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鄒曉慧2022-2023年詩選 | 楊瓊、賀與諍評論

2024-01-31國風

前言:鄒曉慧2022-2023年部份詩選,青年詩人、高校老師楊瓊、以及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賀與諍的簡評。

.

從前慢
Ο鄒曉慧

.
我不想, 用太多的會意文字來展示清風
展示白雲、 溪流、鳥鳴以及安祥的鄉村
清風吹動了久違的瀟灑
流水解開了青色的衣襟
白雲看起來象一種持久的形容詞
全部都是用來招待每一顆靈魂的
.
下吳村就像從城裏逃避而來的雲朵
吳市更像一個鄉村詩人
爬過伍員山, 穿過田野與草木
繞過開過春的男人與野玫瑰一樣的女人
我們其實是去赴一場叫「昔慢」的詩會
這個春天, 我們就一起慢下來
一起寫詩 一起與自由的樂山相依與為命
.
都說從前慢 慢下來才能等到詩歌
我們這些參加詩會的詩人們
是不是可以向伍子胥學習制造成語的能力
牽著馬尾向後慢慢走動, 把時光倒過來
回頭看看古人的情懷與相遇的寓言
用馬車的畫面餵飼仁愛與情義
從身體的內部顯露野與獸的吞咽
.
如果你想好好審美, 你就得慢下來
如果你想談情說愛, 你也得慢下來
如果你想等等靈魂, 你更應慢下來
如果說空虛是一道永恒的風景
空就是色, 這個色就是安靜與美感
我把我最有神韻的那首詩安放在樂山
.
原刊於2023年第8期【詩歌月刊】
.
.
手語與畫布
Ο鄒曉慧

.
我遇見一個愛畫畫的聾人妹妹
她拒絕了我的呼喚與手勢
她的日子越來越清靜 越來越豐富
她卸下了人世間多余的語言與爭執
驅趕樹上那只烏鴉
.
在這個多麽復雜的時代
還有如此單純的空間
外面的喧囂像萬言遺囑
只有輕風吹散海枯石爛這個詞
讓你的畫和你的無聲世界對話
.
沒有聲音的世界也一樣表達愛
心裏的小白兔怎麽奔跑也沒有動靜
你的手語讓白雲有了故鄉
你給天空描繪出了一個秀氣的靈魂
讓煩燥的人們在畫布上散步
.
畫會長成花的樣子
手語會長成鳥語花香的樣子
聾人妹妹一個人的故事像一群的理想
我看見你就像天邊的雲彩
很多會意字與形容詞都變得輕了
或不輕不重地飄飛起來
.
原刊於2023年第 3期【鐘山】
.
.
余生
Ο鄒曉慧

.
我長久的渴望
在你的表情中一次次深入
那些恩與恨一次次無法擺脫
在心中留下陌生而致命的情節
.
小處茫然,大處敏感
才是一個詩人的氣質
如果心靈沒有歸宿
如何拒絕格式化
.
讓心再安靜些
落日無法催眠,露水無法喚醒
只有薄而脆的異鄉夜色
能蜷起裝睡的四肢……
.
我的睡眠和死亡一般
都是非常自戀的
有時痛不欲生,有時樂極生悲
很難交出余生,交出自己
.
因為我曾經對不起你
為此,我前半生都是憂傷的
我不是貪婪的人
卻突然有了與你共度余生的沖動
.
告誡我還是要安靜些
像秋天的葉片一樣,不眨眼睛
拋棄所有泡沫,所有欲念
進墳墓裏,呼應塵世,呼應來生
.
原刊於2023年第 3期【詩選刊】
.
.
沒有關系
Ο鄒曉慧

.
有些事情
一個人不行
又不需要二個人摻合
放風的人知道
.
像和尚與寺廟的關系
像水與岸的關系
像山與獸的關系
像我與你的關系
.
關系與關系的關系就叫哲學
所有的事物繞個彎
這是一個寫詩的笨人的想法
與一切事物的根部有關
與大部份人的人生無關
.
要是不出門
呆坐四壁空空
要是出門
山水似畫, 大多已留白
要是出家
是否能附和全天下人的感覺?
.
原刊於2023年第 3期【鐘山】
.

.

