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她與林徽因、冰心齊名卻被人遺忘,旁人說她點墨成金她卻不賣作品

2024-01-29國風

八十年代,哈爾濱師範大學校園裏,常有位個子不高、背有點微駝的南方老太太,留一頭鄉村老婦的齊肩發,青布素衣,手拎黑色布兜,在瑟瑟秋風中快步疾走,碰見熟人,口裏不時吐出一口誰也聽不懂的閩南話。

她是遊壽。

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女書法家之一,與江南著名女書法家蕭嫻素有「南肖北遊」之稱;同時,她還是八閩四才女中最具才情的一位(其他三位是廬隱、冰心、林徽英);於教育、考古、古文字學、歷史學、詩歌、書法皆有很高的造詣。

盡管遊壽向被視為「金石氣」與「書卷氣」並舉的女性書法家,但她的學術造詣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她的學術著作也絕少得以出版。一位卓有建樹的學者何以幾乎無專著傳世而僅以書家留名?這裏面的細節很耐人尋味,也是本文想要一探究竟的。

1906年遊壽出生於福建東部沿海霞浦縣城的一個官宦家庭,高祖遊光繹做過清乾隆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去官後掌福州鰲峰書院,林則徐出自於他的門下,自遊光繹以下,世代以教書為業,其父遊學誠,光緒十七年中舉,主持福寧府近聖書院。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熏染下,遊壽從小就對書法、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20歲時,遊壽因參加學生運動,公開抨擊政府,遭到通緝,為躲避軍閥追捕,逃回到霞浦。而就在這一年,父親遊學誠去世了,生前執掌的縣女子高等小學被擱置下來,於是鄉親們一致推舉已經成為「閩東四才女」之一的遊壽接替父親,留在家鄉做了縣女子高等小學的校長,開始了遊壽的教育生涯。

在她還沒有來得及享受這份青春的爛漫,北伐戰爭打響了。於是,遊壽第二次赴福州,並於1928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同學中有後來成為著名考古學家的曾昭橘、傑出的女詞人、學者沈祖芬等。

以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為代表的「金陵學派」,弘揚國學,註重傳統,尤擅小學。遊壽潛心書法、國學,獨好胡小石板書,豪邁俊逸。

遊壽並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乖乖學生;例如前來為他們上課的教授王曉湘先生,雖博古通今,卻不善言辭,他講到北齊的敕勒歌時,遊壽便仿其體例,作詩道:「中山院,層樓高,四壁如籠,鳥鵲難逃。心慌慌,意茫茫,擡頭又見王曉湘」,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後來沈祖芬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感懷道:「猶嘆春風舊講堂,穹廬雅謔意飛揚。南雍尊宿今何在,弟子天涯鬢亦蒼」。

1931年,遊壽畢業後,回到福建集美師範學校任教。她和謝冰瑩、謝文炳、方瑋德等幾位文學青年創辦了【燈塔】。

1934年,遊壽與陳幻雲結婚,由廈門至南京,這是一樁她日後不願提及的婚姻。這一年,她考入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與好友曾昭橘、沈祖芬一道求學。她們相約「六朝松」下,在「梅庵」結「梅社」,在玄武湖、雞鳴寺、掃葉樓等地雅集唱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胡小石先生也兼金陵大學教授,在文科研究所首開「書學史」,遊壽遵照師訓,循序漸進,奠定了遊壽堅實的根基。她的書法,有金石味,有書卷氣,有高古風致。

她曾經說「吾最服膺筆禿千支,不如讀書萬卷」。相比整日整日筆耕不輟的「司墨者」,寫字端的是規規矩矩,卻似「死在紙上」,她認為精通中國古典學識,才能給書法灌註氣韻。

南京求學可以說是遊壽踏入學術領域的第一條通道。

1937年,盧溝橋事件,結束了金陵才女們的求學夢,戰爭改變了國人命運軌跡,戰火驅使她們各奔東西。

曾昭橘留學英國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沈祖芬鐘情小她四歲的程千帆,只得「新婚別」先行入蜀,遊壽獲金陵大學碩士學位,戰事一起,她隨夫宦遊江西,陳幻雲在江西臨川地方法院任首席檢察官,遊壽在臨川參加了雷潔瓊組織的婦女抗戰救國運動。

隨後,她開始整理【資治通鑒】劄記,並續寫【李德裕年譜】,後短暫回福建省立一中執教,再到重慶新成立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

畢竟國外的世界不是我們的世界。曾昭橘在倫敦作了短暫居留後,經德國轉道法國乘海輪回國,應李濟之邀,加盟國立博物院任專門設計委員,1941年國立博物院遷到李莊後,曾昭橘就任國立博物院代理總幹事,協助主任李濟,負責日常工作。

因人手不足,曾昭橘想到了同學遊壽。遊壽是1942年10月到李莊國立博物院的,一年後,調到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改名遊戒微。她到這裏做善本書庫管理員,是補缺救急的臨時之舉。

當時,大學者傅斯年擔任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下文簡稱史語所)所長之職,他對圖書管理人員有嚴格要求。史語所的圖書,是戰時大後方最完備的,比三校組成的西南聯大還完備。乃中國人文學術之塔的塔尖,這裏的學者,多是某方面專家,因此,圖書管理員要通才。

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遊壽與梁思永、曾昭燏、夏鼐、董作賓等共事。史語所圖書館藏有四萬幅拓片,多屬名家舊藏,其中一大類就是唐代墓誌。借用墓誌考證史實,是遊壽早已籌劃好的治學道路。

