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安時而處順。」
莊子的一生可謂是活成了「無情」的人了,在時局無常和世事無常的人和事中,莊子憑著「知者」這兩個字,不僅看透了這一切,更能做到直視一切。
不怕一切,所以莊子才能做到盡心盡情,無喜無悲,在這種無常中,安時而處順。
但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還有一部份人確實很難做到,無論事物怎麽變化,無論人或是怎樣,他們的情感還是會隨著這些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群人叫做多情。
甚至多情的人還會對沒有自己主動參與的第三者自作多情,所以面對這樣多情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覺得開心的。
為什麽?
因為這群多情的人總會將自己的情感強加給別人,所以如果沒有人主動接受他們的感情,而他們又自作多情,最後只能成為一個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以這些多情的人在自己情感高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出種種行為,這些表現多了,也就成為自身的一種習慣,本來清淡也已變得更加深重。
清淡不是深重的根本原因,只是這群多情的人過於多情罷了,這些表現其實很容易讓人想起莊子和惠子之間關於多情與無情的小故事。
無情更快樂。
春秋時期,惠子在外談學問,而惠子則在屋中聽箏,惠子所聽的這首曲子,彈奏的人可以說非常優秀了,但是卻一直都沒有聽到這一曲結束的聲音,並且在聽箏時,惠子眼前還出現了一幕畫面。
於是惠子就對著正在彈琴的這個女子說:「師父,我對你說一件事,你幫我解決好嗎?」
而這個女子則說:「委屈大王了。」
於是惠子便問:「你知道今天是什麽日子嗎?
你還在這裏聽箏不是過了今天,也算過了很好的端陽節麽?」
女子說:「但是大王聽我的彈琴好像一點也不開心。」
惠子說:「我能高興嗎?
你這一曲多久都沒結束,就要大約彈一千多章和三千多段吧,你什麽時候才能讓我看到你這一章結束啊?
我可是來聽你的琴曲結束的。」
說罷,惠子便有十幾個宮女跑到門口大叫,讓這個女子趕緊歇手快點結束,但是惠子卻又打算等著女子自己結束,那管宮女怎樣說。
於是這個女子不得已選擇結束了,到了晚上也沒有過完端著的節日,哭回了自己的寢宮,而這個傳達旨意的宮女也被砍了頭發拖下去打了一百大板,為自己的罪行償還。
幸好這個女子對惠子的怨恨並不深,並且惠子對於這件事內疚了很久,而這個女子以為惠子要去住小宮殿,就不再打擾他。
於是這個女子便想好好的過個端陽節,沒有想到的是其實惠子並沒有去小宮殿,所以這個女子才知道,這一提醒只是為了讓這個女子趕緊把演奏結束。
於是這個女子就跑來宮中質問她,女子說:「大王也真是殘忍無情,我根本沒按過您說的彈完曲子,我還以為大王覺得高興才沒走呢。」
於是這個質問的大宮女便被砍掉頭發拖出去打了一百大板,而後宮中的其他宮女為了這位彈琴的女子,一個個都不再給惠子彈唱。
惠子聽到外面的求歡聲愈演愈烈,於是就讓威脅自己性命的大宮女,作為傳話的人,來勸說那些宮女快去給自己唱奏。
這大宮女非常不滿,於是就拿著給那些宮女傳話說:「你們快給賢王彈唱,你們得到賞賜,還能讓賢王享樂,你們願意做嗎?」
這時那些宮女都冷漠地回答道:「我們憑什麽給您彈,他們都是瞧好了自己開後宮、娶美妾的一遭,還要求我們那些唱賈才能享樂呢?」
那些宮女接著說道:「就算賢王不高興,他也有喜妃娘娘伺候,他沒有必要和後宮中的那些姐妹們一樣傷心絕望,也沒必要牽掛那些沒彈歌的人。」
然而大宮女卻恍若無物,看自己手上的表演曲譜,越看越生氣,對照著看一上一下的符號,也看明白了至少有曲目得彈一千章以上、四千五百段以上才能讓皇上滿意。
然而惠子的稱心如意全憑別人的獻媚,所以才不得不逼使那些演奏者,高興地為自己演奏,這也恰恰是那些樂伎所反感的。
