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達芬奇【蒙娜麗莎】
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沈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
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註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是因為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份,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麽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
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麽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麽今人就摹仿不出?
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物件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
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麽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麽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
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
2.拉斐爾【西斯廷聖母】
【西斯廷聖母】為拉斐爾"聖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邇。畫中表現聖母抱著聖子從雲端降下,兩邊帷幕旁畫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錦袍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向聖母、聖子做出歡迎的姿態。
這幅畫的成功之處在於拉斐爾將聖母的形象描繪得非常美麗、溫柔和充滿母性。聖母的面容莊重而平胡,眉宇間透露出一絲隱憂,仿佛在為兒子的命運擔憂。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慈愛和憐憫,讓人感受到她對人類的關愛和犧牲精神。這種偉大的母愛,在畫家的筆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此外,拉斐爾在畫面構圖和色彩運用上也非常巧妙。他采用了穩定的金字塔形構圖,使畫面更加莊重和穩定。畫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頭像組成,構思新穎獨到。在色彩方面,拉斐爾運用了柔和的色調,如藍色和金色,來表現聖母的神聖和高貴。同時,他也運用了一些鮮明的色彩,如紅色和綠色,來增強畫面的對比度和層次感。
總的來說,【西斯廷聖母】是一幅非常優秀的繪畫作品,它不僅展現了拉斐爾高超的繪畫技巧,也表達了深刻的宗教情感和人文精神。這幅畫對後來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西方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3.揚·弗美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的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與畫龍點睛的珍珠耳環,浮刻在深色背景之中,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
畫中少女的驚鴻一瞥仿佛攝取了觀畫者的靈魂。維梅爾在這幅畫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從而取得了相當強的三維效果。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畫中的少女側著身,轉頭向我們凝望,雙唇微微開啟,仿佛要訴說什麽。她閃爍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頭稍稍向左傾側,仿佛迷失在萬千思緒之中。少女身穿一件樸實無華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領、藍色的頭巾和垂下的檸檬色頭巾布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維梅爾在畫中使用平凡、單純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調範圍,然後用清漆取得層次和陰影的效果。這幅畫另一個矚目之處,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淚滴形珍珠耳環,在少女頸部的陰影裏似隱似現,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珍珠在維梅爾的畫中通常是貞潔的象征,有評論家認為這幅畫很可能作於少女成婚前夕。
畫中少女的氣質超凡出塵,她心無旁鶩地凝視著畫家,也凝視著我們。欣賞這幅畫時,觀者會很輕易地融化在這脈脈的凝望中,物我兩忘。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梅爾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麗莎」。【蒙娜麗莎的微笑】的魅力就在於她的神秘,無人知曉這個女子到底為何能散發出如此恬靜的微笑,而畫家又是在怎樣的心情下畫下了這樣的作品。
此畫面世三百多年來,世人都為畫中女子驚嘆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的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亦如【蒙娜麗莎】一樣,是一個千古遺謎。
畫作姓名標示「ivmeer」,但沒有日期。於1994年的修復後,畫作精密的顏色運用及畫中少女對其觀察者的親密目光更被專家所留意。無論如何,這一幅畫都不只是普通的肖像畫。畫家可能在嘗試捕捉這個女孩(身份不明,但一般相信是維梅爾的女兒瑪莉亞)對剛發現的某人回眸的樣子。