蕩口古鎮即景
Ο鄒曉慧

.
是先有風還是先有雨
穿越明清而來的, 吹在蕩口春風裏
穿堂過巷,過橋繞花,借水行舟是雨
雨中搖蕩的蕩口更適合時光流淌
水色在輕搖慢擺的欸乃聲裏,從畫中駛來
.
是先用雨還是還有水
彼此打淋,又彼此照拂,笑容與流水重合
走過歷朝歷代的縱橫交錯後就和解
淡墨,水彩,水粉,油彩都適合描繪
各種江南的畫作,都能曼妙起來
.
是先有水還是先有江南
盛開的油紙傘就像想象中的眼兒媚
與若有若無的流水聲完美和弦
一次相遇就可以與一個相媚好的故事
用一輩子的吳儂軟語把時光溫潤打俏
.
先有江南還是先有蕩口
飛檐翹角、女兒墻、木板門、銅銹鎖是圖
石拱橋、直橋、廊橋,橋橋都是畫
粉墻黛瓦花格窗,岸上人家枕水應景
蕩口古鎮,蕩漾在書裏、畫裏、詩裏……
.
原刊於2023年第2期【十月.長篇小說】
.

.

中年
Ο鄒曉慧

.
中年生活就像不解風情的遊園記
像秋風 像秋雨 無所謂人間樂與苦
只顧淡定 只顧從容 只顧落下
多像那棵高聳的槐樹 有葉但已成黃葉
多像她 有長發 但已有白發
又像西風故裏 變成了一道
除去悲傷又留下縐痕的風景
.
人到中年 很難恨起來
也很難說出愛
與風月相伴 但沒有紅顏
與花酒相伴 但沒有醉意
與風雨相融 活著就是風雨
只要出門 就會有塵埃
我不送你 你也不需流入我的指間
那種左手握右手的感受
各自領著皺紋歸去
.
中年的諾言與預言都不需要告慰
活著的每一天有你沒你都無所謂
但沒有你又似乎失去了全世界
有想法好象沒有沖動 有能力好象沒有辦法
有溫度好像沒有溫情 有生活好象沒有劇本
人生苦短 沒有那多時間閑扯套話
對自已說話 自已不答應
對別人說話 別人不領情
站著或斜著看秋風 看秋雨 看世道
似乎控制自已比開啟世界更容易
.
原刊於2023年第4期【椰城】雜誌
.
.
桃花知道我說什麽
Ο鄒曉慧

.
春天來遲了
還是我們懷春過早
一朵虛構的花
不知開過多少江南故事
.
含蕊的樹葉紛紛驚醒
花草浮在水中的笑容
我們種下她 又遠離她
那已不是我的生活了
.
聞一聞春光乍泄的氣息
桃色, 是自由的紅
是春光相左, 令我們
一直收緊桃花運, 又遠離命運
.
樹木與花朵就像我們
如果彼此都有靈魂
風吹雨後空蕩的眼睛
就像春天與春色難以分清
.
人間會不會還有人像我們
故意制造感情泛桃色的樣子
使花朵與花香失去跟隨的意義
那裏春風還沒有完成分離
.
原刊於2023年第2期【星火】
.
.
在城市裏還能看見月亮
○鄒曉慧

.
很久沒有看月亮了
其實月亮也不認識我
在一條通向你的道路上
你是否張開了泥土一樣的擁抱
.
一個人坐在城市高樓的半山腰
什麽都可以想,除了愛你
相同的人群看到不同的空間
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斷地尋找自己
.
有人說能看得見鄉愁
卻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
我還能認得她的樣子
恍惚之間長出了不少皺紋
.
只有遙遠的村頭與村尾
還是你原來紮馬尾辮的樣子
只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還像我們從前憨厚的樣子
.
什麽時候我們還能緊挨靠在一起
像什麽也沒發生, 像一點怨恨也沒有
今晚我就像一個磨刀的人
把城市的月光磨得鋥亮
.
原刊於2022年第 5期【鐘山】

.
.
..
沈默不語
○鄒曉慧

.
你只有回到從前才能更動情
你只有回到鄉愁裏
才能讓自已輕浮的人生連根拔起
山水不在眼睛裏 在血脈裏
.
我經常使用這個名詞
有時我又把它當動詞
走一程又一程山水
才能真正理解滿世界的鄉愁
.
你無法理解的他鄉
也是無法丈量的故鄉
就像天涯與咫尺哪個更模糊呢
人生這條路越走越晦澀
.
有一種懷舊是心懷善良的
比山水裏藏一只鳥更難釋懷
與目光短淺或長遠沒關系
聽風雨 聽鳥語 聽祖輩留下的遺言
.
我愛山水 躲避鄉愁
我恨山水 山水沈默不語
我不能說出明媚也不能說出爛漫
漫山遍野也無法安放靈魂
.
原刊於2022年第5期【鐘山】

.
.

