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孔子告訴你,為何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叛逆期」

2024-06-17國風

我們都知道循循善誘這個詞,也知道教育孩子要循循善誘,可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懂這個詞的含義。

不妨從根子上談。

【論語】中,有一段是這麽寫的: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循循善誘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不過,循循善誘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非常值得各位老師和師者琢磨。

首先要弄明白「循」字是什麽意思。

【說文解字】解釋:循,行順也。

迴圈,也就是依照沿襲跟著走的意思。

這麽一說,就好理解了。「循循」這兩個字,「循」是跟著走,然後才是善誘,好好地引導。

顏回說孔子對學生「循循然善誘人」,意思便是,孔老師教育學生,總是先按照學生的思路和性格往前走,然後慢慢地引導他,讓他進入新的境界和高度。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的那樣:「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誌,循他的個性,循他的道理,然後把他帶入一個圈子,把他帶上正路。

來說個故事吧。

春秋時期,魯國賢人顏闔要去做衛國太子的師傅,可是他不太自信,因為衛國太子據說是一個問題少年,兇殘嗜殺,蠻橫暴力。

顏闔擔心自己教不好他,還可能引火上身,於是他就去請教魯國另一個大牛蘧伯玉。

對這個問題,蘧伯玉是這麽回答的:

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稍微轉譯下:

老兄啊,要給這樣的娃當老師,你要警惕,要謹慎。

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要順從依就他以示親近,然後暗暗疏導……

他如果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你也姑且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無識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線。

他如果跟你無拘無束,那麽你也姑且跟他一樣無拘無束。慢慢地將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軌,便可進一步達到沒有過錯的地步。

上面這個對話,來自【莊子】中的【人間世】篇章。

換句話說,如果這孩子真是所謂的問題少年(事實上,問題少年和差生這些概念化的詞,本身就不該出現,因為它過早地定義了一個人),那麽你不要上來就強求他改變,也不要用大道理的棒棒捶人,而是先要順著他的思路來,他高興你跟著他高興,他難過你跟著他難過,你玩樂你就和他一起玩樂,他遊戲你就和他一起遊戲,讓他喜歡上你。只有他喜歡你了,才可能願意聽你的,最後你再帶著他飛起來。

如果一個孩子都不喜歡你甚至厭惡你,你覺得你能教好他嗎?

和孩子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再用你朋友的身份將他帶向詩歌和遠方,這就是循循善誘。

為什麽有孩子會有叛逆期?

必須強調一點,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叛逆期。

所謂的叛逆期,是孩子經歷了父母長時間的威權和壓力之後,有能力表達自我時的一種外在表現。

為什麽叛逆期一般出現在十多歲?

因為十歲之前,孩子可能吃喝拉撒都離不開你,也沒有勇氣和能力表達自己的主見,可是十歲以後他有了,而且懂得維護自己了,所有在父母看來,這孩子處於叛逆期。

那種絕少壓抑孩子主張,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燦爛一起悲傷一起玩樂一起分享」的父母,大多看不到孩子的叛逆期。

有人可能會講,孩子瘋玩,就和他一起瘋玩嗎?

取悅只是開始,目的還是引導。

兩代人之間,一定是有資訊差的。

何為資訊差?

那就是這個時間傳遞給父母和子女的資訊不一樣,父母覺得好的,孩子不見得覺得好;孩子覺得好的,父母也不一定覺得好。

同樣是在【莊子】的【人間世】篇中,有這麽一個寓言故事。

說:

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只牛虻叮在馬身上,愛馬之人出於愛惜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驚便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意在愛馬卻失其所愛。

人和人對「對你好」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孩子還需要教育,所以父母才需要技巧,才需要迎合孩子。父母要「循循」孩子而善誘之,而不是奢望孩子能「循循」父母而自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