4.約翰·埃·密萊【盲女】
畫上是一幕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景物比較開闊,色彩舒人心脾。在前景上畫了兩個相依為命的窮女孩。其中一個是盲女,另一個更小的女孩緊緊依偎在盲女懷裏,一邊擡頭在觀看天上的彩虹,一邊在給盲女講解她所無法領受到的大自然的美麗。
從畫面內容來看,畫中描繪了兩個相依為命的盲女,其中一個稍年長的女孩正在為年幼的妹妹講述雨過天晴後大自然的美麗。然而,她們自己卻無法親眼目睹這一切。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人深感命運的不公和她們的無奈與悲哀。
在藝術手法上,畫家運用細膩的筆觸和柔和的色彩,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略帶憂傷的氛圍。天空中絢爛的彩虹與盲女們的悲慘境遇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時,對人物形象和神態的刻畫極為精細,生動地展現了盲女們內心的平靜與堅韌。
從主題意義上講,【盲女】不僅僅是對盲女生活的簡單描繪,更是對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關註和同情。它呼籲人們關註那些在生活中面臨困境的人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對他人的苦難抱有憐憫之心。
總之,【盲女】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技藝和富有社會意義的主題,成為了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畫作。
5. .蘇裏柯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就是一幅充分體現蘇裏柯夫歷史畫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占據畫面絕大部份空間的是近衛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英勇不屈,與前來訣別的家屬、圍觀群眾交織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劇色彩。
畫家選取了兵變失敗的近衛軍在莫斯科紅場臨刑前的悲壯時刻。畫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藍色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身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占據大部份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悲痛哭泣。
即將被處死的近衛軍共有六人,其中四個中心人物各具姿態:第一個是紅褐色頭發的中年人,手持蠟燭、戴紅帽,與彼得大帝怒目對視;第二個人蓄著黑胡、穿紅外衣,對周圍一切無動於衷,陷入沈思;第三個滿頭白發的老者正在安慰前來訣別的子女;第四個身體瘦弱的近衛軍站在車上,正向周圍人鞠躬告別。另外兩人背對觀眾,其中一人正被架著走向絞刑架。
該畫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突破了當時學院派歷史畫以【聖經】和神話為中心的虛構和表面效果,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意義和高度的美學價值。它引起了巨大反響,著名收藏家與美術鑒賞家特列恰科夫重金收購了此畫。同時,這幅畫也對後來的畫家產生了影響,例如列賓受其手稿啟發創作了【佐菲雅公主】。
總的來說,【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以其深刻的歷史內涵、精湛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俄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讓觀者能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物的命運沈浮。
6.蒙克【吶喊】
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主題,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畫中那張驚懼變形的面孔和強烈沖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現代人苦悶精神的象征,成為了20世紀的經典「表情」。
畫面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畫家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
色彩雖然與自然顏色有一定關聯,但極度誇張。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不祥的預感,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而同樣的紫色也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其手和頭部則留在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線條大膽扭曲,輕重有致、緩急有序、長短粗細有別,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表現方式增強了畫面的動蕩感和節奏感,仿佛所有形式要素都在傳達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
常被認為是蒙克第一幅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畫作,也是他書寫「靈魂」這一概念最原本的體現。它超越了感官,表達了最深層次的情感,將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將畫面上的情感表現推向極致。
1892年,蒙克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的畫展,其作品引發了苦澀的爭論,並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風格的綜合派原始畫風。蒙克的繪畫多源於他孤獨和恐懼的生活經歷,他透過作品表達自身的體驗以及對生活痛苦與磨難的感受。
