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三武一宗滅佛」:撥開歷史迷霧,看佛教的跌宕起伏【下】

2024-06-26國風

第二回 雨後春筍

續接上回 】歷經兩次的大屠殺,原以為他們會收手?貞觀之治時,太平盛世大家都相安無事。那時候唐三藏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也被寫成神話小說。在當時使得佛教在唐朝空前強大,一度達到歷史巔峰。

但是在 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年間 ,藩王割據的亂世矛盾也就日益凸顯:他滅佛也跟當時的佛門占據了太多的社會資源有關。早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大修白馬寺,命男寵薛懷義監督。恃寵而驕驕橫跋扈,天子腳下踏馬橫行。在失寵後心生怨恨一把火燒了白馬寺,最終被武則天亂棍打死。 當時也出現了一些擁有排佛思想的人物,如傅奕、狄仁傑等人的排佛思想,對滅佛運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雖然這跟武宗關系不大,但也給佛家帶來道貌岸然的感覺和推波助瀾埋下伏筆。

同樣的 唐朝和尚也不用向朝廷交稅,不從事勞作,大量屯田。 有於寺廟發展的太多,他們為了鑄造佛像,使用了大量本該用來鑄造銅錢的銅和鑄造兵器、農具的鐵。大量田地被占,在農業帝國時代,無疑大大縮減了財政收入和社會生產力的下降,這種動搖國之根本的頑固分子自然也受到朝廷的不滿。

唐中後期的會昌年間,多地藩王割據,朝廷需要出兵鎮壓,但是佛家因為制造佛像融化了很多銅鐵,導致市面上貨幣流通不足,財政上面捉襟見肘。 再加上皇權統治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距甚遠的矛盾下,唐武宗本人也深通道教可以煉丹養生,對佛教怎麽看怎麽不爽,一度達到憎惡的態度。道士趙歸真便趁機鼓動武宗,唐武宗遂舉起了滅佛的屠刀。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但這也僅僅是對世俗之人的警醒,而神佛號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佛家自然想盡一切辦法大肆發展宗教。前車之鑒早已拋之腦外。

公元955年後周世宗柴榮繼位 ,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昭告天下,「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規定非朝廷備案的寺廟皆是非法場所,一經查處嚴懲不貸。這也就為日後的滅佛運動埋下伏筆。據【舊五代史】記載,柴榮滅佛的原因跟前面三次都有驚人的相似,簡直一模一樣?包括經佛教不事生產,不納稅不服兵役徭役,太平盛世悶聲發大財無人問津,亂世人如草芥,佛家轉世輪回的思想,為了逃避徭役兵役,或者戰亂大家紛紛加入佛教,把生活的困苦寄托給神佛,來世生在帝王家。本來人口不多的國家,為此損失大量勞動力,財政入不敷出。而歷代王朝皆是以儒家思想治天下,萬民思想都被佛家控制,神權和王權的角逐下,第四次滅佛屠刀殺到。

柴榮用現在話來說屬於無神論,他對佛教的教義和所作所為非常看不慣,認為佛教的所作所為都是浪費了社會資源,敗壞社會風氣,為此在 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年底發動滅佛 ,此次柴榮滅佛的結果是,出去朝廷註冊營業的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在,廢除拆毀了非法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僧尼強迫還俗者六萬一千二百人。在當時一定程度上大大環節當時的財政壓力。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神佛悲天憫人,濟世為懷。但是僧侶盛世兼並土地,亂世關閉山門,在每次的滅佛運動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僅僅只是在當前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星星之火的種子每次都被保護的很好,所以每次大刀闊斧之下依舊沒有滅亡。 佛教在經歷了滅佛運動後,也就是在那一段時間或者那一個朝代臨時走向了低谷,但在幾十年以後,佛教又如同雨後春筍般恢復了生機,並繼續在中國發展壯大。

時至今日,雖然寺廟有了很規範的管理,但是教義仍然勸導人向善,苦難一下,寺廟依舊是心靈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