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布袋和尚的這首禪詩,哲理深邃、意境高遠,值得一讀再讀!

2024-01-02國風

今天我們來聊一首禪詩。所謂「禪詩」,即是那些滲透著佛學與禪宗哲理的詩篇。例如,六祖惠能大師的著名五言禪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廣為人知。歷代以來,許多傑出的禪詩作家,如寒山、拾得、王梵誌、王維、蘇軾、曹雪芹,以及近代的趙樸初大居士等,均對禪詩有所貢獻。禪詩不僅深受人們喜愛,還能啟迪人心,讓讀者領略禪宗的韻味。

今天,我們將討論一首出自【漢魏六朝詩講錄】的禪詩,由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所作,名為【插秧詩】。布袋和尚,亦稱契此和尚,因其常背布袋而得名。他以其常笑的面容、幽默風趣、聰慧睿智、慈善和樂觀的態度,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愛戴。民間更傳說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被視為許多寺院中彌勒佛像的原型。對於曾參觀寺廟的人來說,那個總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形象必定印象深刻。身邊常見的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描繪了彌勒佛的寬容與慈悲,提醒世人學習這種包容。那麽,這位一代高僧布袋和尚的禪詩,又將如何獨樹一幟,帶給我們何種深思呢?

這首詩寫的是: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插秧詩】詩,是描述農人插秧景象的作品。據說,此詩乃布袋和尚在其遊化民間期間所作,意在啟迪當時與之同耕的百姓。

布袋和尚以其獨特的視角創作了這首關於插秧的詩作,其文字雖平實卻蘊含深刻哲理,頗為引人入勝。詩中描繪了插秧者手持秧苗,一撮又一撮地將其栽植於水田中。在低頭勞作的同時,他們能在水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一片蔚藍,點綴著潔白的雲朵。這樣的情景,對於曾在農村生活的朋友來說,應當是再熟悉不過的。

詩的前兩句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不僅僅是描繪景色,更是布袋和尚向世人傳達修行內在境界的方式。這裏的「田」,既可以理解為字面上的農田,亦可象征人們的「心田」。而插秧,作為一項農事活動,也隱喻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如言語、思想、行動乃至生活的點滴。這些行為不僅是修煉我們「心田」的途徑,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狀態。

「低頭便見水中天」 這一句,喻指當人們放下雜念,全心觀察、感知自己的身心時,便能領悟到身心與外在世界的真實本質。若能達到內心的平靜,或許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身心與外境世界的真實面貌。

其實,禪詩可以多種角度去理解,而在此我願意與各位分享我的個人見解。我認為大師透過這首詩傳達給世人的一大教誨便是:僅有在低頭的時刻,人們才能真正看見水中的天空。農民在插秧時,不得不彎腰低頭,這是一種艱辛的勞作。將這般辛勤勞動視作修行,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做人需謙虛謹慎,腳踏實地。即便在今天,許多人不再需要從事農業勞作,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保持謙卑的態度,平等地對待他人;放下浮躁,認真務實地對待事物和人際關系,可能才是收獲成果的關鍵。當然,這僅是我的個人理解,期待引起更多思考,並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解。

「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兩句詩富有雙關意味,頗具經典之美。從字面上看,意指插秧時,秧苗的「根須」需保持清潔無腐,方能成長為「稻(道)」。若「六根」理解為佛教中指的六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那麽這句詩表達的是當這六感清凈時,人的心靈方能透徹明凈,從而領悟真道。布袋和尚在此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在插秧過程中,人們逐步後退以完成整個田間的種植。對於未曾見過插秧的年輕人來說,這種一邊插秧一邊後退的做法或許難以理解,但布袋和尚的詩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理——有時候,退步恰恰是一種向前的進展。

詩中說的禪理頗具趣味性,即便對於未曾深入閱讀多少書籍的人而言,也不難理解。禪詩中提到,秧苗必須保持根須的清潔,未受汙染,方能健康成長,並在秋天獲得收獲,即稻谷。對人而言,只有當我們的內心未被塵埃和雜念所汙染,保持清凈,才能修得正道。透過秧苗的比喻,我們能感受到大師深切的用心,其願望是創作出廣大群眾都能理解的詩作。

詩中「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一句,是全詩的精髓所在。它告訴我們,要想取得進步,達到內心的安寧,關鍵在於學會退讓、包容。這一理念與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有著相似之處。

實際上,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不僅僅是插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蘊含著這一道理。例如,拳擊時,需要先將拳頭縮回,以便出拳時更具力量;跳遠運動中,站著跳遠肯定不及先後退一定距離後再起跳來得遠。一個人若過於驕傲,終將遭遇挫折,而保持謙虛和謙卑,更有助於維護內心的寧靜,做好自己的事。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有時會思考:在人生的征途上,何為進步,何為退讓?實際上,對此並無標準答案。有些人看似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但可能難逃一次挫折;而另一些人雖看似行進緩慢,卻可能更加從容、愉快且持久。於是,我們難以斷言哪一種方式更為優越,這確實不易判斷。

若以本詩主題「插秧」為例,插秧過程中的每一次後退,都使得一攏新的青青秧苗得以種植。這種「退步」實際上是收獲的喜悅,是一種獨特的「前進」。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退讓不僅代表著人生格局和視野的擴充套件,更是一種不同形式的收獲。

此外,我讀到一段頗具意義的話,願意與大家分享。它表達的觀點是:願意吃虧的人,最終不會吃虧;而總想占便宜的人,最終難以真正占到便宜。給別人留下余地,自己也會有退路。給別人一個下台階的機會,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台階。很多時候,向前進固然重要,但退讓更為關鍵。這是一種傳統中國哲學的體現:退讓一步,可以積蓄力量;退讓一步,有助於身心的休整;退讓一步,可以更清晰地洞察形勢;退讓一步,能夠帶來良好的緣分。當然,每個人的視角和思維都不盡相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的想法也會有所變化。那麽,您對這種觀點持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和思考。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兒了, 這裏是致遠書香,我是寧曦,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