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同是外來宗教,為何基督教在清朝期間屢次被禁,而佛教可入鄉發展

2024-06-13國風

前言

基督教竟試圖讓中國忘記傳統文化,傳播獨特思想。

都是世界大宗教,佛教得以在中國發展幾千年,至今受歡迎,而基督教卻在清朝就被禁止,在中國社會寸步難行。

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是否造就了兩大宗教中國發展的天差地別?

佛教和基督教的起源

佛教早在公元時期,透過絲綢之路將佛教帶來了中國,然後開始了傳播。

兩千多年前,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20歲時離開了王宮,經過了6年的修行,最終達到了悟道的境地,開始教導人們認識到生命中的苦難,幫助他人實作解脫。

釋迦牟尼的教導主要圍繞「四聖諦」和「八正道」而展開,教導了人們認識到生命的苦難和痛苦,並且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佛教主要以慈悲為懷,是透過善心和自身的善良品質來追求解脫。

在釋迦牟尼去世後,他的教道被下面人進行傳播,行了一種體系。

在佛教南北時期時,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宗教。

當時的宋武帝和梁武帝,都開始信仰佛教,還開了講座來宣傳教道

而隨著時間推移,佛教逐漸在印度擴散開來,先是東南亞地區,在到中國、南韓等國家。對現代人們有著不小的影響,成為了中國三大教育之一。

對於佛教而言,基督教的發展可謂是坎坷,早在唐代時,基督教就向唐朝贈送了基督教的聖經,也被人們認為是基督教最早的傳播。

基督教起源於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時代,由耶穌基督創立。

耶穌出生於猶太,成長於」加利利「的」拿撒嘞「城,母親是瑪莉亞,父親是約瑟。

耶穌在三十歲左右才開始了他的事業,在猶太地區旅行傳道並治愈病人。

耶穌主要傳授的是愛和關懷。

基督教和佛教貫徹的理念不一樣,基督教強調了個人救贖,否定了中國的宗法倫理,更是第一個提出批評中國名人孔子的教會。

基督教信徒在中國,從不參加中國的傳統節日,被視為邪教。

友情提示:因為本文過長,文中可能會有「廣告解鎖模式」,不過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廣告解鎖是免費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繼續閱讀,在此感謝各位看官老爺,以及平台。

為何佛教可以入鄉發展,而基督教在早期中屢次被禁

佛教之所以能成功,在於它能很好的融入中國傳統理念,有著入鄉隨俗的態度。

教主要傳受人們內心的關懷和修養,與中國歷史教育有著共同點。

但是,基督教的教道和中國的傳統體系有著巨大的差異,基督教太過體現自己的信仰。

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基督教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困難,遭受到了當時社會的打壓。

基督教的主教「大德阿羅本」第一次來到了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接待。

唐太宗對基督教的態度也是十分的贊同,允許了在中國傳播,並建立了大秦寺,開始宣傳教道。

但是,當時的唐朝,人民安居樂業,文化多元,導致了當時基督教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信仰群體,最終被淹沒。

到了1271元代 ,基督教再次傳入了中國。

基督教從大亂的邊疆地區,來到了中國內地,被稱之「也可裏溫教」,受到了當時元代主持王朝勿必烈的支持,在各個地區進行了發展和傳播。

元代1330年,信仰基督教的信徒達到了3萬多人,但是隨著1368年元代的滅國,基督教在中國第二次的傳播失敗。

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的時間是16世紀到17世紀結束。

16世紀,基督教再次來到中國,對中國文化和從教都產生離開深遠的影響。

1644年,利瑪竇為代表的歐洲耶穌會,一起來到了中國,在傳播宗教的同時,在各個社會層面進行了交往,其中包括了在明代末期具有影響力的宦官集團。

在這次的傳播過程中,耶穌會士利瑪竇以一種新的看法啊來看待基督教和中國文化的關系,提出了應該尊師重道、超越自我的的政策。

利瑪竇的這一政策在元代時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耶穌會士利瑪竇更是在南京期間,透過天主教瞿太素,認識了不少名人。

在這時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開始在被中國傳授教道,基督教的教士也紛紛來到中國,按照利瑪竇在西方學的學術帶到中國傳教。

