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這位北宋著名詩人,寫下一詞,全篇名句,寫出了人生的寥闊與高遠

2023-12-14國風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字元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文人之一,很受宋徽宗的重用。晏殊一生淡泊名利,潛心治學,文思敏捷,善於文章,尤其擅長詞曲創作。他所作的詞多具盎然之誌和高遠之談,常開闊讀者胸襟。其代表作為【蝶戀花】一詞,蘊含著豁達悲涼的人生意蘊,處處寫出了大家風範,可謂全篇都是名句。

【蝶戀花】是晏殊在官場失意之後寫的一首懷古慨世之作。全詞從景入情,先寫秋日庭院裏的景色,然後抒發自己的離愁怨懷。詞中融入了佛家無常和虛幻的思想,抒寫一個文人懷才不遇的失落和生命的無奈,道出了作者在經歷人生風風雨雨後的感悟,可謂意味深長。

詞的前兩句寫秋日庭院裏的景色。「檻菊愁煙蘭泣露」,門前庭院裏種植的菊花散發著愁煙,蘭花也在垂泣露珠。此景寫實而又富於聯想,菊花愁煙,蘭花垂淚,渲染出一片淡淡的憂郁,可見主人的心緒並不平胡。「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羅帳幕很輕,已感受到些許寒意,燕子成雙成對地飛去。一排排輕飄飄的羅帳,和遠方飛去的小小燕子,更添淒涼之感。寥寥幾句,已勾勒出淒美秋意。

在寫景的基礎上,作者進入了抒情部份。「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皎潔的明月怎會懂得人間離恨之苦?它只會斜斜地傾瀉而下,射穿了朱紅色的窗戶。面對高高掛在天空的明月,作者不禁要傾訴離愁,因明月之遙遠而更增淡淡哀愁。明月任其孤高,對人間事無動於衷,倒映著作者自身命運多舛的無奈。

第三句接續景色的渲染:「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吹落了碧綠的樹葉,我獨自登上高高的樓閣,放眼望去,卻只見一片蒼茫。風雕葉飛,秋意漸濃,那飛落的綠葉也似作者自己多舛的命運。而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內心的孤獨與落寞早已無處遁形。登樓遠眺,放眼望去,前路茫茫,正如當下的境遇般無奈。

接下來兩句抒寫自己對文章和友誼的留戀:「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我本想寫下一封尺素與一封錦箋彩函,去寄給一個遙遠的知己。豈知山長水闊,那知己的所在已然難以尋覓。尺素與彩函,隱喻自己的真情告白,可那知音卻因離別而無處尋到。離愁的背後是對知遇難得的惋惜和不舍。句中又融入了佛教「無常」的意蘊,一別經年,昔日知己竟無處覓蹤,嘆人生聚散難料。

全詞透過寫景抒情的方式,表達出在壯年之後,作者所經歷的官場失意與交友離別等種種無奈。面對種種無常的宿命,詞中又表現出作者從容樂觀的處世態度。這正是詞中「高山流水」般的大家風範。詞作融匯了佛教般若無我的理念,在當下的語境中,又體現出晏殊透過文字修身養性,從佛教悟道中獲得精神慰藉的內心狀態。

正如詞的最後一句:「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面對朋友音訊全無的境遇,作者已隱約領悟到聚散無常的世事真理,因而表現出豁達看淡的人生心態。這興許正是全詞滲透在文字裏的大致意味。雖經世事洗禮,仍能保持高遠灑脫之懷。

我們需要深刻明辨這首詞所要傳達的內涵。不應僅停留在表面對官場失意、交遊消逝的感慨,而需要進一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對人生無常的領悟。這也正是詞人在創作時的真實寫作用意。

【蝶戀花】的出色之處就在於它超脫現實的種種無奈,而是站在人性與人生本質的高度,對於有情人終成離散抱持從容的態度。這才是它本質的意義。在述說個人境遇的同時,作者的情懷已昇華到更加宏大的層面上,寫出了大家風範。真正的藝術創作需要超越個人情感的表露,而以更為廣闊、超然的視野重新審視這個世界,這樣才能寫出深邃的內涵。

晏殊官場失意之余,固然寫下這首詞去表達內心的愁緒,我們絕不可淡化他的這份真情流露。但同時這首詞的意義並不止於此,它蘊含著作者對一生命運的深刻思考。詞人已明悟世事無常的本質,對待人生的聚散與無奈也更加從容。那麽這首詞所呈現的,也就不僅僅是個人情懷,而是人生真理的領悟。正因此,它才會被後人廣為傳頌,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作者的主觀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蝶戀花】確實體現出了大家的胸襟與氣度,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值500年前,晏殊在官場失意之際寫下這首詞,他並不知此詞會被千百年後的人們反復品讀、欣賞。但仿佛千年的光陰在這首細膩的詞裏化為虛無,歷經社會動蕩,他記錄的依然是人性的本質。

歲月荏苒,人間依舊有聚有散,也依然充滿無奈。正因此,這首詞才顯得莫名穿越,任何年代的人們都可以在裏面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震撼。這就是它跨越時間鴻溝的原因。500年的光陰對它來說不值一提,因為它寫的只是不變的真情與人生。

晏殊這首詞以景抒情,看似平淡,卻蘊涵深意,它體現了詞人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思索,寫就了一個文人放下一切名利紛擾而獲得真正平靜的精神境界。這是它最本質的價值。因此,【蝶戀花】只是晏殊個人寫照,更是人性的鏡鑒。凡涉筆於世的作品,只有深入到人性與人生本質的高度,方能與時而動,超期遇,實作真正的長存,這首詞便恰好做到了這一點。所以,當我們在細細品味它的那種離愁怨恨之時,其實不妨也多體會一下其中蘊含的大家風範與超然氣概。這才是理解這首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