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享受到久違的寧靜美好,杜甫【十七夜對月】

2024-07-15國風

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卷簾還照客,倚杖更隨人。

光射潛虬動,明翻宿鳥頻。茅齋依橘柚,清切露華新。

月亮在詩人筆下往往含有深意,很多詩人都寫過和月亮有關的詩句。有人覺得月亮代表了浪漫,有人覺得月亮代表了思念。還有人覺得月亮是天空中的朋友,寂寞的時候可以舉杯邀明月。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愛寫月亮。人們對李白的詠月詩句比較熟悉,杜甫詠月的詩句雖然關註度較低,但也值得細細品味。杜甫寫過一首【十七日對月】,細膩生動的風格讓人體會到杜甫的孤獨仿徨。

十七夜,是指八月十七的夜晚。十五月圓是常識,實際上有些時候圓月並不出現在十五晚上,而是出現在十六或者十七日晚上。於是杜甫在這首詩的開頭就說,十七日的晚上仍然是圓月。杜甫一個人住在江邊村子裏形單影孤,日漸衰老。卷起簾子,月光照進室內可以充當燈火。室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月光可以照亮腳下的道路。

杜甫看到月光照在水面上,水波晃動光影變幻,好像水中有蛟龍遊動。月光照到林間樹上,月影婆娑忽明忽暗,常常會驚擾夜宿的鳥兒。不知不覺杜甫走了很遠,他打算原路返回,憑感覺找到了臨時居住的房子。房子周圍種著橘子,他聞著清新的味道才沒有走錯回家的路。家門口的橘子樹上還有露珠,讓人覺得清爽新鮮。

獨孤、衰老、無助,這樣的杜甫還是你心目中的詩聖嗎?杜甫青年時就像現代人常說的「奮鬥小青年」,渴望功成名就,誌向高遠。隨著年齡增長,受挫增多,理想落空變得消沈落寞。杜甫中年時,詩歌風格偏向沈郁,表現出矛盾糾結的性格。他還是想要報效明主,同時也認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

他寫天上圓月,再寫年老無力,形成了對比反差。圓月是他的理想,月影江村的生活是現實。理想依然飽滿,現實相當殘酷,杜甫沒有一直強調矛盾造成的苦難。這首詩的尾句讓人看到杜甫也在調整心態,想要進入到曠達超然的人生階段。

杜甫晚年流落夔州,從詩中提到的「江村」、「橘柚」可以推測出【十七日對月】寫於這個時期。他落腳夔州,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他年紀並不算很大,只有五十多歲。多年的奔波勞苦透支了他的健康。杜甫再也說不出「致君堯舜上」,他越來越關心生活問題。他最大的期待變成了「但使殘年飽吃飯」,溫飽問題讓他焦頭爛額。

在這種生活狀態下,他還能仰望圓月,在孤苦中寬慰自己,嘗試和現實和解。他在孤獨中尋找慰藉,天上圓月、清香 橘柚 、清爽露珠讓忘記了病痛孤苦,享受到久違的寧靜美好。

拓展閱讀

有心無力只能承受痛苦,呂本中【柳州開元寺夏雨】
大徹大悟找到真我,齊己【看雲】
文徵明寫的詩,畫面感極強
七歲神童會寫詩,黃庭堅【牧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