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端午節」簡史——天地之中,端午得正,關於端午的智慧與啟迪

2024-06-09國風

五月五是端午

仲夏端陽,九州粽香,蘭湯沐芳,龍舟競航。

千載屈子,汨羅英魂,忠孝摯誠,浩氣長存。

明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忠孝節等,其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

端午節為農歷五月初五,由字面來看:端即開始,午為五日。

按照天幹地支計算,農歷正月為寅月,五月即為午月,幹支逢午,即為端午。

端午安康

端午是仲夏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為首陽之日,也是重五之時,符合天地正道。

端午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祭龍習俗逐漸演變而來,以辟邪祈福為目的,而後逐漸融入諸多人物、傳說和故事,蘊含著豐富的禮儀、習俗和人文內涵。

端午節背後不僅包含著對於忠孝正義的頌揚,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充滿無盡的智慧與啟迪,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份,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財富。

端午臨仲夏

端午——飛龍在天,中正之道,關於端午的星象起源和圖騰崇拜

說到端午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中華民族的重要代表「龍」。

今年恰逢甲辰龍年,機緣所致,讓我們一起追溯端午節最初的源頭。

首先從天文歷法上,古人以天幹地支計元,天幹象征天道,地支承載地道。

十天幹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日晷上的天幹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它被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仲夏之始,正逢端午,此時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飛龍在天的日子,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飛龍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寓意著事物發展到達最為鼎盛的時期。

端午當日午時,為此星象全年周天執行最為適合的位置,寓意著一切既「 得中 」又「 得正 」,和古人崇尚的「中正之道」不謀而合。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端午起源涵蓋了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當面,蘊藏著古人的智慧,同時兼具深邃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節俗,可謂包羅永珍。

在星象歷法之外,端午最初緣起於吳越先民祭祀龍圖騰與祈福驅疫的活動,其中的劃龍舟與吃粽子成為傳承至今的活動。

而後,其在不斷的傳承與開發中,豐富糅雜,加入了諸多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如我們熟悉的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等。

同時也將龍舟競渡、食粽、懸蒲艾、飲雄黃酒等諸多習俗並入其中,得以傳承千年,歷久彌新。

端午的故事:關於屈原

端午的故事:關於屈原,關於英雄,傲骨天成,天地忠貞

說到端午,就不得不提關於它的諸多人物和故事,其中以屈原最具代表性。

因為屈原的經歷與其獨特的人格魅力,符合中國古代最為推崇的「忠君愛國」。

故而自漢代以來,端午節對於屈原的紀念和關於他故事的傳頌逐漸加強,以致於很多人認為端午節是源自於屈原。

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和中國傳統「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不謀而合,頗具傳奇色彩。

也許這樣的出生冥冥之中註定了他的與眾不同——忠君愛國,傲岸清高,有治國之才又富文辭之美,可以說幾乎完美。

回到千年以前,汨羅江畔風雲怒卷,水流浩蕩,見證著一個曠古的悲劇。

我們無法知道那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以怎樣一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了現實的世界,他的靈魂歸於冰冷的江水與楚國故鄉。

東方式的悲劇總是背景宏大,歷史的車輪下映襯出人的渺小,但那種強大的精神卻化為無盡的力量,在千百年的時光中被見證、被延續、被傳承。

滄浪之畔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偌大的天地時空之中,回蕩著那樣如詩般的歌頌:傲然正氣、孤絕淒美、淡泊曠達,高逸從容。

長歌當泣,眾人皆醉我獨醒,逆流而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雖知世事艱險、人性復雜,卻偏要去打破茍且和黑暗,與天命相爭,雖千萬人,吾往矣。

也許就是這樣的一種篤定,一種堅守,一種氣節,一種使命,不因外界而隨意改變的赤忱和純粹,成為中國式獨特的信仰,為後世的人們所敬重和效仿。

伍子胥

當然,端午的主人公還有伍子胥,相比他的故事,或許很多人對他的名字更為熟悉。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因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破楚。

