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6首隱逸詩詞,賞明月而酌清泉,安然高臥,誰還沒有一顆歸隱之心

2024-07-27國風

【01】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魏晉·謝道韞【泰山吟】

謝道韞是東晉謝安之侄女,是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亂臣孫恩攻破會稽,殺王凝之及其諸子,謝道韞寡居。

而當時又是東晉晚期,政治矛盾尖銳,王室與士族、士族與士族之間相互攻伐,作者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產生了隱居的想法,於是便寫這下【泰山吟】。

泰山巍峨,其靈秀之氣直沖雲霄,盡顯自然之壯麗。山間巖穴,幽深靜謐,宛如天設地造的隱逸居所,靜寂無聲,引人遐思。

此等奇景,非人力所能雕琢,皆是大自然之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風雲變幻,莫測其端,更添一份神秘與深邃,引人思緒萬千。

我心生向往,欲遠離塵囂,歸隱於泰山之間,與山川共呼吸,恬淡度日,以養天年。願在此修身養性,順應自然,得享天命之福,以盡此生之悠然。

詩人的確與普通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質問之後,並沒有進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訴,而是筆鋒一轉,在詩中融進自己剛強不屈的精神。

面對高聳入雲的泰山,面對神秘莫測的造物主,詩人沒有因為自身遭遇而悲傷沮喪,她寫了自己的登山之感,山光物象,變幻莫測,她繼而感嘆大自然造化神工,而是萌生了歸隱之情,決定投身於山川這雄奇壯偉的懷抱,以順應自然,終亨天年。

【02】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唐·王績【野望】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隱居東臯(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

傍晚分時,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臯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臯」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復雜抑郁。

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分時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多麽安逸的場景,多麽令人陶醉的畫面啊。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麽也沒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

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

自南朝以來,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這首詩寫得極其樸素。就像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成為另一種風景。

王績借景抒情,表達他在現實中生活仿徨苦悶,孤獨無依,但他始終敬仰歌懷伯夷、叔齊那樣古代的隱士。

【03】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唐·孟浩然【留別王維】

孟浩然與王維交好,二人除詩風相近之外,卻有許多大不同。首先孟浩然比王維大12歲,其次是王維一直是做大官,孟浩然卻一直是個老百姓,一位鹿門隱士。

孟浩然在開元十六年(728)離開長安、落第歸鄉時,心裏悲悲戚戚的留別王維而作。

詩的開篇詩人就用兩個疊詞「寂寂」、「朝朝」來抒發心中的憂傷和辛酸。「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

一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一直苦苦等待卻沒有什麽訊息這樣還要再等待下去嗎?天天滿懷希望卻失望而歸,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

自認有曠世的巫師卻無人任用,這是多麽大的諷刺。心寒之余,想歸隱山林從此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但又特別珍惜與朋友王維的友情而不願分手。

當朝的權貴誰肯援引我,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詩人感嘆:)或許我的命運就是這樣,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我還是合適過這種冷清的生活,從此關上門扉再也不出來求官。

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

詩文直抒胸臆,言淺意深,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怨憤之感,嗟嘆身有驚世之才卻無施展之地,頗有余味,耐人咀嚼。詩人的郁悶和對世間世態炎涼的無奈盡展無余,歸隱之意可見一斑。感情淒淒楚楚,頗為感人。

【04】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唐·王維【歸嵩山作】

前面說了好友孟浩然已經歸隱了,今天要說的是王維,他也要歸隱了。王維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其中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就是其中一個。

