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著名畫家李曉白畫展|曉以頂流歷史,告白南粵先賢

2024-06-19國風

【喜歡李——李曉白&李冰山中國畫展】6月23日開幕

新快報記者 鄧毅富 實習生 周鈞澤 ‬報道‬

「我們不是為展而展,而是推廣文化而展,希望從畫展中,進行更多的普教工作,展示文化的幅射度和衍生性。」畫家李曉白說。

「我希望用畫筆畫好廣州區畫,彰顯廣州城市品牌,盡一個廣州藝術家的綿力。」畫家李冰山說。

6月23日,「喜歡李——李曉白&李冰山中國畫展」,將在越秀區圖書館開幕。內容包括南粵先賢造像系列、紅色文化、廣州區畫等,

廣州很美,全賴有您。

這個走讀廣州二千年,呈現出南粵人傑地靈、文化自信的畫展,正撲面而來了,它和讀者、觀眾一起呼出了動人的話:廣州,喜歡你。

【主辦】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廣州民建文化藝術院。

【承辦】廣東新快報社新快Plus藝術薈、越秀區圖書館

【展期】2024.6.23—7.10

【開幕式】2024.6.23|10:30

【地點】越秀區圖書館一樓展廳

李曉白:文化傳承需要「火炬手」

趙佗、孫中山、惠能、蘇軾、周敦頤、陳白沙、張之洞、馮子才、屈大均、梁啟超、朱執信……在這次畫展中,李曉白其中一個創作系列是【南粵先賢56人】,其中,他畫得最多的是蘇東坡,有十多幅之多。「蘇東坡是南粵先賢,是中國人共同的偶像。」李曉白說。

有同樣喜歡蘇東坡的一位詩人,為李曉白的【蘇東坡荔枝圖】寫道:他是一個貪吃的孩子,每一棵樹下,都有鮮活的靈魂,關於生活、藝術、哲學。他一生都在路上,至少去過15個地方,他是一個沒有故鄉的孩子,此心安處是吾鄉,詩不在遠方總在身旁,不辭長做嶺南人。

李曉白筆下的先賢形象,從南粵始祖趙佗、到文化巨匠蘇東坡、到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民主革命之父孫中山,無一不為廣東精神添光增彩。

「在漁樵耕讀的中華文化中,教育之光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把炬火,照亮了社會文明。」李曉白認為,南粵先賢陳白沙是一代大儒、進孔廟的「嶺南第一人」,文化傳‬承‬需要這樣的「火炬手」。

李曉白的新作【陳白沙】,正是描繪了這位教書先生與鄉賢,他獨立思考,學術自成一體。因人施教、有教無類的思想,令陳白沙教學有方,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方法: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

一直秉持惟美·傳承·創新為創作理念的李曉白,是新一代人物畫畫家,他註意人物的形意神合一,並把環境和物象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形成了明白、生動、有觀點的品畫體驗感。

李曉白除了南粵先賢外,還刻劃了一系列古代聖賢,如老子、八仙等。還有現代楷模、當代勞模等,他的人物畫分寫實類、寫意類,但在他的筆下,兩者是用步的,致力於形意神合一……

【畫家簡介】

李曉白:南粵先賢作品備受矚目

李曉白,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廣州市美協原‬副主席,省美協、書協理事,廣東新快Plus藝術薈簽約畫家。

李曉白,著名畫家,廣東新會人,以其南粵先賢系列作品在藝術界備受矚目。作為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李曉白擅長人物畫,其作品以嶺南歷史人物為主題,如趙佗、蘇東坡、張之洞、孫中山等,展現了他們對嶺南乃至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這些作品不僅重現了歷史人物的風采,更透過藝術的形式,傳遞了文化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李曉白的藝術理念追求唯美與共鳴,強調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使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又易於觀者理解與欣賞。他的作品激發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了文化自信,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李曉白的南粵先賢系列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對嶺南文化傳承的重要推動。