而後吳王夫差繼位,子胥建議消滅越國,後卻被奸人所害,子胥被殺時留下遺言,即將其眼睛掛在城門,親眼看吳被越所滅。

夫差聞言大怒,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吳地百姓認為其逝後化作河神,於是有了端午祭拜並以粽子作為祭品的習俗。

端午精神

與其說端午是眾多傳說的合集,不如說是其背後的精神傳承。

正如其被稱做「忠孝節」,代表中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中的首要之德——「忠、孝」。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紀念,更多的是關於國家信仰的忠誠、對於良心孝義的忠貞。

它是為了自己心中不滅的信念、不與世俗妥協的幹凈,更是關於在世間行走所秉持的初心。

屈子故裏

居廟堂之高,有屈子一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夫忠臣;

位江湖之遠,有如陶淵明、竹林七賢、唐寅、八大山人一樣自成一派,開創先河的文人大家。

他(她)們骨子裏的隱忍和博大,自在和淡泊,成就了中國人忠於真理、熱愛生活的心性,正是這樣的積累沈澱,才造就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博大。

他(她)們共同組成了這個民族獨特的文化紀念,串起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成為這個族群最為穩固的根基,帶給我們無限的智慧和啟迪。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端午簡史:由古人留跡話端午習俗

端午節關於屈原的紀念最早記載於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江,楚人哀之,便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祭祀。

同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則記載東吳地區端午龍舟競渡是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

唐代【襄陽風俗記】也寫到以竹葉包裹和五色絲線纏繞粽子是為了避免屈原的身體被龍吃掉。

端午粽子

兩漢的端午節主要以保健祛疾為主,【四民月令】中記載人們會在此時制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療中暑、痢疾等疾病。

晉代時,人們將艾草等懸掛在門外,以祛疫攘毒,同時采摘人形艾草來艾灸,將艾葉紮成虎形佩戴。

隋唐時,端午已經成為重要節日,互贈衣飾已成習俗,從朝廷到民間,贈扇之風也非常流行。

除此以外,還有射粉團之戲:即將粉團放於金盤,以小角為弓,射中則可食。

五彩新絲纏角粽

宋代民間人們於端午售賣桃、柳、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等。又以紫蘇、葛蒲、木瓜切成茸與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

同時,將菖蒲、艾草、蒜等攘毒植物制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外形來鎮懾邪魔疫病。

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

龍舟競渡

明朝時劃龍舟的習俗已於各地盛行,而且產生了不同的龍舟形制和劃龍舟的方式。

例如杭州西湖是競賽龍舟圍繞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人扮演各種角色,下層則敲鑼打鼓,拋下各種物品,小龍舟上的海員下水爭搶,好不熱鬧。

端午劃龍舟

端午食粽,重五食「五」,煎䭔補天——端午食俗,南北各異

毫無疑問,端午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粽子。

據傳,端午最初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將粽子投入水中,為了讓他不被水中的魚龍所擾。

根據後期考證,粽子最初源自吳越先民祭祀龍圖騰的習俗。

作為龍的傳人,每到仲夏端午,吳越之人會將食物包裹在樹葉中或置於竹筒內,放入水中,進行祭祀活動。

粽子,源自祭祀

我們目前所食的粽子是中國古代北方角黍和南方筒粽相互影響,彼此融合形成的。

自晉代開始有角黍,以蘆葦葉裹高粱米制成角狀,意在求子,後世北方粽子常加入紅棗、栗子等,皆有此意。

南方的筒粽則是將大米置於竹筒中炊煮而成,常用作祭祀龍與水神。

自南朝開始,人們將紀念屈原與粽子聯系起來,同時為了驅趕魚龍之擾,還用五彩絲線進行捆紮,唐朝稱為「百索粽子」。

粽子——一舉高中

當然,粽子諧音「中」,還有著一舉高中的寓意。現代,端午節在每年的高考和中考附近,更增加了人們吉祥祈福的意味。

在紀念和吉祥的寓意外,食粽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人們認為端午此時位於仲夏,是陰陽交接的時段,所以粽子十分符合陰陽相包裹,是最適於此時的食物。

