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做人不要太固執,是非善惡非朝夕可辨,為人不可太固執

2024-07-11國風

上師教誨:

人不能太固執,雖然喜歡你的人會很多,但所有人不一定喜歡你。

【道德經】雲: 「不自見故明」。

所謂「自見」,即固執己見之意。自見,就是帶有任何偏見的看人看事。

一個人看待問題時,如果僅以主觀意識去推測事物的發展與禍福成敗,而不去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只會一葉障目,不能全面的、長遠的,看清事態的變化!

【心經】裏說: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有陰影的地方就是無明。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總把思維局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當然,對於我們常人來講,是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見,然而我們確實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改善偏見的心態,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胸懷。

一個人正直善良本沒有錯,但世上的事情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很多事情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看清它的本質、分清對錯。

就像我們常刷到的熱點事件,初時呈一面倒的叫好狀態,沒過幾天,或許事情又會反轉。

說這個人好的時候,能把他誇得天花亂墜,說壞的時候,便臭名昭著,人皆唾棄。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該變通的時候要學會變通,不那麽固執,你的正直善良才能走得更遠。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徘徊在自己的自以為是裏,只會讓自己深陷囚籠。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那麽一些愛挑事兒的杠精。你說一他就說二,反正絕對不讓你舒坦。

若是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只會讓自己走很多彎路,比別人吃更多的苦。

為人處世千萬不能固執,即便愚笨一點,只不過人生不夠精彩,平凡人也是一生;如果固執己見,必然會處處事與願違,到頭來耽誤一生。

做人,別太固執,為了一件沒有結果的事情一直折磨自己,這就是固執,越這樣,越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我們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凡事要想開一些,才能放過自己,活得輕松。

不要因為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而固執,要學會接受現實,敢於面對現實,然後善待自己,不要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

人活著,太固執了,是一場災難。要學會放下執念,做不到的不要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太固執的人,往往自食苦果

黑格爾說:

「世界上真正的悲劇,不是正確與錯誤的沖突,而是兩種正確之間的沖突。」

一意孤行的人生,前方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改變自己的固執和偏見,才是面對世界最好的狀態。

固執一點,是堅韌;固執很多,是放任。

犯了愚蠢的錯誤,還有救;犯了固執的錯誤,真沒轍。

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總要和這個世界溝通交流,接觸各式各樣的人。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人,沒有經驗,便不得不借鑒前人的經歷,聽取別人的建議,這樣才會少犯錯。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跟人交談時,有時你從各個角度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怎麽都聽不進去,表現得異常固執。

你勸他不要抽煙的時候,他會說我就抽一根。

你勸他不要喝酒的時候,他會說喝一點沒事。

你勸她不要相信陌生人,她會說哪裏有那麽多壞人。

你勸她不要沈迷愛情,她會說你不了解他!

很簡單的一件事,你跟她解釋得口幹舌燥,她卻堅持認為你是錯的;他們習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聽不進別人的聲音,只按自己的邏輯來行事。

於是,你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他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固執地放棄努力。

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麽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

也有很多人把固執當成一種張揚自我的個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執了,那是不是就會隨波逐流,變得毫無特點可言。

往往,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都是自食苦果,撞得頭破血流。

柏拉圖說: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變通」,不會做「一根筋」的事情。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易經】一書中,講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生活裏,拖垮一個人的,可能不是金錢,時間,而是太過固執。

幫助一個人的,可能不是貴人,機遇,而是懂得變通。

余生若可以,願我們都能擁有「變通」的智慧,讓自己走得更遠。

不墨守成規,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後,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太固執,本質是認知水平不高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 「偏執型人格障礙」:

其中大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變得偏執,變得固執,導致這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自己認知太低。

一個人的認知太低,水平太差的話,自然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他們想要維護的是自己感性的自尊心,而不是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認知越低,就越固執。

人若固執了,思維就固化了,思維固化了,認知就停頓了。

最終,什麽都不願意相信,什麽也不肯相信,只相信自己,也只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裏。

有人說: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的確如此。

越博學的人,心態越開放,越能接受新知,即便身處絕境,也能絕地重生。

相反,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心態越閉塞,常常固執己見,不撞南墻不回頭。

而你的認知層次,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朋友遇到問題時,無論什麽角度給對方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對方都會表現得極其固執,說什麽都聽不進去。每當這個時候,爭論一番毫無結果時,我們都會有一種挫敗感,甚至捶胸頓足,恨不得把對方的腦子扒開,把自己的腦子放進去。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思維就會沿著線性的方向一條路走到黑,從而缺乏判斷力,表現得頑固不化。

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麽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

但問題在於,固執和正向的執著或者堅持原則並不是一回事,而是表現為,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擴大敏感度,提高自尊,拒絕反省、拒絕傾聽、拒絕學習。

它甚至會演變成過分的偏執和執拗,從而阻礙個體進步和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經提出過「個人構念論」的觀點。

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裏便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裏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

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你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可大家心裏都清楚,一個人能不能成就大事,並不是靠一時的運氣,而是靠自己長期的積累,靠自己勇敢的堅持得來的經驗和智慧,然後再透過擴大經驗,復制智慧來成全自己,成就大事。

說白了,一個人只有心甘情願提高認知,才能夠真正迎來改變,人生也才能夠變得越來越獨立和美好。

永遠不要和太固執的人爭辯

莊子一生經常與人辯論,但是他卻說: 大辯不辯。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對待有些人,唯有沈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愛默生有句名言: 「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過於固執。」

固執的本質在於認知水平的欠缺,而認知水平的改善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你永遠也說服不了一個固執的人,就像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與其與那些固執的人做無謂的爭辯,試圖改變他們的固有思維,不如趁早遠離,好好修煉自己。

戴爾·卡耐基說: 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巧妙地讓對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一個人固執,並不是因為他的性格所致,而在於他的認知水平,如果你無法提升他的認知範圍,就永遠不要跟他爭論他認知以外的問題。

真正的強者,絕不和固執的人爭論,他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

子曰:

「不可與之言而言,謂之失言。」

孔子認為,和不通透的人共事,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因為即使說了,對方也無法理解,說多了只是徒增煩惱,甚至給自己帶來沒必要的麻煩。

人這一生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內心豐盈的人從來不會活在別人眼裏,更不會活在別人嘴裏。

周國平說:

「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這個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好的,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如果你辯論、爭強、反對,你或許有時獲勝,但這種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了。

和見識不同的人,不必爭辯!

有時候沈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你只管做好自己,本本分分,坦坦蕩蕩,時間會幫你澄清。

人這輩子,重要的不是和別人爭辯,你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人品端正,無懼流言蜚語,清者自清,內心無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