活著
○鄒曉慧

.
人生就像一個動詞
我趟過一遍又一遍山水
太多的森林 包圍全身
我的語言如石頭投向鐵樹
.
沒有一種獵槍甘願退膛
沒有一種語言不會傷人
閉口是佛心
開口即口是心非
.
我說的是什麽
你是否能聽懂
你不懂撕心裂肺如何劃破長空
你不懂雲淡風輕如何深藏痛苦
.
用眼光扒光所有人的衣服
人間滿是行色匆匆的骷髏
從一個真相到另一個真相
正如滿天過海的救贖
.
原刊於2022年第2期【詩歌月刊】
.
.
雙馬石
○鄒曉慧

.
故鄉就像布了迷魂陣
那些花像眼睛
那些草像耳朵
那些氣息像靈魂
我對雙馬石言聽計從
.
那個只有五百畝大小的雙馬石
是我心中最大的世界
沒有第二, 只有第一
一個與世無爭的小山村
.
門前的老樹像個守魂的人
依依不舍的落葉像詩眼
純凈, 踏實, 木訥的有些遲緩
牽動了客家人的淚水
像清溪的流水一樣沖刷我
.
我魂不守舍的故鄉
就像那條童年走過的山路
像一條把光陰當滑道的蛇
鉆進我的內心
.
那些木像小名
那些樹像老年
那些山水像故事
多少經歷世事的人已長滿白發
多少窮途末路的在此悔恨
.
唯有故鄉像愛
像母親永遠不變……
.
原刊於2022年第6期【中國校園文學】

.
.

我想去看草原
○鄒曉慧

.
我想去烏蘭牧倫看草原
拜訪那把馬頭琴及琴聲
如果琴能往南方挪一挪
想必一定不會錯過蒙古長調了
.
如果用琴聲來餵養羊群
如果風用另一種音符來演算
我們與草原的距離
如果是為了占有, 不是為了照亮
那古今彌漫的馬羊與活法
就沒了鞭長莫及的詩眼
.
我夢見自已在草原上飛奔
似遞著一道遣調的烏蘭牧倫榜文
在你與我, 天與地之間
生存於廣袤的不為人知的虛無
熱愛詩歌的人又在遍野飛舞
我們制造孤獨與吞噬寬廣
把自已的影子當歷史占據每一寸凈地
.
原刊於2022年第8期【詩歌月刊】

.

鄒曉慧

鄒曉慧 ,出版詩集【純粹】【回歸】【六如】等多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在【人民文學】【詩刊】【花城】【鐘山】等文學期刊發表詩歌作品, 入選多種中外選本,獲獎若幹,現居江蘇常州。

.

.

在復雜中超越,在純粹中回歸
——鄒曉慧詩歌啟迪

文/楊瓊

人失去了精神家園,也就失去了自由。詩人鄒曉慧的詩,給人以哲學意義的鄉愁和回歸家園的期望。在他的詩歌世界中,人會自覺踏步到世界整體內,投身於一個無盡的宇宙中,獲得與萬物融為一體且又自由自在相處的愉悅感。
沈郁、空靈而充滿哲思,是我在鄒曉慧的詩歌中讀到的性格。你會不自覺地感受一位入世經歷繁華的儒士走出凡塵,去追尋宇宙萬物的本根,希望在清靜無為中道法自然,獲得心靈的虛寂,又仿佛在不斷尋找凈智妙圓,體自空寂的無我禪境。於是,在鄒曉慧的詩中,他會有「慢」節奏的鄉村,有白雲和穿著青色衣襟的流水和能安放寧靜與詩歌的山脈,還有像個動詞一樣跳躍的人生……
沈郁的內涵是對人世滄桑的深刻體驗後表達的一種仁愛和憂憤,所以【手語與畫布】中才會有「煩躁的人們在畫布上散步」,最後又讓「畫長成花的模樣」,當一群人的理想變成了一個聾人妹妹無聲世界裏的故事,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孤寂和落寞呢?每一句詩,不僅讓人嗅到心靈沈重的韻味,還會跨入思考的不同維度,這大概便是鄒曉慧在詩中註入的元氣吧!因為入世的體驗,所以才有那些「在心中留下的陌生與致命的情節」深刻腦海,最終用詩的靈性化作「薄而脆的異鄉夜色」,抵達「拋卻所有的泡沫呼應塵世,呼應來生」的彼岸。讀他的詩,會讓人體會到,他把心中至愛的物與生命凝結成一種獨特的審美狀態,帶人進入略帶惆悵而又溫厚醇美的詩意境界。
空靈飄逸,是一種清新自然、逸性飛揚的美感。正如【蕩口古鎮即景】中那「 雨中搖蕩的蕩口更適合時光流淌,水色在輕搖慢擺的欸乃聲裏,從畫中駛來」「用一輩子的吳儂軟語把時光溫潤打俏 」,給人以清新的、純熟、優美的視覺、聽覺享受。而【我想去看草原】中那能餵養羊群的琴聲,那會用音符來演算草原距離的風,詩人靈動的筆調就像盛唐時期的飛天一樣給人以冉冉升空又徐徐降落的飛柔感,而最終,再把人拉入虛無與寬廣的哲思中:「 你與我,天與地之間,生存於廣袤的不為人知的虛無,熱愛詩歌的人又在遍野飛舞,我們制造孤獨與吞噬寬廣,把自己的影子當歷史占據每一寸凈地。 」又帶領讀者在空靈的靜趣中思考生命的色彩與意義。如果這一朝風月之美就是當下的體驗,那麽,人的心境自然也不再憂傷,而是平靜、恬淡、解脫……了悟生命的意義,獲得一種空靈而永恒的形而上的愉悅感,便是獲得了具有審美感的人生狀態。
詩人鄒曉慧的詩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也是充滿人生意義的。正如他的【活著】中表達的一樣:人生就像一個動詞,從一個真相到另一個真相,最終,都是完成自我生命的救贖,完成了,便能獲得精神的滿足和超脫,或許,這正是鄒曉慧詩的魅力源泉!

