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水滸傳:淺析大名府兵馬都監李成、聞達的實力水平

2024-06-13國風

關於北京大名府的章節,【水滸傳】中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智取生辰綱」前楊誌被發配至此,一次是盧俊義遭到陷害,梁山群雄最終破城救人。而多數朋友的目光都集中在「青面獸」楊誌、「急先鋒」索超、「玉麒麟」盧俊義,乃至燕青、李固身上,這是因刻畫筆墨重點所致,實際上盡管大名府最終城破,但此處地位最高的武官「天王」李成和「大刀」聞達也是值得關註的,盡管他們缺少實質性的鬥將戰績,但是在我看來,二將絕非泛泛之輩,是有真才實學的一流武將,實力怕是隱隱還在楊誌、索超之上。

李天王與聞大刀在大名府的地位

李成和聞達是大名府的兵馬都監,除此二人,這一職務在【水滸傳】中還出現過幾次,由於幾位都監武藝水平參差不齊(如孟州的張都監,幾乎和「勇武」二字沒什麽關系,數人一起還被武松輕松擊殺。反觀東平府的董平胡東昌府的張清則技藝無雙、武藝超群)。所以由官職來判斷李成和聞達的武藝水平,怕是有失公允。

不過,北京大名府比較特殊。自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起,華夏大地北方便無險可守,故而常遭北方侵擾,若非大宋與大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年年納貢花錢保得平安,怕是很難得到百年太平。

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所謂盟約有時並不那麽靠譜,所以大宋也不敢完全寄希望於大遼遵守承諾。那麽在占不到地利的情況下,邊軍就顯得頗為重要,所以大名府作為北方重鎮或者說兵馬調動樞紐,朝廷沒道理在此處安置一些爛番薯、臭鳥蛋,畢竟誰也不敢說遼國會不會在某一天突然翻臉。

另外還有一點,大名府的首席官員梁中書是權臣蔡京的女婿,蔡京這樣的老奸巨猾之輩將女婿安置在此處肯定是讓他撈功而不是送死的,所以哪怕朝廷昏庸到連大名府都不重視,蔡京也會透過私人運作將大名府武裝起來,畢竟他就是再如何奸、如何壞也不希望女兒守寡。

其實從僅僅是正牌軍的索超以及其徒弟周瑾的本事就看得出,大名府的軍事力量是很強的。或許有人會說索超何等英雄,卻屈居一個小小正牌軍,這恰恰說明了大宋王庭昏庸、不識英才,所以索超的存在屬於偶然事件。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說絕對正確。首先來講,武藝高、本事大很可能受到上司的垂青,但未必就能升職,畢竟功勞才是升遷的根本,武藝再強卻無尺寸之功也沒法升官,否則如何服眾?宋、遼和平,大名府常年沒有戰事,索超就是再怎麽有本事怕是也沒有多少升職的機會。當然了有一點說得沒錯,就是索超這個級別的武將是比較稀少的,大名府底層軍官能出這麽一個人物算是撿到寶了。

當然了,索超升遷慢除了沒有戰功,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聞達、李成的武藝還要強過索超,所以大名府對索超的需求不是很迫切,不過這只是猜測,沒什麽理論依據。

另外,在索超與楊誌比武前有一個細節,就是李成將馬借給索超——「我有一匹慣曾上陣的戰馬,並一副披掛,都借與你,小心在意,休教折了銳氣。」這句話透露出兩層意思,一個李成和聞達明顯維護或者說站隊索超,畢竟楊誌是個外來戶。另一個「慣曾上陣的馬」則說明李成經常上陣殺敵,起碼曾經如此,換言之他是透過浴血奮戰獲得軍功,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有理由相信盡管李成和聞達沒有鬥將上的具體表現,但他們能做到大名府的兵馬都監,絕非浪得虛名,無論是戰略位置還是蔡京的私心,都不會允許酒囊飯袋鎮守北京,而透過李成的話,我們也可以分析出起碼他是常上戰場的真正武人,故而透過這些細枝末節我們有理由相信,兩大都監是有真本事的。

李成、聞達被輕視的原因

二將之所以受到普遍性輕視,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施耐庵曾提及過李成和聞達皆有「萬夫不當之勇」,不過書中被如此形容的不少,其中不乏名不副實之輩,使得本就缺少戰績的李成、聞達連帶遭到小覷,

其次,索超與楊誌開戰前,李成借馬給索超,並且叮囑不可戰敗,以免失了銳氣。很多人將其解讀成大名府武力全靠索超支撐,借此說明李成和聞達不如索超。這點其實站不住。楊誌是外來戶,勝了周瑾已經讓大名府舊班底顏面無光,尤其是作為武官之首的李成、聞達面上肯定掛不住,因為在絕大多數軍士眼中,楊誌不過是個「賊配軍」,周瑾連他都不如,豈不是李、聞二將禦下無道、老眼昏花?所以,這裏李成只是單純的希望索超能找回場子,而非自己不敢出戰,說不好聽的,以楊誌當時的身份根本沒資格挑戰聞達和李成,所以談不上二人怯戰。

