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學詩瑣語】之從熱衷詞語華麗到深諳結構技巧

2023-12-13國風

讀到雋永詞句,詩者則如蜜蜂追尋花海,欣喜若狂,凝練的詞語,畢竟是構成詩作的基本元素。

為了押韻的韻腳或字數的限制的需要,積累詩詞佳作中約定俗成的指代用詞、古文單字,嫻熟巧妙的化用到詩作中,本是學詩的門徑,也是一項基本功。

在積累詩詞知識資訊、逐步由青澀走向成熟的階段,極容易陷入浮躁的誤區。雖說個人創作自由,然而用力過猛,一味的玩起搜詞填空的遊戲,以「豪華」辭藻自鳴得意。以為看不懂才是好詩,生僻字越多,就越顯高深。刻意追求古意,專挑一些晦澀難懂的古語,來填充裝飾作品。殊不知,好詩都是大家看得懂否則怎麽能得到認可!

日前,與詩友聊起清代幾位詩家的詩風,袁枚「苔花比米小,也學牡丹開」,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通俗易懂,寓意深遠,傳誦至今,絲毫沒有因為通俗直白而遜色一點點。

這或許是一個規律,古往今來,那些摘自詩中被祖祖輩輩奉為信條的名言警句,沒有一句是晦澀難懂的,甚至有的簡單直白到「大白話」。因為大家都知道,辭藻不過是必須的材料,唯有意境和哲理為上。

回想當年,既覺得幼稚但也有趣的事情,我捧著蕭三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手不釋卷,算是啟蒙讀本。李大釗的口占詩「高築神州風雨樓」,惲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何叔衡「身上征衣雜酒痕」,吉鴻昌「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一篇篇革命先驅、誌士仁人的詩作,激蕩懵懂少年的心。

於是乎,通篇背誦,抄寫詞句,便把「豪情」、「神州」、「蒼茫」、「寥廓」諸如此類的詞匯,密密麻麻地抄了日記本上,爾後又費盡心思的用在所謂的詩作裏,心裏滋生出那麽一點點成就感。

後來,讀了【詩刊】中多首毛主席詩詞,如獲至寶,在學習背誦中,不知不覺開了竅,開始認識到詩詞結構竟然如此美麗。

不同格式的詩詞,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結構模式,在基本結構型別上,還衍生出多種型別。如果不懂結構規範,只是把詞語平擺浮擱的散亂堆砌在一起,怎麽能寫出好詩哪!只有深諳詩詞結構模式,有目的性的為手中的「材料」派上用場,經過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攪拌加工,布局謀篇,才能建造起詩詞的玲瓏寶塔。

以毛主席【七律/長征】為例,從兩個層面來解析律絕體詩的結構模式,看一看細分後的結構模式的魅力如何。

(一)全詩結構---聯與聯之間的結構關系。

七律格式為七言八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四聯,也稱為起承轉合四聯,合聯亦稱結聯或結語。

全詩遵循起承轉合的結構邏輯,一般而言, 首聯引出事件(事物)及環境---中間兩聯詳細描述事物的特點、特征、特點和特質----尾聯結語緊扣主題,表達作者要傳達的思想理念。

【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首聯 /敘述的事件是長征,人物是紅軍,突出一個「難」字!「萬水千山」,既是對這次遠征經歷的總概括,也是為了突出「難」在哪裏。最為巧妙的是「只等閑」三個字,既然是「遠征難」,跨越「萬水千山」,竟然還「只等閑」,在紅軍腳下成了平常事一樁了!一個輕輕地句中的小轉折,表現出紅軍無比豪邁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裏還有一個看點,「萬水千山」這四個字的價值在於,為頷聯、頸聯做了順暢自然的鋪墊,頷聯寫的什麽---山,頸聯寫的是什麽---水。

頷聯、頸聯 /把「萬水千山」和「難」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橋橫」這兩聯,詩句裏的「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除了強化了「難」又充分體現出「只等閑」。毛主席詩詞中的大氣磅礴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躍然紙上。

尾聯 /「更喜岷山千裏雪」,「千裏雪」展現爬雪山之「難」,但令人叫絕的是「更喜」的「喜」字,既然「難」但卻「喜」,再一次的轉折中,更加突出了「只等閑」。「三軍過後盡開顏」句中「三軍」一說指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也有解釋為三表示多的意思,指全部紅軍。「盡開顏」緊扣主題,又一次證明首聯的「只等閑」。

寫到此處,詩友可能會說「起承轉合」的結語在哪裏呀?比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尾聯結語「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而這首詩【七律/長征】的結語,獨辟蹊徑,沒有墨守常規而是把它前置化了,即在首聯兩句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尤其是「只等閑」三個字就更加明確清晰了。這應該是對一般七律結構模式的創新。

(二)句式結構---頷聯與頸聯之間的句式結構關系

這也是頷聯、頸聯的結構性技巧的重點。

下面進行分句的句式結構細分解析,括弧中的數位代表字數。

頷聯/五嶺(2)逶迤(2)騰(1)細浪(2),烏蒙磅礴走泥丸(與上同),頷聯采用的是2+2+1+2的句式結構模式。

頸聯/金沙水(3)拍(1)雲崖(2)暖(1),大渡橋橫鐵索寒(與上同),頸聯構成了3+1+2+1的句式結構模式。

這樣一比較,就會發現 頷聯後邊三個字「騰細浪」1+2的句式結構模式,與頸聯中「雲崖暖」的2+1的句式結構模式完全不同。 後面要講到為什麽這樣做。

再以杜甫【七律/蜀相】為例,看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是怎麽處理的。

頷聯第一句/映階碧草自春色,「自春色」1+2句式結構模式,

頸聯第一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天下計」2+1句式結構模式。

可見, 頷聯與頸聯的句子結構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兩聯後三個字的句式結構模式,在創作時沒有哪個固定在前那個在後之分,關鍵是不能雷同。

要說明的是, 頷聯與頸聯的句子結構模式是多樣的,並不是上面例舉的幾種, 比如陸遊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細分為2+1+1+3句式結構模式,後面三個字的句式結構就是「3」(地名),也有後三個字的句式結構「1+1+1」。

為什麽大詩家在頷聯與頸聯最後幾個字的句式結構模式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藝術處理方式哪?

因為這樣的句式結構模式,首先滿足吟誦有韻律節奏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其次使得文字句式變換,起伏跌宕,不平淡。再次滿足對仗工穩,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方位詞對方位詞,以此類推)。正所謂「文貴曲,人貴直」。

假如頷聯與頸聯采用完全相同的句式結構,即便是還用原來的詞匯重新編排,也會失去了應有的韻律節奏感,顯得平淡無奇。

誠然,采取這樣的句式結構,會增加創作難度,要求作者有足夠的單字儲備,非初學者一蹴而就。

歸納多篇詩作表明,在一個詩句的句式結構中,單字越多,整句的句式結構就越復雜,就越生動,就越活潑,包含的資訊量就越大,聯想的空間就隨之寬闊。這也是為什麽強調一首詩中盡量不要用兩個成語(成語至少是4個字)的理由之一。

先聊到這裏,個人心得,供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