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5首詩詞,蟬鳴聲聲下潛藏多少無可奈何

2023-12-10國風

,是這世間多麽奇特的動物,它們的幼蟲在幽深的地下世界默默度過長達一兩年的沈寂歲月,忍受著無盡的黑暗與孤獨,卻僅僅在這光明世界奏響一兩星期,便悄然落幕。

莊子 在【逍遙遊】裏曾經感慨: 「惠蛄不知春秋!」

人活一生,蟬活一夏,蝶舞一春,生命雖短,但美得絢爛。

我們總喜歡聽蟬,因為蟬聲裏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飛上枝頭之後對這個世界的詠嘆。

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聽萬蟬齊鳴,會使我們心中蕩漾,想要學蟬一樣,站在山巔長嘯。

然而,秋後的蟬是活不久的,一番風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

蟬有時被賦予高潔的品質,如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棲高飲露中,聲音傳遍遠處;站得遠胸懷也更遠大。

蟬有時是哀愁的源頭,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人生低谷之時,愁人總是肝腸寸斷;

蟬有時候是離別的點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在這離別之際,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蟬有時是美麗代言人, 「千金買蟬鬢,百萬寫蛾眉」 ,在濃妝淡抹中,冷暖自知。

蟬也會令人十分討厭, 「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 在送別的時候,蟬鳴是蕭索的,令人傷感的。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王籍 仕途失意,心情愁苦,泛舟若耶溪上,目睹林泉美景,沈浸在幽寂之中,不覺塵念頓消,產生了歸隱之念。

王籍的這首【入若耶溪】刻意經營一種靜的境界。無論是小舟泛溪、水天共色,還是雲霞生岫、陽光逐流,都是在「靜」中完成,寫出了山林的靜寂無喧。

「蟬噪」及「鳥鳴」更是從動的角度來寫靜。這些都是外境之靜。而「動歸念」、「悲倦遊」則道出心境之靜。

由外境之靜到心境之靜,靜的層次逐漸深化,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後來者宋代王安石寫了句 「一鳥不鳴山更幽。」 王安石改的這一句好不好?我不敢評論,但是黃庭堅是嘲笑他的,就連曾鞏的曾侄孫曾季貍也嘲笑他,說他根本不懂王籍的詩,直到清代的詩人也說王安石的這句詩是死句。

王籍是一位真正的隱者,他到了山林之間,完全和大自然融合為一體。

同樣都是蟬鳴聲聲響起,王籍 「鳥鳴山更幽。」 一方面有幽靜,一方面有境界。

王安石 「一鳥不鳴山更幽。」 一鳥不鳴的時候這山就死了。

不過,像石安石這樣的大政治家,變法失敗之後退居金陵,終於落得個清靜之地,再不用聽那些反對派的聒噪,或許他的一鳥不鳴山更幽是真的貼切他變法失敗之後的心境。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宋•蘇軾【鷓鴣天】

蘇軾 被貶至黃州是最苦的一個時期,這首詞著眼寫景,言則也是抒情,總是浸透著絲絲的無奈與哀傷。

且看東坡如何娓娓道來。。。

一場秋雨之後,村舍周圍一片清新。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

由遠及近,詞人看見身邊的翠竹叢生,村舍的墻院都被隱藏在這竹林之中了。

樹上不時地響起秋蟬的一聲聲鳴叫,池塘邊原本青青的草地,如今已經變得枯萎了。

天空中經常能夠看見那展翅飛翔的鳥兒,池塘裏紅色的荷花在池水的映照下更顯得嬌艷欲滴,散發出陣陣清香。

在這兩句詞中,竟然寫出了 林、山、竹、墻、蟬、草、池塘 七種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為妙筆。

夕陽西下東坡拄著杖藜,漫步在這古城村舍之中,天公作美,昨夜三更分時的那場好雨,讓詞人今日得以度過涼爽的一天。

在這鄉野村居中過著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這也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小美好。

普通的人家欣賞著眼前的風景,感受著這樣濃烈的小清新,自然心情是閑適的美好。可是,細讀一下便能隱隱約約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懶、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

因為什麽呢?因為 「又得浮生一日涼」 。「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

「又得浮生一日涼」 中的 「又」 字,分量很重,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這就是我開篇所說,這首詞著眼寫景,言則也是抒情,總是浸透著絲絲的無奈與淡淡的哀傷。

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

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

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

——唐•白居易【早蟬】

故園情,這般深沈的情愫,非要等遊子漂泊,遠行數載方能感受頗深。

此時的 白樂天 已年近六旬,多年宦海漂泊,仕進之心已頹,歸老之意漸濃。

少年聽蟬,只覺熱烈,靜噪皆好;殘年聽蟬,衰柳夕陽,自多悲傷。

蟬聲在樂天心中觸發的愁意,片時糾結在一起。聞蟬的一瞬,樂天沒有當下即起思鄉之心,而是先有了愁意,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境由心生,蟬聲不愁苦,之所以聽聞蟬鳴後使人感到愁苦,是因為人心裏已先有愁苦,再聽下去,便順著蟬聲回家鄉去了。