第三,梁山攻打大名府時索超中箭負傷,李成和聞達不敢外出迎敵,似乎也坐實了無能之名,其實這種觀點同樣說不通。梁山攻打甚急,隨時有可能城破,李成和聞達作為大名府的倚仗,首要任務是保住梁中書,其次是保住大名府,最後才是退敵。畢竟梁中書身份特殊,不僅是大名府的最高長官,還是蔡京女婿。敵不退可堅守待援,哪怕城破但只要梁中書無事,二人還可能透過蔡京的門路翻盤。可梁中書若有個馬高鐙短,迎接李成和聞達的只有死路一條。

最後是對二將最不利的一點,楊誌在與索超比武時,眾將士說了這麽一句話——「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

合理推測,李成和聞達在大名府應該有些時日了,軍士們卻稱沒見過索超和楊誌這個級別的廝殺,那麽是不是從側面反映出李、聞不如楊、索呢?看似有理,實際不是很經得起推敲。兩人是兵馬都監,教授軍士攻守演練、排兵布陣等等責無旁貸,但不可能動輒給將士們來場單挑取樂。所以盡管士卒們沒見過這場面是因為楊誌和索超武藝高強,但不能因而否定李成和聞達的實力水平。

二將的武藝水平定位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二將戰績少,尤其是不曾經歷鬥將,不過細看原著也並非完全沒有展現。

索超聽了,並不打話,直搶過來,徑奔關勝。關勝也拍馬舞刀來迎。兩個鬥無十合,李成正在中軍,看見索超斧怯,戰關勝不下,自舞雙刀出陣,夾攻關勝。這邊宣贊、郝思文見了,各持兵器,前來助戰, 五騎馬攪做一塊。

李成知道索超的本事,關勝十余合搶了索超的上風,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於是李成果斷拍馬助戰,甚至在宣贊和郝思文助戰的情況下,李成與索超依舊死戰不退,做到了短時間內面對三將不落下風,足以證明李成不僅膽大還實力不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藝高人膽大」。

大名府突圍時,李成在城池西門找到梁中書,因呼延灼、黃信等匯聚人馬於此,於李成護著梁中書殺到了北門。然而這裏又有林沖、花榮帶兵攻打,李成只得再殺到東門。東門雖然依舊兇險,領隊的卻只是穆弘等相對弱些的對手,於是李成趁機殺出吊橋,由於李逵等殺神在身後緊緊追殺,故而李成不敢戀戰,保著梁中書出了城門,沒想到卻被梁山數員大將率軍給合圍了……

李成當先,殺開條血路, 奔出城來,護著梁中書便走。只見左手下殺聲震響,火把叢中,軍馬無數,卻是大刀關勝,拍動赤兔馬,手舞青龍刀,徑搶梁中書。李成手舉雙刀,前來迎敵。那時李成無心戀戰,撥馬便走。左有宣贊,右有郝思文,兩肋裏撞來。孫立在後,催動 人馬,並力殺來。正鬥間,背後趕上小李廣花榮,拈弓搭箭,射中李成副將,翻身落馬。李成見了,飛馬奔走,未及半箭之地,只見右手下鑼鼓亂鳴,火光奪目,卻是霹靂火秦明躍馬舞棍,引著燕順、歐鵬,背後楊誌,又殺將來。李成且戰且走, 折軍大半,護著梁中書,沖路走脫。

力殺三門後突出城去,結果局面更糟,要面對梁山精銳們的圍追堵截,如此兇險李成卻全然無懼,並且成功護著手無縛雞之力的梁中書突圍,如此表現,雖無鬥將愚以為依舊足夠反應出李成的驍勇。

聞達雖然不如李成耀眼,但一來二將齊名已久,二來曾被林沖、秦明、呼延灼、花榮、楊春、陳達、歐鵬、燕順、韓韜、彭玘、淩振、馬麟、鄧飛等眾多頭領率軍圍攻,雖然大敗卻也沖出了重圍,這也絕非庸碌之輩能夠做到的。

綜上所述,受限於筆墨少、無鬥將等因素,李成和聞達常被書友們忽視,甚至因大名府城破被貼上名不副實的標簽。實際從為數不多的描寫和戰鬥中我們可以看出,二將絕非欺世盜名的庸碌之輩,個人甚至覺得李成的武藝比之梁山五虎毫不遜色。聞達雖略遜一籌,起碼也和楊誌、花榮、徐寧伯仲之間,這二位幾乎算得上書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一流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