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俄羅斯藏黑水城唐卡及卷軸畫

2024-07-22國風

黑水城遺址在今天中國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西夏時是其重要城鎮,藏傳佛教曾在這裏興盛一時。1227年成吉思汗的軍隊攻克該城,遂城鎮被毀,從此黑水城的藝術歷史中斷,所發現的黑水城繪畫作品都產生在這一歷史事件之前。1908年沙俄皇家地理學會組織了以科茲洛夫為隊長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黑水城進行了大肆發掘,在城外的一座塔內發現了一大批西夏文獻,此次發掘甚至被稱為找到了一個「完整的書庫」,可見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豐。這批文物被運到彼得堡,其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唐卡作品,今天這批珍貴的唐卡被保存於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中。

俄藏黑水城文獻以西夏文獻為主,不僅數量巨大,有8000多個編號,數千卷冊,而且與敦煌遺書殘卷較多的狀況相比,它的完本比例很大。彼得科滋洛夫從佛塔內盜竊走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多最豐富的西夏文物。手稿、書本、佛用品、繪畫等等裝運了十多箱。同時代的遼朝文化發達,但所留書籍寥若晨星;金代文物鼎盛,然而所存文獻也屈指可數,近代由於大藏經【趙城藏】的發現使金代文獻數量大增,然而世俗文獻很少。黑水城西夏文獻有500多種,其中僅世俗文獻就有近百種。一個世紀前,世上還見不到一部西夏文獻,現在西夏文獻已占中古時期文獻的很大比重。可以說,黑水城西夏文書的發現改變了中國古籍分布的格局。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局部——童子

水月觀音局部——漢人供養人

文殊菩薩

緙絲綠度母

綠渡母:一件緙絲唐卡,是精工細制的上乘作品。形制十分獨特,似將裝裱邊飾同時織進了畫面,成為構圖整體中的有機成分而渾然一體,上下的梯鬥形邊飾出現寶瓶生蓮、蓮中生伎樂天女的圖案,條格狀正面植物圖案等形制正是13世紀流行的繪畫風格。主尊象衛藏存世最早的那幅綠渡母一樣優美修長,但在著裝上有明顯的不同。這裏的渡母著短上裝,在旁開叉邊飾連珠,胸飾、頸飾大為減少,人物比例嚴格精準,腿腰間有坐禪助帶,此助帶多見於大成就者像中,出現在綠渡母身上,僅此一例。此作品最有特色的是蓮座花莖旁的供養菩薩和金剛持形象。菩薩變為舞蹈天女,藍身護法亦呈舞態。天女動態造型尤為美麗,沒有拉達克式的豐乳細腰、刺激感觀的誇張特征和妖艷的波斯化特征,有著源自古希臘成於笈多以健康和諧為目標的審美追求,是藏族美術史中高品位的人體藝術作品。這幅作品以藏地藝術風格為主,也許是為合於西夏民俗而讓渡母穿上衣服,也可能是漢族漢地文化對西夏的滲透。色調控制得極好,全部色彩統一於綠蘭冷灰之下,區別於藏地的暖紅色調(不排除有褪色的因素),與敦煌和安西清淡古雅的色彩偏愛相近。

阿彌陀佛凈土變卷軸畫

阿彌陀佛接引圖

阿彌陀佛接引圖局部—西夏供養人像

咕嚕咕咧佛母

禽戲圖卷軸局部

西夏貴族像

十一面觀音

金剛亥母

金剛亥母這位女神被畫得豐滿健碩,身上纓絡裝飾細碎繁多,甚是罕見。用單純白色連點成線、碎極而整、如衣如裙,整體感很好。下排為供養天女,邊飾大德、供養人和天女,自成小構圖。有帷幕飾掛如舞台(與敦煌465窟相似),邊畫一豎格,為銘文條說明人物身份,藏地銘文條俱為橫式便於書寫橫式藏文。豎條當是敦煌傳統,為書寫漢文或西夏文的豎寫文字而設,也是西夏唐卡獨有的特征。

主尊火焰背光外有屍林修持的恐怖內容,足踩屍鬼,手持骷髏串天杖金剛杵,持骷器、法鏈、冠飾,項上念珠為五十鬼頭等空行母的標準特征。另外,該空行母右耳處有一豕面獸,故當為「金剛亥母」。

此唐卡畫面中應當留意的是蓮座旁各有兩位供養高僧,面色一黑一黃,為印度僧人和當地僧人的形象(藏、蒙、漢、黨項都有可能),供養人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由此可見,有外域高僧、譯師駐錫於黑水城。

畫面中的兩個人物明顯不同於畫面中的其它人物,他們特征非常具體,肖像化表現十分明顯,一個老成持重、目光和善儒雅,一個剛直堅定、目光咄咄逼人,一文一武,個性的反差強烈鮮明。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