楊瓊, 出版文學作品集【瓊音獨聽】【瓊音韶華】,代表作品有:【去邂逅一座城】【飲盡那杯甘露】【一聲謝謝】【收留起來的二月】【月亮說】等。高校教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

江南的風依舊吹皺一池記憶之水
賀與諍 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

.
初識曉慧老師是2023年在江蘇文學評論獎在南通的頒獎典禮上,由於同在常州,一下子便熟悉起來。鄒老師詩如其名,細膩動人,綿密深情。為人又熱絡親切,他也是我相識不多的詩人前輩之一。網路盛行,媒介革命無孔不入的現代社會,堅持寫詩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姿態,能夠將詩歌創作呈現出脫塵之氣更加需要錘煉秉性。這種細膩與動人能夠超脫於矯揉造作,區別於細小情愛,愈發難得。年近不惑,詩句中能夠葆有一種青春的氣息,能夠給讀者以向暖的期許,亦成為喧囂與蕪雜中的一種挑戰。
鄒曉慧的詩中時常潛藏著對關系的思考,愛與恨、過往與當下、大處與細小、對方與自我、水與江南等等。在不同的關系中搖曳、糾結、玄想,構成了其詩作的內在倫理。【從前慢】【沒有關系】中,那些看似相伴相生、並列不悖的概念與意義彼此纏繞。「從前慢/慢下來才能等到詩歌」,氣定神閑方能夠寫出好作品。人們勤勤懇懇,說一句,是一句,鄒曉慧與木心有一處共性,便是他們仿佛都在精神漫遊於自己的故鄉,在過往的時空中,體味生命的課題。終於發掘,「 日子越來越清靜/越來越豐富」,「小處茫然/大處敏感/才是一個詩人的氣質」。
鄒曉慧的詩歌亦存在現實與內心的緊張關系,這種張力源自於對於外部世界的蒼茫,面對峻急變化的無可奈何。其【沈默不語】【活著】【余生】【中年】便傳遞出了內心的這種復雜情感。「 我的睡眠和死亡一般/都是非常自戀的/有時痛不欲生/有時樂極生悲/很難交出余生,交出自己 」。人到中年,睡眠變得「獨立」,人生亦已多風雨,生命中有了不可承受卻承受了的「重」與「輕」。鄒曉慧以自己的筆訴說出了往事暗沈光明皆不可追,未來晦明交織亦不由分說的思辨心緒。
「 故鄉就像布了迷魂陣/那些花像眼睛/那些草像耳朵/那些氣息像靈魂 」,其實故鄉和自然也有生命,它的靈魂遺存於深愛它的人們的記憶之中。對於江南故裏的沈湎,構成了鄒曉慧詩歌創作的另一重要主題。2023-2024年度中,【蕩口古鎮即景】【在城市裏還能看見月亮】【桃花知道我說什麽】等詩作便延續了這一主題。春日遊賞、城市望月、桃花知己,不同的江南側寫向我們展示了詩人寬廣的視野。
鄒曉慧對於物象邈遠的想象讓我想起瘂弦的那首【紅玉米】和余光中的【珍珠項鏈】。時空鉤沈,星月流轉,而「宣統那年的風吹著」,吹動著「十八寸長的一線姻緣」。從其2023-2024年度所創作的詩作當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更為堅執與篤定,他似乎決定以更為開闊、輕盈的姿態朝前走去。

賀與諍 (1992-),女,博士,講師,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江南文化。專註於新世紀以來的江南書寫,發表相關學術文章多篇,主持省、市級計畫各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