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宋朝之前沒棉被,零下幾十度,古人怎麽熬過去的?

2023-12-16國風

轉眼間,又到了被天氣毒打的季節了。

初看到這張圖,還不信邪,這幾天,果然被「毒打」了。

每天體感只有一個:真!的!好!冷!啊!

冷到不出門,只待在曖氣旁邊,空調屋:

待在溫暖的屋內不禁思考: 古人怎麽抗過這寒冷的冬天?

在古代,尤其是底層的百姓,根本用不起棉被,實際上,在宋朝之前,棉花還沒有在中原普及,直到北宋時期,棉花才開始大批次種植。

那在宋朝之前,人們都是用什麽來禦寒呢?

零下十幾度的天氣,古人們又是怎麽扛過去的?

首先,古代也是有富貴貧賤之分,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成為「人上人」的貴人,那麽,恭喜你,可以住進傳說中的 椒房

沒錯!

就是「椒房殿」那個「椒房」。

據說這個「椒」,指的是花椒,平時吃的那個:

不要以為人家只是吃的調料,這東西在古代可是被用作保溫材料來使用。

2000年前的工匠們,用花椒和泥之後,塗抹在墻壁表面,不僅能達到保溫的作用,而且內建芳香的氣息。

你肯定要疑惑:芳香?花椒還會有芳香?

其實是工匠將花椒搗碎和泥之後,還加入了一些花草植物,不僅馨香,而且花椒還多籽,具有「多子多孫」的寓意。

保曖的原理嘛,就跟現代建築內外墻保溫原理相似。

所以,在古代,你如果成為貴人,冬天很容易挨過去。

不僅有花椒墻,還有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防寒保暖裝置。

據漢代【西京雜記】記載,貴人們的墻壁「以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殿內的墻上掛著華麗的壁毯,地上鋪著厚軟的西域毛毯,再有翡翠寶石鑲嵌的屏風,大雁羽毛做成的幔帳……

溫暖如春,奢華至極。

如果你沒能成為「貴人」,但架不住有錢,穿越成一個「富人」。

恭喜!火炕、火墻、地曖冬天用起來也很幸福。

火炕(也稱「地火龍」)、火墻常見於北方。

竈台與火炕相連,火炕與火墻相通,透過燃燒木柴,供給熱量,讓熱氣在墻內流動、散發,從而達到取暖的目的。

原理如圖:

這東西在中國秦漢時期已經有了。

1974年,考古學家在秦朝都城「鹹陽一號建築」遺址曾發現了3處壁爐,專家推測,其中兩個壁爐還安裝在浴室裏面,方便後宮女子冬日洗澡。

不過,如果穿越到古代,既不是「貴人」也不是「富人」,咋辦?

用不起火墻、地暖,又沒有能力建椒房。

那便用土坯建房,摻雜一些谷殼、麥稭等,與此原理相近;不僅成本低廉,也能保溫防寒。

建完後,再不濟,加個火盆:

史料記載,火盆起源於黑龍江,據說是在三國時期開始使用的,已近2000年。

火盆裏的燃料,除了燒木炭之外,主要是燒柴火。

不過,燒柴火也耗柴,窮苦人家,一般在屋子裏燒個爐子就行了。

到了宋代,除了木炭,平民已經廣泛用起了煤。

【清明上河圖】右起首的地方,兩個人正趕著五頭毛驢,毛驢上馱的即是石炭。

宋代人的石炭,即是今天的煤。

南宋莊綽在【雞肋篇】說:昔汴梁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那時,差不多家家戶戶用煤不用柴了。

另外,冬天,富人還可以穿著品質上好的保暖衣服:

也可以隨時隨地地揣著一個小暖爐:

他們甚至可以不用外出幹活,只待在家裏烤火就行。

平民百姓呢?

棉麻絲綢什麽的買不起,選擇粗糙、價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將野麻、葛藤的皮收集起來,撕細後搓撚成線,編織成網衣。

然後,再以絲綿、麻絮填充成禦寒的衣物。

唐宋時,還曾一度流行穿一種用紙作的衣服——紙衣來抵擋風寒。

總之,對於有錢人來說,椒房、曖殿、火墻、地曖、手爐、貂皮……渡過寒冷冬天,太多選擇啦。

而對於普通百姓:

住摻雜著谷殼、麥稭的土坯房抵擋住第一波寒冷;

買不起棉麻絲綢,找一堆幹草,可充作被褥再抵擋一波寒流;

剩下的屋內放個火爐,多備些柴火,冬天也算能熬過去!

遇到亂世,只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場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