錢起中了進士之後,後來在藍田縣做了公安局長。王維這個時候在官場上受了打擊,特別羨慕錢起在處理公務之余還活的這麽逍遙自在。

也是因為自己的仕途不那麽順遂,加之錢起的小日子令王維有了徹底歸隱的決心。

脫下一襲官袍的王維,乘著車馬悠閑自得地前往要歸隱的嵩山,道路兩旁的青草依依,河水如玉帶一樣在青草間穿過。

這涓涓的流水好像懂得人的心意,與傍晚歸飛的鳥兒一同伴著車馬相隨。荒蕪的城郭緊挨著古老的渡口,夕陽的余暉灑滿一座座秋意濃濃的崇山峻嶺,看上去更加古樸厚重。

詩人驅車千裏迢迢來到這仙境般的嵩山,是決定從此歸隱於嵩山之中,不問世事,從此謝絕人世間的煩惱。

沿途中的河水清清,車馬閑閑,日夕西下與車馬相伴的飛鳥,倦鳥尚且歸巢,人到了難以承受的極限,也就選擇了「萬事不關心」。

辭官歸隱之的的身心都大為放松,目光所及沿途的景色一路悠閑,一路清幽,這無一不表現了詩人淡泊豁達的情懷。

置身於這自由的康莊大道中,就如他自己在【山居秋暝】所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05】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與王維是同年人,他們都有共同的好友,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孟浩然。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據聞還是孟浩然作的媒,妥妥的兄弟與媒人公啊,今天我們來看看李白怎麽樣表白孟浩然的。

孟浩然長期隱居於故鄉的鹿門,與王維的齊名,長於寫景,清新生動。

李白對他十分敬仰,開篇就表白了,我敬重超然物外的孟浩然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天下聞名。

孟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鄙視功名不愛冠冕車馬,一直淡泊名利心靜如水,到了晚年已頭發花白,又歸隱山林擯棄了凡塵俗世,與青松常伴好不自在。

在月光明亮的夜裏常常飲酒到了似聖非聖的境地,孟先生就是喜歡這種悠閑自得的生活,寧願天天與花草相伴,也不願侍君,做一個閑雲野鶴豈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

孟先生的高尚品格就像大山一樣我只能仰望,在此我只能作揖來表達對他芬芳的道德光華的敬意吧。

在詩人的眼中,自己與孟浩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一個是「天子呼來不上船」,一個是「迷花不事君」,這樣的兩個人結交後,自然是惺惺惜惺惺,所以李白才有高山仰止的感慨。

其實孟浩然不是不想求仕,而是求仕不得才決定歸隱,但是他這種自守清高,比起沈佺期、宋之問來說,確實要高尚很多。

李白筆下描繪了孟浩然的風流儒雅,然後從少、老、酒、花四外角度鋪陳孟浩然不慕權貴、灑脫不羈的風貌,同時也是自己與孟夫子的思想上的共鳴,他也萌生了隱逸的想法,至少在這一剎那間是有的。

其實李白一生,很大一部份時間都亦是高臥松雲,酒中稱聖,不事君王。讀完他的詩句之後,不能理解他在經歷數次挫折之後仍然能豪邁、瀟灑,不入流俗。因為松雲、醉月早已入其神髓。

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如行雲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是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06】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李白【山中問答】

我們接著前面的說,李白一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遊走的路上,自離家之後,直到病死也沒有回到故鄉,但他曾經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碧山桃花巖。

有人疑惑不解地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裏卻一片輕松坦然。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遠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李白說有人不解的問他,其實哪裏有人問他,估計又是自斟自飲的自問自答而已,自問自答也算是完整的趣事,他直接不笑而不答,正像東晉陶潛說的「此中有真意,欲辮已忘言」啊!

碧山的景物實在太美啦,你看,桃林繽紛的落英伴隨著碧綠的春水悠然遠去,這裏還有山嗎微信鳥語,煙雲泉石,明月清風,魚蝦麋鹿。。。

我置身其中,任它花開花落,任它碧水長流,不用心計,無需矯飾,一切合乎大自然的節拍,這樣的一種純天然的意趣,真是一染一絲兒塵滓的真淳境界啊。

曾經四處幹謁,千金散盡,最後也是不了了之,這裏沒有爾虞我詐的朋友,沒有明爭暗鬥的官場,沒有投機取巧,功於心計的腐朽吏治,這裏的「別有天地」真的非人間所有。

一個人,閑來無事,賞明月而酌清泉,可以侶魚蝦而友麋鹿,安然高臥,我行我素,飲酒賦詩,怡然自樂,這就是我笑而不答的原因啊。

這麽看來,他壓根也就不用羨慕孟浩然了,他擇一隅安靜之地,體會上了神仙般的小日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