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史上寫「月」最好、最多的詩人是誰?我以為有兩位,一是詩仙李白;二是大文豪蘇軾。如果要問史上寫中秋詩詞最好、最多的詩人是誰?那毫無疑問,只有一位,就是蘇東坡。
詩仙李白寫了很多「月」詩。有最思鄉的「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最壯觀的「月」,「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有最豪放的「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最婉約的「月」,「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有最浪漫的「月」,「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月下飛天鏡
而大文豪蘇軾寫「月」的詩詞,也不遑多讓。比如,他寫最唯美的「月」,「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又如,他寫最孤獨的「月」,「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再如,他寫最綺麗的「月」,「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關鍵是蘇軾除了上述的「月」,更有多篇「中秋月」,而且是名篇跌出,這是詩仙所沒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秋節」剛剛在隋唐時期固定下來,還沒有達到鼎盛時期,這導致唐代寫「中秋」的詩詞很少,詩仙也很少寫。二是個人原因,李白是個浪子,他的家庭牽絆很小。但蘇軾不一樣,他首先有深厚的兄弟情,當年他深陷「烏台詩案」,是弟弟蘇轍,拼了宰相不做,也要救哥哥一命。其次,他還有很深的家庭感情,就算是他被貶謫到嶺南這種蠻荒之地,依然有妻妾相隨。而「中秋節」恰恰是團圓的節日,所以,蘇東坡的感受就頗深了。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1.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毫無疑問,這首【水調歌頭】,是大蘇寫得最好的一首「中秋」詩詞,也是史上最好的「中秋」詩詞。在序中,詞人說了,「作此篇,兼懷子由」,說明這篇「中秋詞」,是寫給弟弟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首詞中,關於「中秋明月」的名句,那是信手拈來。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多麽豁達。
而蘇東坡關於月球的想象,又是那麽美好。又是「天上宮闕」,又是「瓊樓玉宇」,大蘇把世間最宏偉的建築,都給了想象中的月球。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東坡總是那麽睿智,又充滿了禪意,語言則更加優美,蘇軾遣詞造句的能力,無與倫比。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又是世間最美好的祝福。所有關於「中秋」的祝福,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了。
可以說,世上所有的祝福,都沒有比這句更加美好的了。好像只有蘇東坡,才能說出這麽美好的詞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可以說,此詞一出,古今中外,再也沒有任何「中秋」詩詞,能與之相比。不要說什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蘇東坡這裏,文就是有第一。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2.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這首【西江月·黃州中秋】,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第一個「中秋節」。這個時候,蘇軾剛從死罪中逃離出來,心情是格外低沈,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暗黑的一段日子。所以,這首詞的基調,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詞人剛從「烏台詩案」的死罪中逃離出來,自然感覺人生就像大夢幻一場,有過高光,年紀輕輕就科舉高中,沒想到現在就是人生的一個最最低谷。所以說,「人生幾度秋涼」,這恐怕是蘇軾人生中的第一個秋涼,而且是最最寒冷的一次秋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酒賤常愁客少」中的「酒賤」意味著酒的品質不高,但在這裏,它更多地象征著詞人自己的處境——被貶謫、地位低下。因此,他的居所很少有客人來訪,這讓他常常感到憂愁。「月明多被雲妨」則描繪了一個常見的自然現象:明亮的月光常常被雲層遮擋。在這裏,雲層象征著小人的阻礙,而明亮的月光則代表著詞人自己的才華和品德。
這句話反映了詞人對於自己才華被埋沒、不被重用的無奈和憤懣。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在這種心情下,大好的「中秋月圓」,在詞人眼裏,也只是「孤光」。一句,「把盞淒然北望」,當然是像汴京方向望,表達了詞人還希望再次被朝廷重用的心情。
毫無疑問,詞人在這首詞裏,盡情的展現了他的哲思。「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是多麽痛的領悟啊!而「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雖然牢騷滿腹,但也不乏對現實的針砭。
