仿佛沈浸在某種思緒中。雞胸高昂,雞尾高翹,雙翅展開,雙腳張爪並列前伸,整個姿態仿佛即將飛翔,充滿了動感和生命力。這件瓷俑造型別致,極富想象力,無疑是唐代瓷器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清瓦寺宣慰司銅印

清瓦寺宣慰司銅印,這枚國家一級文物,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深刻的歷史內涵,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銅印長8.9厘米,寬8.9厘米,高12.8厘米,方形的設計顯得莊重而古樸。印面上,漢、滿兩種篆文各占一半,陽刻著「瓦寺宣慰司印」的字樣,字跡清晰,蒼勁有力。印的右邊側陰刻著「嘉慶九年四月」,左邊則刻著「嘉字四百六十八號」,仿佛在訴說著它的誕生時間和身份。而印背的右方刻著「瓦寺宣慰司印 禮部造」,左邊則是相應的滿文,體現了當時的多元文化交融。這枚銅印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它見證了清代的政治、文化和民族關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救八難綠度母

救八難綠度母唐卡,一幅凝聚了康巴地區十九世紀藝術精華的瑰寶。這幅唐卡構圖精妙,雖繁復卻絲毫不顯雜亂,色彩繽紛且不俗氣,展現出畫師的高超技藝。它融合了新勉派和司徒畫派的技法,獨具一格。這幅唐卡是眾多度母法類中較為罕見的一種,它根據度母救度八位佛教論師脫離八種災難的事跡繪制而成。畫面以本生圖的形式,巧妙地將八個故事融入一張唐卡之中,讓人在欣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度母慈悲救度的偉大事跡。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玉謚寶

在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五代前蜀帝王建墓中,一件珍貴的文物——玉謚寶,重見天日。這件國家一級文物,長11.7厘米,寬10.7厘米,高11.4厘米,白玉質地,中部略厚,微微凸起。其鈕雕龍形,龍頭有角,身腹均刻麟甲,尾部卷曲於右側,麟甲之上,原本貼有金箔,更顯華貴。玉謚寶前面陰刻著展翅飛翔的鳳紋,左右兩側則是龍紋,後面則刻有一獸,奔騰於祥雲中,寓意著帝王的威武與神聖。謚寶下方正面陰刻著篆書謚號:「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謚寶」,共十四字,刀法流暢,字型勻稱,彰顯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與深厚文化底蘊。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梁普通四年釋迦造像龕

梁普通四年,一位技藝高超的匠人精心雕琢了一尊釋迦造像龕。這尊龕采用青砂石材質,圓雕小巧,充滿神韻。正面浮雕上,釋迦佛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面帶微笑,慈眉善目。四菩薩四弟子二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座下一排伎樂,吹奏著美妙的音樂,仿佛為釋迦佛的莊嚴法相增添了幾分神韻。龕的背面上部,浮雕著禮佛圖和經變故事圖,講述著釋迦佛的傳奇故事。下部則是長方形碑狀題記,豎排11行,共65字,字跡清晰,記錄了造像的歷史和寓意。龕的兩面還鐫刻有天王像和麗仕像,威武雄壯,守護著釋迦佛的聖地。這尊梁普通四年的釋迦造像龕,不僅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更是古代人們虔誠信仰和精湛技藝的結晶。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龍鳴劍回國護照

龍鳴劍回國護照,是一件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它的尺寸為長39.5厘米,寬28厘米,顯得莊重而大氣。這份護照制作於清光緒三十四年正月,即1908年,是歷史的見證者。護照采用十六開紙石印而成,邊框為淡雅的藍色,文字則深沈的黑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填寫內容使用的是毛筆黑墨,字跡清晰流暢,從右至左豎式排列,顯得古樸典雅。而「護照」二字則采用橫排方式,從右至左書寫,凸顯出獨特的時代特色。這份護照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也是研究當時社會風貌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資料。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戰國西周圜錢

在古老的戰國時期,有一種特殊的貨幣——西周圜錢。它的直徑約為2.5厘米,小巧而精致。它的形狀是圓穿圓形,圓邊略顯不規則,仿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正面以篆書清晰地刻著「西周」二字,字跡古樸而莊重,有內外廓作為裝飾,更顯其獨特韻味。而背面則平素無華,簡潔大方。這枚西周圜錢,不僅是當時經濟交易的重要媒介,更是戰國時期歷史文化的珍貴見證。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東漢雜技舞樂畫像磚

東漢時期,一塊近正方形的雜技舞樂畫像磚,經過精心模制,以淺浮雕的形式展現了當時豐富多彩的雜技舞樂場景。在畫像磚的右上方,一位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執劍「跳丸」,技藝高超,令人嘆為觀止。其左側,另一位赤膊男子也在表演「跳丸」,雙手舞弄七丸,技藝嫻熟,令人目不暇接。右下方,一位女子手執長巾,翩翩起舞,身姿曼妙,如詩如畫。在畫面的左側,一人右手執棒欲擊鼓半奏,另一旁,兩位樂人手捧排簫吹奏,悠揚的樂聲與激昂的鼓點交織在一起,營造出熱烈而歡樂的氛圍。而在畫像磚的右上方,男女二人身著冠服席地而坐,他們正在專註地觀看這場精彩的表演,臉上洋溢著愉悅和贊賞的笑容。這塊東漢雜技舞樂畫像磚,不僅生動再現了當時雜技舞樂的盛況,也展現了東漢時期人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

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著一枚意義非凡的銅印——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這枚銅印方形而規整,印面邊長恰好7厘米,印體厚實,厚達2.3厘米。印柄圓潤且長,長達11.5厘米,握在手中分量十足。銅印之上,鑄有仿宋體字「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字跡清晰,端莊大氣。翻轉銅印,背面刻有橫豎三行凹形小楷字。右豎行刻著「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左豎行則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日」,這兩行字記錄著銅印的歸屬與鑄造時間。而在正下方,橫排刻著「第柒陸號」,這是銅印的編號,獨一無二。這枚銅印見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誕生,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榮譽。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革命精神的傳承之物。

四川博物院大鎮館之寶——邵之食鼎

邵之食鼎,一件閃耀著歷史光輝的青銅器。鼎蓋之上,龍形紐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準備騰飛。蓋子內部,鑄有「邵之食鼎」四字銘文,字型獨特,充滿了戰國時期楚地的風情。邵,這個在戰國時期楚國顯赫一時的大姓,它的後裔曾鑄造了這尊鼎。然而,歷史的洪流中,這尊鼎或許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或許作為賞賜流轉於權貴之手,又或許透過商貿的途徑,最終流傳到了成都。這一切,都見證了蜀國與楚國之間那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