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戎馬倥傯不廢吟詠,登山覽勝歌以詠誌

2024-01-02國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此戰,曹操大獲全勝,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作為軍事家的曹操在自己的軍教生涯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其子袁譚、袁尚北逃烏桓。

官渡之戰

據【辭海】介紹,烏桓為東胡的一支,秦末漢初東胡遭匈奴擊破後,部份遷至烏桓山(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以北),遂以山名為族號。還有一種說法,因族名山,戰國時已有烏桓之名。烏桓以遊牧射獵為生。漢初附匈奴,武帝以後附漢,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寒外。漢、魏置護烏桓校尉對其管轄。東漢末年,正當各路軍閥逐鹿中原之時,烏桓逐漸強盛起來,對東漢的邊境構成威脅。袁譚、袁尚北逃烏桓後,勾結烏桓貴族多次騷擾邊境。

面對日益嚴重的邊患,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親率大軍北征烏桓。這次北征,曹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後方。在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曹操登山觀海,豪情滿懷,寫下了我們熟知的【觀滄海】。

據【魏書】記載曹操「文武並施」,「禦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指點江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作為優秀的軍事家,他軍功赫赫,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作為著名的文學家,以雄健深沈、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開創了「建安風骨」。

此時,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片雄渾壯觀的景象盡收眼底。「水何淡淡,山島諫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海水寬廣而浩蕩,礁島高高聳立於大海之中。高大而蔥蘢的樹木叢生在一起,奇花異草豐美而茂盛。秋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巨大的波濤洶湧起伏。自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悲嘆後,歷代騷人便在心中種下了悲秋的情緒,正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在曹操的筆下,秋天的景象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卻給人遼闊之感、雄渾之勢,透著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不正是曹操「老驥伏析,誌在千裏」的胸襟的真實反映嗎?

也許,在曹操看來,眼前之景還不夠宏大雄奇,胸中之情亦未完全湧出。於是,偉大的文學家想象馳騁,思接宇宙,如橡巨筆赫然宕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詩句從胸中進發。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出沒在蒼茫的大海裏;光彩耀眼的銀河,好像出自浩瀚的大海之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氣象,才能契合了詩人包舉宇內、囊括四方的宏偉壯誌,正所謂「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於是發出了「幸甚至哉,歌以詠誌」的感嘆。

戎馬倥傯不廢吟詠,登山覽勝歌以詠誌。一首【觀滄海】,讓我們窺見了動蕩時代的底色,讓我們見證了亂世英雄的本色,讓我們感受了曹操詩歌的慷慨沈雄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