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5首經典【如夢令】,語言美,意境美,美了一千年~

2023-12-19國風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如夢令這個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

今天分享5首【如夢令】,首首經典,詞美,意境美,一起來欣賞吧~

1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宋·曹組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門外有千頃綠樹的樹蔭,黃鸝兩兩交相呼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我睡醒之後,寂寞之感令人難以承受,於是走到梧桐樹下的井欄旁。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我靜悄悄的,靜悄悄的。突然風一吹,滿庭院的花影在風中搖曳。

這首詞是作者剛剛睡醒後,看見了門外千頃綠蔭和成雙成對的黃鸝這一幅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的畫面,觸發了詞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主要寫的是詞人睡起前後的所見所聞。透過對視覺和聽覺的描繪,表現自己的感情。最後一句以景結情,含蓄有味。

2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溪亭:臨水的亭閣。

興盡:酒興的高潮已經過去。

藕花:荷花。爭渡:有奪路而歸的意思。

鷗鷺:沙鷗與白鷺,兩種水鳥。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常常記起那個溪邊的亭子,日暮分時,酒醉得厲害,以致找不到回家的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酒興過後在暮色中蕩舟回家,卻誤闖入荷花盛開的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由於急於把小船撐出,竟把棲息在沙灘上的沙鷗和白鷺驚起,紛紛振翅高飛。

這是一首憶昔詞, 寫的是作者青年時代悠閑、風雅生活的一個片斷。

這首小令膾炙人口,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寫沈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詞人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面,綠水、紅荷、白鷺相輝映,情景融合,動靜交織,畫面極具生氣。

3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雨疏風驟:雨狂風大。疏:疏狂。

濃睡:指酒後酣睡。

不消殘酒:殘余的酒意沒有完全消失。

卷簾人:指正在卷簾的侍女。

綠肥紅瘦:指肥碩的綠葉和雕殘的紅花。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昨夜風吹得很緊,雨下得很大,我從沈沈的睡夢中醒來,醉意還沒有全消。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小心地問那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麽樣了,她卻說海棠花還和從前一樣。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道嗎?知道嗎?它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雕零了。

這是當時為文人所稱道的惜春小令。這首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詞中形象地表現出暮春海棠的特點,又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傷春、惜春的情懷。

「應是綠肥紅瘦」是對殘敗春景的高度概括,充滿對春光逝去無可奈何的傷感。

4

如夢令·春景

宋 ·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巴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 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這樣吹吠下去,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這首詞透過描寫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達作者因傷春而作懷人的感情。

5

如夢令·春思

宋·蘇軾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手種:親手栽種。堂:指東坡雪堂住處。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兒:一種專在春天鳴叫的鳥。

莫忘小橋流水:意指不要忘記了當年在東坡的躬耕田園生活。

手種堂前桃李 ,無限綠陰青子。

我在東波雪堂前親手種下了桃樹和李樹,如今已是綠樹成蔭,青色的小果實掛滿枝頭。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清晨,窗簾外的百舌鳥婉轉啼叫,把我從睡夢中喚醒。

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東坡啊東坡,不要忘記黃州小橋流水的美景,早日歸隱吧。

這首詞是作者遙想當年在東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手栽桃李,綠樹成蔭,鳥雀啾鳴,攪醒春夢,好一個愜意的田園生活。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幽靜環境的懷戀和向往。

結尾則回到現實,如今早已離開雪堂,但莫忘記小橋流水的田園。

詞人以「小橋流水」指相對於喧鬧京華的一種幽靜環境,反襯出作者對營營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對擁有廣闊心理空間的田園生活的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