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最狠「入世」,制造「聖人」

2024-02-16國風

入世,最大的障礙,是被各種有意設計的「規訓」所捕獲。入世而有成就者,不過是勘破了可能的規訓法則,而後借用規訓之效用,以達到「人道」的目的。

因此,一切的規訓,都是源於某種對「人」的效用需求,而生產的。所謂入世,不過是進入一個以資源作為連結,於是形成人與人關系的局限性場域。基於此,我們可以說,規訓的效用,無外乎兩種:

第一種,是為資源和人的效用,給出定義。也就是命名,因此,形成指認的共識。有了共識,才能形成的所謂的群體和資源分類。

第二種,是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資源做出系統化的連結模式。即不同的人,因命名等定義的不同,而與不同類的資源相連結。也就是說,用一套系統化的規則和秩序,讓人進入不同命名的共識範疇,讓資源進入不同價值的共識範疇。

這兩種規訓模式,從某種意義講,也就是人類關系社會的核心。個體,一旦被這些規訓模式所捕獲,也就意味著,個體進入到了群體化困境,即喪失了自我參照的能力,而進入到了以外界為參照的被動模式。

以外界為參照,也即喪失「自覺」能力。無「自覺」,便無「覺他」,因此,淪為工具效用。

所謂最狠入世,是制造聖人,也不過是窺見了入世心法中,摧毀心智,或者說是植入心智,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完美的淩駕心術罷了。

01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即有大名。有大名者,即成「景觀」。所謂景觀,如德波所言,即為世人之圍觀。而圍觀,必為群體行動,是喪失個體「自覺」的。

這個時候,個體被反客為主,反而成為了「景觀」的奴隸,而「景觀」,一躍而為主體。因此,景觀的變化,引領著個體的變化,此亦謂為「物化」。

而聖人,如果於世有大名,則其名,必是陷入了某種大的效用之中。一旦與效用掛鉤,那麽,其名便進入了某種目的論。因此,盛行於世的聖人之名,便進入了「規訓」範疇。

老子所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此「聖人」,即大名於世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在老子看來都是假聖人,是自以為的聖人。

這種假聖人總是高喊著口號、標語,蠱惑人心。或者,裝神弄鬼,故作高深,沽名釣譽,借手段,炒作、拔高自己。

古往今來,假聖人,作為一種效用,總是在給世人出主意,或者教導世人,以便達到某種目的。

所謂「大盜不止」,是假聖人,因著某種效用目的,讓人心進入了種種「分別心」。又因深植了「分別心」,而失掉了本心。

本心,在道家而言,即本體;在佛家而言,即法身。也即禪宗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因此,真正的聖人,無名。

02

制造聖人,誅心之術。

有「名」的聖人,都是制造出來的。而一切「制造」,必夾帶了制造者的「私貨」。這個「私貨」,即效用目的。

因此,聖人本身仍然是被作為一種手段而存在,只是制造者們一把趁手的工具而已。

於是,回頭看,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都是因其有可以作為達到效用目的的要素在。

而那些大凡被詆毀得面目全非的人,則多為太厲害,太牛逼,卻無法被「包裝」為聖人的人。

因此,「蓋棺」,並不能「論定」。因為,一切的「蓋棺論定」,都是由他人,或多或少,都夾帶著「私貨」而「論定」的。

「私貨」越多,效用目的越狹隘,那麽,此種「論定」,就越偏於逼仄,甚至是非顛倒。而越是逼仄、顛倒的「論定」,一旦獲得了通行密碼,獲得普適性,那麽,此「論定」,便也成為了「真相」。

而制造聖人,之所以是誅心之術,正在於其,能以「聖」之名,「論定」「真相」。

因此,聖人,即景觀。景觀背後是權威,是普適性,是被某種等級性和優越性敲過鋼印,而獲得共識的一種標記。

權威,是「制造者」的背書。普適性,是驗證過,能夠以居高臨下姿態,獲得心智植入的演算法。

03

於是乎,制造聖人,幾乎成為了一種居高臨下者的通行密碼。一旦成其聖名,便擁有了所向披靡的號召力,或者,收割指數。

因此,入世,本為入人心之海,是心智與心智的較量,因之,才有了「心術」、「心法」的因由。

心術、心法,皆為相。造「聖人」者,實為勘破世間「大著相」者。

因此,以造「大著相」入世者,即入人間道法,必殺伐決斷,必恩威並施,必雷霆雨露,但最終,不過操弄人心罷了。

然,狠人者,必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