按遊壽自己的話說:「在這種情況下,我進入了學術門檻」。這期間遊壽著有【金文策命文辭賞賜儀物】【漢魏隋唐金石文獻論叢】【唐代墓誌書體】【伐綠萼梅賦】等大量文史書論,而且還整理金石甲骨秘本善本資料,收集了大量戰時流入四川的金石拓片及文物。但是,因為遊壽的「少慕狂狷,率性任情」和南北兩個學派的因素,與傅斯年產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歷史上的一次次偶然,再回頭看時,就是命定。

【冢墓遺文史事叢考】是遊壽在李莊四年最欣慰的事,然而,禍起蕭墻,戰時,四川,李莊,板票坳,史語所房間有限,住處、辦公房等諸事困擾於人,遊壽為此貼出小字報,為所有人「鳴不平」,這令傅斯年心生不悅。

1945年,剛開年,連續四個月,遊壽多次向所裏請假,至7月中旬才回到李莊。她與丈夫陳幻雲的婚姻秘不示人,遊壽時走時歸,或逾期不歸,卻不說自己是探親,所裏不免微詞。同樣的情況,遊壽在次年2月又演繹了一次。她修書一封呈送時任史語所代所長的董作賓向其匯報工作。5天以後,她就匆匆自行離所,之後才寫信向傅斯年請假。

遊壽這一先斬後奏的行為並未獲得傅斯年的認同。在此篇呈文的旁邊,傅斯年粗筆批註「寫有刺,使人看見火起」,可見其對遊壽的反感之情。

時過一月,遊壽再次致信傅斯年、董作賓,要求請長假。這回,完全惹火了所長傅斯年,傅直接致信董作賓:「遊竟自行離所,應將其免職。此人不能再留其在所。」與此同時,傅斯年給遊壽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執事未得董先生同意,自作主張,自行離所,應自離李莊之日起,以停止職務論」。

接信之後的遊壽,自恃無錯地先回了傅斯年的信,但同時狠狠地向董作賓發出責問,至此,又惹惱了董作賓,失去了最後被留下的機會。

【伐綠萼梅賦】是遊壽在李莊完成的文學作品,業已收進【六同別錄】。【六同別錄】被認為是史語所對中國人文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抗戰的成果展示。然而,因為上述的種種,最終使傅斯年決定將遊壽的文章從已經裝訂完畢的【六同別錄】中抽出,甚至不惜「用刀將此四頁割去」,重新貼上封面、目錄。

可以想見,遊壽的文章被強行「抽去」對她意味著什麽,而傅斯年透過此舉表達出的憤怒之情也可見一斑。傅斯年甚至叮囑遊壽的直接領導那廉君記下、抄下相關信函、文字,以備與遊壽「打官司」對證之用,可見,傅斯年與遊壽至此已然徹底決裂,彼此不留任何回旋余地。

傅斯年1943年借調遊壽至史語所,本有培養人才之意,但雙方性格均頗有棱角。傅斯年雄才獨斷,嫉惡如仇,遊壽特立獨行。學術路上,傅、遊二人也多有不同,傅斯年主張運用西方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厘清中國的學術材料,建立起「科學的東方學」,遊壽畢生走的是金陵舊學之路。以上種種分歧又因書信這種戰時特殊的溝通方式得到強化。此事件之後,遊壽離開了史語所。之後的學術生涯中她也對史語所的那段經歷三緘其口。

1946年,遊壽回到南京,在恩師胡小石推薦下,進中央圖書館任金石部主任。此階段成果相繼寫出了【唐人蔔葬邙洛之風尚】【梁守謙墓誌與宦官】【金文武功文獻考】等著作,這些成果的獲得,莫不得益於史語所時的積累。

在五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中,遊壽的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受學背景、尤其是與史語所的粘連,成了洗不清的罪證。即使李莊那段委曲的經歷,也沒人會理解和同情,反而認為她在隱瞞歷史,以曲求伸。唯一的選擇是告別過去,切割歷史。而這一切割,不僅僅切斷了她與史語所的關系,也讓很多人在下意識裏忽略了她的價值存在。

很多年後的一個冬夜,年逾古稀的遊壽從哈爾濱師範學院歷史系「政管室」回到家中,一天的疲憊使這位老人感到周身發冷。遊壽病了,她發著高燒。

門突然被推開,遊壽昔日的同窗知己沈祖芬走了進來,她來探望已經心力憔悴的好姊妹。遊壽向前傾著身子,伸手去拉祖芬的手,祖芬忽閃而不見。遊壽急忙起身下床,在雪夜中追趕著祖芬恍惚的身影,但不論她多麽快步,始終無法追上祖芬。回到屋來,只見桌上放著祖芬的一首詩。

遊壽感到疲倦至極,她的身體開始融化在月光下的雪中。一股憂傷的清冷,使遊壽醒來。原來是一場夢。朦朧中,遊壽深深一嘆,提筆寫道:「又見冰花滿窗欞,數盡飛鴻入北溟。唯有故人深入夢,留詩案上意叮嚀。」

時過數年,沈祖芬因車禍去世,四十多年未見面的老友,他們沒有重聚。

1994年遊壽靜靜地追隨祖芬而去,享年88歲。

免責聲明:本平台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於公益傳播目的,不代表本院觀點。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創,圖、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系,我們尊重原創,如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系我們刪除。

轉自:坦腹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