所以,這首「中秋」詩詞,在史上所有「中秋」詩詞中,也是排得上號的。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3.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人真的很奇怪,當年,蘇軾未和弟弟在一起過團圓的中秋節,他反而十分灑脫,說到,「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到蘇軾與弟弟蘇轍在徐州共度中秋,這是他們七年來首次相聚。蘇東坡卻感慨萬千,甚至是相當的悲觀,雖然,他也表達了對兄弟情誼的珍視,但悲觀的情緒,清晰可見。我們來看這首【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銀漢無聲轉玉盤」,在蘇軾眼裏,明月是在「轉玉盤」。這就像一個命運的輪盤一樣,不知道它會轉到哪,我們最終會得到什麽。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此生此夜不長好」,意味著這樣美好的時刻在一生中是難得的。而「明月明年何處看」,則表達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暗示著明年此時,不知會在何處欣賞明月,也許不會再有今夜的團聚。
毫無疑問,這兩句詩反映了蘇軾對人生無常、聚散無定的深刻認識,同時也透露出對與親人團聚時光的珍惜。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一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既朗朗上口,又充滿了哲思。大蘇有很多這樣的名句,如,他寫「清明節」的,「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都充滿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又把人生看得那麽透徹,充滿了睿智。
蘇軾的詩詞,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但他總把人生看得透透的。既有詩詞煉句的優美,又充滿了人生感悟。這樣的詩詞,又有誰能夠不喜歡呢?
4.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元豐五年(1082年)中秋時節,身處黃州的蘇軾,逐漸適應了黃州的生活。他甚至在黃州東坡墾荒,自號「東坡居士」,過著簡樸的農耕生活,而且自得其樂。這首【念奴嬌·中秋】,就寫於這個時期: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一句,「長空萬裏,雲無留跡」,這何嘗不是蘇軾內心心跡,他徹底放開了,也不在意自己的貶謫生活了。一句,「雲無留跡」,再也沒有了「月明多被雲妨」的牢騷。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玉宇瓊樓」描繪的是月宮中由玉石構建的華麗宮殿,是古人對月宮的美好想象。「乘鸞來去」中的「鸞」是指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這裏用來比喻仙人乘坐神鳥自由往來於月宮之中。「人在清涼國」則是指人們在月宮這個清涼、寧靜的地方,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和煩惱。
一句,「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不就是在形容蘇軾遠在黃州的生活嘛!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句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仙李白的那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蘇終於有了詩仙的浪漫和灑脫。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蘇軾是真的喜歡黃州東坡的生活。多年以後,他離開了黃州,在【如夢令·有寄】寫道,「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深深的表達了他對黃州東坡生活的留戀。
5.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這首【南歌子·再用前韻】,比較特別。一是這不是「中秋節」所寫,而是「中秋節」過後寫的;二是這首詞也沒有「中秋節」常見的明月描寫,但又和明月脫不了關系。無論如何,在這首詞中,蘇軾還是顯示了他一貫的睿智: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
寓身化世一塵沙。
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
早知身世兩聱牙。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
「寓身化世一塵沙」,「寓身」指的是寄居或生活,「化世」則是指人世間或社會,「一塵沙」則是用來比喻人的渺小,如同一粒沙子。整句詞的意思是,詩人感覺自己在人世間的存在就如同一粒沙子一樣微不足道,生命短暫且渺小。
「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這裏的「潮來潮去」,表面上當然是指大海上的潮來潮往;但實際上是指人世間的潮來潮往。意思是看淡這人世間的起起落落,平淡的過一生足矣。
「早知身世兩聱牙」,「兩聱牙」則是指說話不流利、不順暢,這裏比喻為人生道路的坎坷和艱難。整句詞表達了詞人對於自己坎坷人生的深刻認識,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和經歷充滿了曲折和不順。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騎鯨公子」,是指詩仙李白。傳說當年李白在采石磯,騎鯨捉月,虛空而去。這句表達了詞人對詩仙李白的向往,說自己雖然一生跌宕,但最後希望能陪李白騎鯨而去。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整首詞,詞人對「中秋節」的浪漫想象和悲觀想法,都不見了。有的只有對前人的向往,「中秋」這麽好的明月,為什麽不能像詩仙那樣,騎鯨捉月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