【前言】

廣州,喜歡你

「你是我的靠背, 我是你的靠背,背靠的是千裏江山,背靠的是風華絕代。南粵先賢的背影,

是歷史也是當代;紅色的血脈,流淌的是珠江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5月24日,著名畫家李曉白再一次來到南粵先賢館,靜靜地佇立在趙佗和孫中山的展區裏,仿佛時間凝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這句詩擊中了李曉白此刻的心境。二千年的廣州歷史,一下子穿越了。

蘇軾也位列南粵先賢館,而李曉白畫過不少這位偶像的故事,每一個場景和形象,都在時間長河中流過,在畫家筆下浮現出形意神,打動了自己,也打動了和他一起前來研學的朋友們。

這時,與李曉白並肩站在一起的,是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冰山。李冰山是廣州區畫系列的作者,作為一位智者,他以有畫說理論為基礎,畫有嘢講的畫,以精微山水花卉畫法為抓手,融匯人文,形成了「區畫」品牌。

於是,就有了這個在越秀區圖書館展出的畫展,它包含了南粵先賢、紅色文化、廣州區畫等板塊的內容。它的意義不言而喻,站在廣州這片神奇的土地,回望先人走過的路,描繪一段段砥礪前行的傳奇,以及今日的輝煌。

李曉白、李冰山均為廣東新快報社新快Plus藝術薈簽約畫家。靠背有李,兩人情同兄弟,今日又攜手辦展,共同為廣州獻上一場真摯的藝術盛宴。

這場盛宴也是流動的,匯聚了人們對廣州的愛,有如靜水深流的珠江水。在它的周圍,有一群文化達人,他們正以不同形式,詩書畫攝,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助力這場「喜歡李」嘉年華。

因為喜歡你,廣州!

【作品介紹】

梁啟超:啟燃變革,超越自我(任爾西東,一心為公)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於1873年,自幼聰穎好學,被譽為「神童」。梁啟超早年接受了傳統的啟蒙教育,後因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開始對西方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與康有為結識後,接受了康的改革主張和變法理論,逐漸成為改良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梁啟超在【時務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系統闡述維新變法理論,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制度,提出民權論,呼籲實行君主立憲。他的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史學、哲學、文學等領域均有建樹,被譽為百科全書式人物。

趙佗:趙氏南下,佗定嶺南

趙佗是秦漢時期的南越王,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將領。他成功平定並統一了嶺南地區,結束了當地的部落紛爭,為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在位期間,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推動漢越民族融合,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在嶺南的傳播,增進了民族融合,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趙佗還積極發展農業,推廣鐵制農具,提高生產效率,使嶺南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的統治策略和民族政策,為後來大一統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和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孫中山:中國博大,江山巍峨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出生於1866年,成長於廣東一個普通家庭。孫中山早年接受了中西結合的教育,後因深感民族危機,決定投身革命事業。他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中國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他還積極推動國共合作,與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開展。孫中山的一生致力於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被譽為國父。

張之洞:之乎者也,洞察維新

張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出生於1837年,自幼聰慧,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14歲中秀才,16歲中舉,同治二年(1863)成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等職,參與朝內「清流派」的活動。1884年中法戰爭時力主抗戰,升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是洋務派的領袖之一,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推動了包括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在內的洋務事業。他重視教育,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等教育機構,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惠能:惠及白丁,能人不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生於廣東新興。三歲喪父,後以賣柴為生。因聽【金剛經】而開悟,24歲北上黃梅縣拜五祖弘忍,以一首法偈得到認可,夜授【金剛經】,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惠能是中國禪宗的重要人物,被尊為六祖。他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漸悟」相對,形成了「南頓北漸」的禪宗流派。他的禪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六祖法寶壇經】中,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澈心源,強調「見自性清凈」,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馮子材:如子忠勇,國之良材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幹,號萃亭,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他是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後參加反清起義,失敗後接受招安。在鹹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馮子材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鎮南關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擊敗法軍,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奈格裏。這場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勝利,馮子材因此被譽為民族英雄。他還曾任雲南提督,晚年繼續為國家的安定和邊疆的防禦做出了貢獻。