養生方面,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治療脾胃虛寒,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裹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可以和胃寧神——小小的粽子對人體健康卻有著大大的益處。

小小的粽子,大大的健康

伴隨著粽子的發展史,粽子風味則以朝代和地區為異。

如明朝有「艾白粽」、清朝「火腿粽」等等,粽子的品種花色日益繁多,用料也因各地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不同。

一般,北方的粽子以純糯米和諸多堅果為主,放入紅亮的大棗、細膩的豆沙、醇香的玫瑰糖醬等。

食用時輔以白糖和蜂蜜,晶瑩如雪覆蓋其上、濃稠亮金澆於其上,搭配粽子綿密的潔白,吃起來幸福稠甜,開心滿滿。

相比北方的粽子,南方的粽子雖然外表普通,內裏卻大有乾坤。

熏烤得宜肉質緊實的火腿、肥而不膩口感豐腴的五花肉、紅油流香松軟綿密的鹹鴨蛋黃、清爽醇香富有嚼勁的筍幹。

除此以外,鹹粽子的配料還有幹貨界的扛把子香菇、海產蝦仁、口味濃郁的瑤柱等諸多優質食材的加持,當然還有清熱解毒的綠豆等等,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

粽子的故事

每年端午時節,關於粽子的甜鹹之爭是端午的必備計畫,兒時不喜糯米類食物,年長後卻逐漸接受。

對於食物的執念大概來自於童年的記憶,長大後味覺和習慣總會不斷變化。

正如生活中我們逐漸變得成熟,主動或被迫接受這個世界的種種,逐漸變得寬容且隨意,少了挑剔和堅持,如同我們可以嘗試和接受的食物,日漸豐富卻總感覺少了些什麽。

當我們慢慢被磨去了棱角,在生活的鈍錘下變得眼神渾濁,黯淡無光,失去了兒時眼中的好奇和清澈,這一枚有棱角的粽子是否會喚起內心最真實的部份,回到最初的那個自己?

與「粽」不同

當然在粽子之外,端午還有很多其他的食俗。

很多地方,端午要吃五種食物,以五寓「五」:如江浙黃山一帶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或黃酒)。

這「五黃」並非隨便湊數,而是有著食補的根據:黃魚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祛除寒濕,養胃護脾。

端午食五黃

與五黃不同的是江南的一些地區則是吃 五紅」或「五白」,五紅為紅燒黃魚、紅燒肉、鹹鴨蛋、河蝦、苑菜,蘇州五白為白切肉、白斬雞、白豆腐、白蒜頭、菱白。

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習俗,即粽子、包子、雞子 (雞蛋) 、菜子 、蒜子,有「五子登科」之意。

廣東端午吃五色豆粥,據說可以辟邪;東北則吃打糕;甘肅民勤制作扇子狀的面食「面扇子」等。

閩南端食物煎䭔

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一種叫做「 煎䭔 」的食物,福建南安和台灣台南均有端午吃煎䭔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鄭成功。

彼時鄭成功攻取了赤嵌城,在圍攻安平城堡時軍隊沒有糧食,於是征購民間糧食,以致民間無米過端午。

於是,人們用番薯粉加上當地生產的牡蠣、蝦、糖、花生制成煎䭔代替粽子。

由於鄭成功是端午前後去世,所以為了紀念他,南安人們依俗不做粽子,而是制作煎䭔食用。

端午插艾

端午除了食俗之外還有諸多養生祛病、避暑迎夏的習俗,如浴蘭、采艾、佩香、贈扇、臂纏五色絲線等等。

碧艾香蒲處處忙,細纏五色臂絲長——端午懸蒲艾,祛病迎百福

端午時,人們為了攘毒祛疫經常將諸多菖蒲、艾草、蘭草等香草懸掛在門上,稱為「 懸蒲艾 」,有時還會增加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等。