7.馬奈代表作【福利·貝熱爾的吧台】
這幅畫是馬奈最後一次刻畫了他所熟悉和喜歡的巴黎喧囂和豪華的生活。畫家特意利用了大塊的玻璃鏡作為背景,以琳瑯滿目的酒瓶、玻璃杯作為背景,使畫面變化豐富而生動,好似觀者自己正站在台前。
這幅畫體現了馬奈的現代藝術風格。從形式上看,它是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裏程碑,馬奈在創作時傾向於消除明顯的故事痕跡並使所畫空間平面化,這是現代主義的顯著特征。
色彩明亮且生動,調子比實際更鮮艷。畫家運用簡略而大膽的筆觸,使畫面具有獨特的風格。
畫中充滿了許多當時女神遊樂廳的具體細節,如吧台女招待、各種物品、鏡子中反射出的人物和場景等。
女招待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她似乎站在熱鬧的室內景象前,但實際是擠在吧台與鏡子之間的狹窄空間裏。她的面容顯示出超脫、憂郁和精力分散,其身體略微前傾,擺出活躍與忙碌的樣子,但眼神卻透露出疏遠孤立之感。鏡子中的影像則呈現出歡快、喜慶的現代生活場景,與女招待的真實狀態形成對比。有人認為接近她的男子與她有某種秘密交易,這也解釋了映像中女招待身體那不合理的變形,同時也反映出現代生活中無名、隨機的偶遇以及城市的疏離。也有人認為她不介入身後的熱鬧,以一種冷靜的第三者姿態審視著來往酒吧的賓客。
馬奈巧妙地借助鏡子來擴充套件畫面空間,將女招待本人、她眼中的景象以及她與顧客交流的場景同時呈現出來。他對空間進行了壓縮,使右邊與女招待交談的男子和其他物體在畫框中合理出現。
這幅作品捕捉到了現代社會中浮泛淺薄的流光掠影,揭示了當時巴黎夜生活背後的虛榮和墮落,同時也展現了物質主義對現代生活的浸透以及人們在其中的空虛與悲傷,表達了對現代生活的思考。
透過女招待的視角以及畫面的安排,引導觀者思考面對繁華和墮落時的選擇,讓觀眾陷入深深的沈思。
總的來說,【福利·貝熱爾的吧台】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的畫面內容和深刻的主題表達,成為了馬奈的代表作之一,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展示了 19 世紀巴黎的社會生活場景,也反映了馬奈對現代生活的觀察和理解,給觀者帶來了豐富的視覺體驗和思考空間。
8.梵高【星空】
這幅畫,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
夜空中星雲旋轉、躁動、卷曲,脫離現實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幻覺世界。
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火焰般的柏樹直上雲端,將天地連線為一體,其線條流暢而別具一格。下部的房舍托起了無邊的宇宙,在構圖上達到了微妙的平衡。
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它不僅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量的象征,更代表著一種覺醒的精神力量。
梵高透過這幅畫作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而非用宇宙反襯人類的渺小。天空中飛卷的星雲、直上雲端的柏樹,都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命運的抗爭。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反映出人類的掙紮與奮鬥。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幅畫是梵高看到的幻象,它超出了傳統對於基督教神秘的表現嘗試,不受理性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是畫家超自然或超感覺的幻想體驗的大膽表達,預示了他用幻想表達主觀世界的探索。
【星空】是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啟迪。它的獨特風格和深刻內涵使其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吸引著無數人欣賞和研究。不同的人面對這幅畫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感受到梵高在其中傾註的強烈情感和獨特的藝術視角。
這幅畫以其強烈的情感表達、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內涵,讓觀者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奇幻與激情的世界,感受到梵高內心的澎湃和對生命的熱愛與掙紮。它不僅展示了梵高卓越的藝術才華,也成為了後印象派繪畫的重要代表之一。
9.梵高【十五朵向日葵】
這幅畫描繪了一些簡單插在花瓶裏的向日葵,它們呈現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金黃色的向日葵濃重跳躍,似乎帶著燃燒的激情。
向日葵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征,也反映了梵高內心翻騰的感情。他把熱情奔放的向日葵用獨特的筆觸手法表現出來,表達自己飽受生活打擊後仍心懷的希望與激情。畫中的向日葵仿佛就要突破畫框,湧到觀者眼前,隱藏著畫家難以克制的自我表達欲望。
這幅油畫或許也反映了畫家悲劇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終結時的心理狀態,在表現希望和陽光的同時,也表達了希望與陽光溜走的無情。
梵高透過這幅【十五朵向日葵】,展示出了他對自然、生命的獨特理解和強烈情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內涵使其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它打破陳規,強烈的對比顏色和厚重的色塊結合得天衣無縫,更創造出新的對比色系,對往後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家有沒有更喜歡的油畫呢,可以發出來大家一起欣賞評價一下。
以上介紹的油畫你最喜歡哪一幅呢?歡迎評論
點贊:[謝謝][謝謝][謝謝]
關註:[謝謝][謝謝][謝謝]
轉發:[謝謝][謝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