18世紀初,中國基督教已有澳門、南京和北京三個主教區,信徒已達30余萬人

然而,明清之際以耶穌會為首的基督教在華傳播一方面受到中國一些高層人士的抵制和反對,另一方面在基督教各修會之間和傳教士內部也因「中國禮儀」問題及在華傳教策略之爭而形成分歧和矛盾。

其中教道的」禮儀「,更是激發了羅馬教皇和中國皇帝的權威之爭。

17世紀,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頒布【從這日起】,基督教不能再中國傳播禮儀知識,如果有違反的,將會被認為邪教被逐出教門。

康熙皇帝則針鋒相對,宣布了禁止基督教的傳播,驅逐在華教士處境,並寫下「西洋人等小人,中國之大理等言論。

自1723年雍正登基後,清朝開始了長達百年的禁教,基督宗教第三次來華傳教所取得的成就亦付諸東流。

但是基督教仍不死心,在戰火連天的鴉片戰爭時,再次來到了中國。

基督教在各個商會傳授教道,比如倫敦會、公裏會等,基督教在中國各地建堂創會過後,一次來到中國傳授教道。

19世紀末期,基督教來到中國傳授教道的教士已經達到了1400人左右,信徒也是高達了8萬多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授教士在中國辦學、辦醫等慈善事業,對中國近些年的教育和思想文化有著一定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基督教逐漸走向了獨立自主、辦理教會的道路。

基督教和佛教對人的影響

佛教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文化,更是在春節體現,在每年大年初一時,到寺廟敲鐘、上香,已經成為許多人迎來新年的傳統。

在佛教中,寺廟的鐘聲被認為可以洗滌人們的心靈,所以敲鐘成為信佛人們心中的意想。

近些年,越來越多信仰佛教的人都把鐘聲作為吉祥的現象,不惜花重金取得敲鐘的資格。

春節第一聲鐘,本是佛廟中的儀式,但是在如今的社會影響下,敲鐘逐漸成為了一種商業模式。

盡管如此,還有不少的人們來寺廟聽敲鐘的聲音,來贏取嶄新的一年。

如今,除夕夜上山在寺廟聽108聲的敲鐘聲,已經成為每年新年的標誌。

每年除夕夜在寺廟門外都有好多人,不是為了熱鬧,而是為了上寺廟的頭香,為了爭取新的一年的運氣。

還有一些寺廟為了防止人們搶頭香,已經開始控制。

雖然搶頭香和敲鐘已經是佛教的傳統節日,但是在中國,最具有代表的是每年各地的廟會。

在以前,寺廟舉辦的廟會都會在春節前後,舉辦祈福活動,不管是否信仁佛教,都成為了春節前後的重要活動。

在以前,信仰佛教的人會隨著僧人進行宗教的活動或者神像遊街,甚至有民間的藝人前來表演。

廣東更是還保留著每年神像遊街的傳統節目,讓人們都可以參與,也有外地遊客不遠萬裏來看遊神。

如今的廟會與佛教的關系已經淡化,甚至有的廟會已經不在寺廟近處辦理,但是廟會的氛圍依然濃厚。

佛教和春節相融,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讓人們享受春節帶來快樂的同時也保持內心的平靜。

佛教透過為春節增添更加完備的宗教儀式,到寺廟祈福成為春節民眾社會的部份內容。

而基督教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基督教的體現在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

基督教提出了人權、人的生命和自由高於一切。也是歷史上對一個提出反對棄嬰、殺嬰等陋習,促使了人們文明的進步。

基督教還賦予了人們對婚姻的獨特性,反對了一夫多妻的形成,是第一個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觀點。

基督教的教會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公共錢庫,重視對孤兒的關心和愛護,提倡了人們應該多多收養孤兒。

如今,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已經高達看20多億人們,每到周天,都會有人去往教堂,拜養耶穌。

結語

近些年,除了基督教和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相繼進入了中國,進行傳道。

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宗教都是積極與中國文化相互融合,才能被真正一些中國信徒所接受。

入鄉隨俗、摒棄執念,才是世界各個宗教在中國社會的生存之道。

本文內容來源自:

1.【佛教希臘化】來自於澎湃新聞,2020年釋出。

2.【基督教初入中國的見證】來自中國日報網,2024年釋出。

3.【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來自中國基督教網,2017年釋出。

4.【除夕夜400多年歷史大鐘再次敲響】來自北京新聞。2023年釋出

5.【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來自中國基督教網,2021年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