屈大均:大集新語,均沾廣府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和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家」,被譽為「廣東徐霞客」。他字翁山、介子,號萊圃,生於廣東番禺。屈大均不僅在文學上有卓越成就,尤其在詩歌方面造詣深厚,其作品充滿愛國激情和深切的民生關懷。他的詩歌藝術特點為氣魄雄放、筆力遒勁,且富於瑰奇的想象,被譽為「嶺南三家」之冠。屈大均的史學造詣同樣極高,他的【皇明四朝成仁錄】和【廣東新語】為研究南明史和廣東的天文地理、經濟風物、人物風俗提供了珍貴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蘇東坡:無問東西,坡下成蹊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其文學成就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蘇軾的詩題材廣闊,風格清新豪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作突破了傳統「艷科」的局限,開辟了豪放派詞風,對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影響。蘇軾的散文成就同樣卓著,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共同建立了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在書法和繪畫上,蘇軾也有很高的造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的一生充滿坎坷,但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被廣泛傳頌和研究。

朱執信:革命執念,信馬由韁

朱執信(1885-1920),廣東番禺(今廣州)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1904年赴日留學,次年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朱執信在【民報】發表多篇政論文章,批駁保皇論調,闡發三民主義,尤其側重民生主義。他首次全面介紹馬克思主義著述,被譽為「同盟會中真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朱執信參與策劃廣東地區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後,擔任廣東軍政府總參議,積極推動革命。1920年,朱執信在虎門調停沖突時被桂系軍閥殺害,年僅35歲。他的英年早逝,留下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和學術貢獻。

陳白沙:白日放歌,聚沙成塔

陳白沙(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人,明朝中期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和書法家。因世居白沙村,故稱「白沙先生」。陳白沙繼承孔孟儒家思想,開創明儒心學先河,提出「自然為宗」,「澄心悟道」等哲學思想,創立「江門學派」。他的學術成就上承程朱理學,下啟明儒心學,促進了明至清初學術思想的繁榮。陳白沙一生作詩1000多首,擅長詩教,將學術思想和教學理念融入詩詞,對後世教育和文學有深遠影響。

周敦頤:敦厚為文,頤養做人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州人,北宋著名理學家,儒學「濂溪學派」創始人。周敦頤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觀,其【太極圖說】和【通書】是理學經典,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強調「誠」為宇宙和人道的最高境界,倡導「主靜」、「至誠」、「無欲」的道德修養。周敦頤在教育上主張「教人向善,進德修業」,在政治上提倡德治與刑治相結合。他的理學思想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基礎,被尊為「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一生體現了儒家學者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對後世文化和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包拯:清廉包公,拯治法綱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以清正廉潔和秉公執法聞名於世。他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1027年考中進士,歷任大理評事、天長知縣等職。在任期間,包拯以剛正不阿、不畏權貴著稱,提出多項政治改革建議,如反對增加農民負擔、精兵簡政等。他在開封府知府任內,開放官署正門,讓百姓直接陳述是非,有效防止小吏欺瞞,提高了司法透明度。包拯還註重人才選拔,主張以能力和德行並重。他的事跡被民間廣泛傳頌,成為清廉官員的典範,影響深遠。1062年,包拯病逝於樞密副使任上,享年64歲,被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詹天佑:天造大才,福佑時代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誠,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的先驅,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他祖籍安徽婺源,生於廣東南海縣。12歲赴美留學,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歸國後,詹天佑投身鐵路建設,1888年參與修建中國第一條國際標準軌距鐵路——唐山鐵路。1905至1909年,主持設計並建造京張鐵路,創新性地采用「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路線,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工程,極大提升了中國鐵路自主設計和建設的能力。詹天佑的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