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對後世畫壇有影響力的一代宗師,為何最終淪落為「瘋和尚」?

2024-06-22國風

明末清初,在中國的畫壇上,有一位皇親國戚,以他卓越的繪畫才能,享譽整個畫壇,此人就是朱耷。

朱耷,原名朱統,號八大山人,朱氏天下裏妥妥的一枚皇室成員,江西南昌人。生於1626年,死於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也許人們要問,朱耷既有皇親國戚的優越感,也有藝術上的卓越與驕傲,他為何最終選擇出家?另外,他的繪畫成就,給後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話說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此時朱耷年方19歲。偏偏禍不單行,不久,他的父親也撒手人寰了,一時失去了兩座靠山,導致朱耷內心極度憂郁和悲憤。

自此,朱耷假裝聾啞,隱姓埋名,以「八大山人」的名號自居,並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遁入空門,潛居山野,避免帶來殺身之禍。

很有意思的是,從此以後,後世只知道中國歷史上八大山人這個稱謂,而他的原名竟無人問津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有兩個簽名,一方面賦予了別出心裁的藝術性,另一方面,表明了他的命運多舛的百般無奈的心境,這兩個簽名,一個是「八大山人」,一個是三月十九。

列位看官有沒有發現,在八大山人的畫作簽名中。朱耷把「八大山人」這四個字,濃縮為「哭之」或「笑之」,這個簽名,正是道盡了他的人生悲歡的復雜而又矛盾的心境。

八大山人無愧於一代畫壇宗師,他的簽名,總是能發人深省,引人入勝,極有藝術性!只要稍微留心,我們不難發現八大山人的畫作,常常有「三月十九」的簽押,既像一只鶴,也像一只探出頭的蝸牛,背著沈甸甸的殼子,探頭張望什麽……

「三月十九」的真實含義為崇禎皇帝的忌日。話說這一天,李自成的軍隊殺進北京城,在故宮的崇禎皇帝得知訊息,慌忙出逃,最終被逼到景山公園,在一個古樹上上吊自盡,這棵古樹至今還保留著。

崇禎皇帝的死亡,標誌著大明王朝的徹底崩潰,李自成臨時坐上了皇帝的龍椅。因此,三月十九也成為明朝滅亡的日子,朱耷借此寄托懷念故國。

由八大山人的經歷與心酸,不禁聯想到南唐後主李煜的命運,以及他創作的千古名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時了】,詞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昨夜小樓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由此發現,八大山人與南唐後主的命運,竟有如此的相似!倘若八大山人聯想到南唐後主,自然會心生感慨,或許會生出同病相憐的感慨!

偉大的藝術家以及偉大的作品,都產生於非凡的歷史時期,且不說畫壇,就是在文學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像泰高爾、托爾斯泰、魯迅等人,莫不如是!

對於八大山人來說,我們感慨他由於王朝的更叠而帶來的命運多舛,也慶幸時勢造英雄,一帆風順的人生,難以成就藝術大家和文化名人。

所謂藝術家,就是善於用他的筆墨和文字,透過詩文及造型藝術,來表達他的心跡和訴求。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五代十國的南唐後主,還有那宋代的徽宗、漢代的少帝,他們的才情,為後世的文化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的濃墨重彩。

不由得想到漢代的少帝,他的一首五言律詩,雖道盡了他被廢除的屈辱,也綻放出了他的文學光輝,詩曰——

嫩草綠凝煙,裊裊雙奇比。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以上種種,一方面感受到中國歷史發展的風雲突變,另一方面在歷史、文學、書畫的加持下,一代又一代的文藝大家橫空出世。

明清以來,時至今日,八大山人的繪畫,在中華畫壇的影響力有增無減。一是藝術風格與技法的影響,他以簡練的筆墨和象征性的手法,以「白眼向人」的鷹、魚的形象融入畫作,給人以足夠的想象空間。

近代與現代畫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畫壇巨擘,他們的繪畫,無不深受八大山人的啟迪。

一部中國近代畫論,無處不提及八大山人的繪畫貢獻及其影響力。如今的書畫市場,八大山人的畫作,帶動了整個書畫的成交率!

八大山人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時代繪畫發展的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