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盤點下中國的國寶級文物

2024-04-30旅遊

博物館文物分為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漢俑+唐三彩+宋瓷+元青花+明彩+清景泰藍及琺瑯)-漆器-珍寶(玉+金銀+工藝品)-書畫文獻及石刻。這些文物主要集中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兩個國家級的大博物館內,上海、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湖南、淅江、山西等省級博物館內也有不少,還有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等一些特色文物。下面就分類盤點下這些博物館內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一、石器分為打制器及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的出現是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

二、陶器是劃分早、中、晚期新石器時代的依據,並有一定的地區性。

1、早期:質地粗糙的夾砂紅陶,飾繩紋等簡單圖案。1962年江西萬年縣前6875±240年的仙人洞遺址中的圓底罐。

2、中期:裴李崗文化(前5500~4900年)泥質或夾砂紅陶及少量灰陶+泥條盤築法,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三足缽、雙耳壺。磁山文化(前5400~5100年)捏塑法、大地灣文化(前5200~4800年)紅黑兩色的陶器。

3、晚期仰韶文化出現彩陶(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文化遺址(前4800~4300年)中的人面紋彩陶瓶;1953年發現的河南陜縣廟底溝文化(前3900年前後);1924年發現的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文化(前3300~2900年)舞蹈紋彩陶盆。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

4、未期龍山文化(前2500~2000年)黑陶:最後階段加水熄火,讓煙熏黑。商代高嶺土燒制的白陶(故宮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商未出現使用模制和輪制的印紋陶。

三、青銅器:銅與錫、鉛的合金,銹蝕後變為青綠色。中國最古老青銅器是距今約50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範鑄法(模鑄法)+失蠟法(春秋晚期)+渾鑄法(分鑄法、疊鑄法)。

1、何尊(寶雞/1963年):銘文「宅茲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2、馬踏奇比(甘肅武威/1969年):甘肅省博物館。東漢青銅器。中國旅遊標誌。

三、介於陶瓷之間的甬與唐三彩

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北齊白瓷釉上施以綠彩;唐三彩是以含高嶺土的白色黏土為原料,先高溫素坯,上含助熔劑鉛釉後低溫燒成。各種著色物熔於鉛釉中相互交融,形成以綠、黃、藍三色為主的釉色。

四、瓷器:創制於東漢,技術成熟於唐代,宋代蓬勃發展。陶-俑-唐三彩-宋瓷-元清花-明粉彩鬥彩及五彩。

1、宋瓷

北宋五大名窯「汝(河南汝州)、鈞(河南禹縣)、官(汴梁附近)、哥(南方)、定(河北曲陽)」。南宋龍泉窯、長沙窯、元景德鎮窯。汝窯胎薄釉厚+細開片+底部支釘痕跡。前後不足20年,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官窯略帶粉紅色+胎厚+大紋片+紫口鐵足。傳世很少。定窯以白瓷為主鈞窯素燒+施釉彩二次燒,釉色"窯變"形成紅色,釉層厚有"蚯蚓走泥紋"。哥窯釉面不規則開裂紋片。

2、青花(釉下彩)

景德鎮湖田窯以氧化鈷原料描繪+透明釉+原焰燒制,明宣德發展到頂峰。白色瓷坯上以氧化鈷(穩定青花)+氧化銅(極易揮發釉裏紅)兩種釉下彩繪,以1200℃的還原焰燒造,表面呈現藍、白、紅相間的青花釉裏紅。

景德鎮元青花瓷胎體厚重,底多無釉。宣德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清康熙五彩青花發展到高峰,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明成化鬥彩:青花描輪廓線,上釉入窯經1300度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

明萬歷青花五彩: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輪廓,釉下青花及紅、黃、綠、茄紫、孔雀綠諸彩裝飾。畫面粗獷,色彩艷麗。

五、書法

大篆(甲骨文、金文)-小篆(李斯)-隸書(西漢末年)-漢隸(蔡邕)-小草(張芝)-楷書(三國鐘繇)-行書(東晉王羲之)-北碑南帖-隋唐楷書-宋帖學-元、明趙孟頫姿態雅麗-清劉墉和鄧石如突破帖學開創碑學。蔡邕的漢隸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使文字有可能成為藝術品。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王羲之集楷、行、草書法於一身,【蘭亭序】把書法藝術推上一個顛峰。趙孟頫的優美妍媚,趙佶的「瘦金體」、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都是非常富有個性。

1、王羲之353年【蘭亭集序】:唐太宗從僧人辯才手中得到,確立了其「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唐太宗離世後【蘭亭集序】真本絕跡,可能在唐太宗昭陵之中。現在存世的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神龍本、虞世南/天歷本,湖南省博物館的褚遂良/黃絹本。

2、乾隆三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台北)、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

3、唐初歐陽詢、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的楷書被後世奉為習字的模範。張旭、懷素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

4、宋代帖學限制了書法的發展。宋初【淳化閣帖】共10倦,2003.4月安思遠將四、六、七、八卷轉讓上海博物館。

六、繪畫

故宮博物館【洛神賦圖卷】【遊春圖】【五牛圖】【步輦圖】【韓熙載夜宴圖卷】【寫生珍禽圖】【清明上河圖】【十詠圖卷】【千裏江山圖】【延陵掛劍】;南京博物館明徐渭【雜花圖卷】;淅江省博物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七、石刻

1、秦四山刻石:【瑯琊刻石】【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

2、四大名窟: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樂山大佛。

3、【喜平石經】:175-183年漢靈帝詔令,蔡邕、李巡等人主持將儒家經典教材刊刻於巨型碑石之上,立於太學,供儒生抄錄校對,創石經之先河。楊龍驤【洛陽記】中記載有46石,隸書。分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陜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洛陽石刻藝術館等地。

4、秦石鼓文(故宮)

註中國消失的文物:

1、殷墟甲骨文(一部份)

2、和氏壁:唐末帝李從珂玄武樓自焚,玉璽消失。

3、大禹九鼎

4、秦十二金人

5、北京人頭蓋骨(6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1929年挖掘。1941年底下落不明。

6、【蘭亭集序】可能在唐太宗昭陵之中。

7、【永樂大典】:明末清初真跡不知所蹤,現在只剩下嘉靖帝陵的復制品。

8、慈禧夜明珠

9、華佗【青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