家鄉故園的衡門前,蟬聲一如當年,可是此時有誰在聽?誰還記得門前那棵大槐樹,槐花飄香,蟬聲傳響,那樣的日落黃昏。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唐·李商隱【蟬】

「深情綿邈」 ,這是古來許多詩評家對李商隱詩風格的認同。的確,感情的無比深摯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特色。

李商隱雖然為人正直,在 「牛李」 黨爭中潔身自愛,不肯為了祿位而攀附某一方的勢力。

但由於 他早年曾受過令狐楚父子的知遇之恩,後來又成為土茂元的女婿。 而令孤父子和王茂元分屬這兩個在朝廷激烈鬥爭的黨派,逐漸得勢的牛黨,特別是令孤楚之子令孤淘終認為李商隱「負恩」,便在政治上對他加以壓制與打擊,使他懷才不遇,但途困頓,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這首詩就是借詠蟬自喻,表白自己即使在險惡的政治漩渦中也要堅持清高純潔的操守的心態。

蟬選擇高樹作棲身之處,便只能靠吸風飲露維持生活,這自然難得一飽了。那麽,又何必為自己的處境枉費氣力,發出怨恨的聲音呢?詩人的意思是說,他由於堅持消高的操守,所以難以擺脫政治上的困境,即使答恨也是徒勞的。

頷聯接著從第二句的「恨費聲」展開 描寫五更天斷斷續續的稀疏的蟬聲,並以「一樹碧無情」作為反襯。顏色本身無所謂有情或無情,這是由於詩人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國維【人間同話】)。

在詩人看來,不僅蟬在五更天斷續的鳴聲,仿佛自己由於政治上的失意而發出的哀鳴,而且蟬所棲身的碧綠的高樹,也像自己所處的「牛李」黨爭的漩渦一樣冷酷無情。

我給別人當幕僚,是個職位很低的小官,為了生計到處漂泊,就像水中的木偶隨波逐流似的。既然如此不如棄官歸去,把長滿雜草的故園好好整理,像陶淵明那樣躬耕田園,嘯傲山林吧!

詩人在尾聯中引蟬為知己,深情地對它說:謝謝你提醒我要重視操守的好意,我將永遠保持清高的人格;你看,我全家人不是一直在過著清貧的生活麽!

「煩君最相警」 中的 「最」 字,意味深長,其言外之意是:惟有吸風飲露,居「高難飽」的蟬,才最理解他、同情他和關心他,至於官場上那許許多多追名逐利之徒,是只會把他看作不識時務的傻子的。

詩人詠蟬,蟬中有我,我中有蟬,物我交融,情深意切,感人至深。這首詩采用了許多虛字,如 「本」、「徒」、「欲」、「猶」、「已」、「最」、「亦」, 使詩人得以體物抒情,曲折盡意。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題目裏的 裴迪 是王維的好朋友,他們倆有許多互相唱和的詩。

遠處的山漸漸變了顏色,河水每天潺潺地流淌著。詩人靠在門邊,在夕陽下聽著晚風裏的蟬叫。

太陽消失在渡口,村子裏升起了人家做飯的炊煙。這個情景多少點像陶淵明寫的,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王維就好像拿著一支畫筆,一點一點在紙上畫下了此時此刻的景象。

他先是畫了遠處的山和水,又畫了近處的房屋,又畫了落日 己面和炊煙。甚至能感受到墨的顏色並不濃,就像王維的語言,清淺卻有味道。

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寫自然的詩裏,我們很難讀到他的悲喜。

他寫寒山,寫秋水,寫渡頭的落日,寫風裏的暮蟬,好像只是在平靜地描繪,並沒有什麽情緒在裏面。

但是緊接著畫風一轉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五柳說的是陶淵明。 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牛傳】、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自傳。

王維是用這兩個典故說裴迪和自己。他說裴迪喝醉了酒,在自己面前大聲地唱起了歌。那樣子很像在山野間放歌的接輿。

我想當王維寫到接輿和五柳先生的時候,他心裏對這兩個人充滿了羨慕和敬意。他大概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他們遠離官場,遠離權力與是非,每天以酒為樂,過著別人眼裏有些瘋癲的生活。

可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自由的。他們身上沒有什麽枷鎖和拘束。他們可以活得很真。

自然在這裏充當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想象接輿和五柳先生這樣的人在朝堂上醉酒狂歌,可以想象他們在市集和人群中瘋言瘋語。但旁人一定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他們也註定不能為人們所接受。

可是當他們以這樣的生命形態行走在山前水邊,自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十分包容的空間。自然可以容納你生命裏所有的真實。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