然而有利益摻雜其中,人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情,況且前提就是不會做出有利於別人並得不償失的行為,一旦遭受太多損失的人,不可能他能承受更多損失。
無情才能生存。
莊子和惠子之間這段關於多情與無情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多情的人往往會自作多情,而他們又不會控訴自己的行為,所以這些自作多情的人受傷,也往往是自找的。
此外自作多情的人還會影響到他人的生活,讓別人承擔他們所付出所期待的那份心意,所以我們只是希望自己不被這種自作多情的人影響到。
同樣也希望自己在做這些付出的時候,不要背負期待,希望莊子和惠子的故事不會成為現實,如果他們之間是真正的朋友,那就應該互相成全,而不是互相綁架。
只是曾經或現今依然存在這類自作多情的人,讓別人生活在世俗中,卻不願承受世俗之苦,讓別人承受自己的想法,同樣得到想象中的希望。
被盯上蟄伏的人有時候只能以沈默不言應對,也不敢反駁,只能在其中抱團取暖。
所以莊子的處世哲學,在如今依然令人向往,無論事業如何變化、人際關系如何變化,只要心中有「道」,人生就不會隨這些事物發生而發生變化。
所以如今我們追求內心自由、肉體自由、精神自由的時候,往往就在追求莊子的思想。
對於一切我們不能改變或得到我們想要的時候,就不要執念太深,否則難免會將生死、喜怒放到心中去讓其控制我們。
所以當有些人牽掛別人的生活、選擇、相貌、喜好等,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束縛,你考驗別人的標準還要別人接受你的標準,這是對別人的否定和對自身的一種肯定。
但是現實來講,不是每個人都有充足時間和精力來爭取和提升自己,即便是身處覺得優越的環境,因為自身的發展與進步才是最重要最應該關心的。
進而讓身處有感覺的人,永遠覺得現在缺少一些東西,是一種求而不得的狀態,如此便會處於時時刻刻都在追求狀態中,自然無法體會到人生真諦,更無法體悟出生活的美好,自然往往也無法獲得成功。
況且如今轉瞬即逝瞬息萬變,比起人際關系上的喜怒哀樂,我們更加需要做到的是淡定無欲,讓我們的內心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在。
才能應對那些瞬間變化所帶來的焦慮感,無論發生什麽事,只要內心淡定,我們就能迎接一切事物,也不會被時間所左右,被世事所牽絆,同樣我們也可以兼收並蓄於萬千之中,變換出符合自身的思維體系。
「無情」則心寬體胖。
「大哉」
這是莊子對南郭先生說的,在我們不斷地收集相關知識時,審視南郭先生是否真的足夠優秀,而後得出莊子的結論,他不斷學習積累,同樣也有他的真實思想方向。
對於這一代的知識,都要不斷靠近,也為此積極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以此來獲取想要的一切,並活出一個更精彩更不虛此生的人生。
所以不能只聽信一句話便去選擇不要做的,我們不能空置身心,更不能空置知識,沒有知識需要主動學習,不存在現成可得的東西,我們只能向往。
如果人人都不努力去追求,需要該有該推動的時候,我們才有選擇得到它的權利,有現成享用的可能,我們不能閉上眼睛嘴巴,不屑一顧。
說那是迷信,但是我們卻活在它創造出來的一切中,那些美好沒有醜陋破壞,但存在是一種造化,是一種自然,我們就當做這樣去理解,就會發現別樣存在意義。
既然信則有,不信則無,守錫戒著增益潞,爾乃雲爾代,是不是我們的堅持嘗試換來我們的收獲和成功,都覺得太神奇,是不是我們的擁有和付出都是相輔相成,你說它存在它就是。
小編認為
「知者安時而處順」
是一種積極主動回應環境,是一種積極調整心態,無慮無忌,這是知者的態度,也是我們應當學習和追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