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征驅除不祥,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代表「百福」,石榴花可驅蟲,蒜頭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

人們還會將諸多香草,搭配朱砂、雄黃等味道濃烈的藥物,並混合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一起制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戴於身以驅蟲驅病。

端午佩香囊

心靈手巧的母親們會將香囊制成各種形狀,掛在孩子身上,以祛除蛇蟲與瘟疫。

端午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古代人們認為五月為「惡月」,而端午更是「惡月惡日」,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一些地方還有「躲端午」的習俗。

同時很多地方會給孩子帶上五色絲線纏的續命縷,保佑健康無恙。

端午佩戴五色續命縷

憶起兒時,雖然不喜食粽,但卻記得家鄉的端午習俗——如插柳、佩香包、戴五色線等。

記得小時候姥姥會選好草藥,為我們納小荷包,曾經對皺皺巴巴的香包很不感冒,而今天人相隔,再也沒有機會佩戴。

姥姥的生日是五月初四,是端午前一天,每每此時總會想起她,心中翻湧,柔腸百結,思念不絕。

端午思鄉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端午養生,浴蘭沐芳的美好

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谷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

因為此時正值仲夏,高溫潮濕,毒蟲滋生,蛇蠍出沒,為了防止疫病,民間風俗中便有蘭草沐浴,也稱「 洗百病 」,所以端午也被稱為「 浴蘭節 」。

當然因地域和植物不同,每個地方選取的蘭草也各不相同,如廣東會加上彭梭娜、白玉蘭,廣西、湖南會加上柏葉、大風根、桃葉等。

一般,大家還要選擇端午當日中午的水來進行洗浴,認為具有祛病攘疫、延年益壽的功效。

古代端午節為兒童沐浴

同時采藥制藥也是端午的傳統習俗,端午前後是草藥莖葉成熟的日子,此時采摘藥性好且功效佳,很多地方還有飲用雄黃酒的習俗。

【白蛇傳】中的白蛇就是喝雄黃酒現形,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殺蟲解毒,但雄黃中含有致癌物質,很多地方便以黃酒替代。

居於廣東,人們熱愛中草藥,偏重養生。端午的菜市,經常有人售賣「佰草集」(七八種草捆在一起,有艾草、菖蒲等)。

端午佰草集

有講粵語的老人不斷給你推薦,用它燒水沖涼,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被「 種草 」。

有次買回燒了一鍋,淡淡清涼,沐浴後還留有天然的香氣。

想起屈夫子筆下岸芷清芬的一眾香草:薜荔、杜若、澤蘭、白芷和端午習俗「浴蘭湯」,羨慕古人和自然的親近。

即使不能把生活過成田園詩,但可以透過小小的儀式感獲得寧靜和愉悅。

端午,帶香薰,喝雄黃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端午龍舟,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當然,端午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龍舟競渡,明朝時劃龍舟已經盛行,各地發展出不同的形制的龍舟和競渡方式。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十分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

龍舟比賽,熱鬧非凡

現今香港很多地方於端午舉行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湧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些地區則有會有「 扒夜龍 」的習俗(如深圳「扒龍舟」),即在端午節前夜劃龍舟,以紀念宋帝。

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等地的端午節,都有以船「送疫迎神」的類似習俗。

端午記得吃粽子

其實端午作為一個節日,更是團聚的日子,與家人一起,或許只是一頓飯、一杯酒、幾個粽子和幾枚雞蛋而已,卻有著濃濃的溫情浸潤其中,媽媽包的粽子永遠是最美味的。

萬水千山總(粽)是情,願大家端午安康,萬事隨心,祝各位中考考生一舉高中,願各位高考考生金榜題名!

願各位朋友縱情四海,心中有夢,縱享人生,乘風破浪!

小夥伴們都喜歡什麽口味的粽子,記得評論區留言呀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