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道教天一興衰小記

2024-05-31國風

天師道,是道教裏最古老、最有名的分支,它的創始人是張道陵老爺爺,人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張天師」,他的後代就一直繼承這個名號,代代相傳。

東漢末年的時候,國家亂糟糟的,老百姓日子難過得很。就在這個時候,四川有個叫張道陵的高人,在鶴鳴山上悟出了大道,傳說他還得到了神仙的真傳,創立了一個教派,叫「五鬥米道」,意思是想入教的人,得拿五鬥米來。張道陵被大家尊稱為「祖天師」,他一邊傳道法,一邊幫助百姓,還組織了很多人,慢慢地形成了一個以符咒、齋醮為特點的團體。

後來,這個道教團體發展得越來越大,特別是張道陵的後代把基地搬到了江西的龍虎山,這地方就成了正一道的「老家」。正一道講究忠孝和誠信,還和儒家的道理結合,所以特別接地氣,老百姓很信這個。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正一道與上清派、靈寶派等其他道教流派並存,但張天師的傳承體系和影響力使其在眾多道派中獨樹一幟。

到了唐代,正一道有了自己的等級制度,道士們透過一個儀式來提升地位,【正一經】成了重要經典,他們還以念咒語、做祭祀,趕妖怪作為教派的主要業務。

元朝時,正一道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1295年的時候,有個叫張與材的人,被選為了道教正一道的第十八代的「天師」。他還得到了個很重要的稱呼,叫做「正一教主」,負責管著江南那片兒所有道教的事兒,成了南邊道教界的頭兒,

到了1304年,他更進一步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並被賜予一品金印,從此,正一道的地位更為顯赫。在元代,正一道與全真道並列成為道教的兩大主流派別,分別以符箓和內丹修煉為主,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格局。

明朝時,正一道更是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嘉靖皇帝對道教的推崇,使得正一道的張天師受到朝廷的優待,如邵元節、陶仲文等正一道士在朝廷中權勢顯赫,影響巨大。正一道在明朝不僅在宗教上繁榮,還與政治、文化緊密相連,對當時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皇帝特別信這個,還給道教的天師很高的榮譽,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

到了近代,社會變化快,正一道遇到了難題,傳人不好找,環境也不一樣了,名氣不如以前。

前面提到過,張天師這個位置,一直是爺爺傳給孫子、孫子再傳給重孫子這樣一代一代接一代地往下傳。而且代代都叫「張天師」,一直傳到民國,傳到了張恩溥這兒,連蔣介石跑台灣都得帶著他,可見天一教在這時候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張恩溥學問大,心眼活絡,他知道亂世裏道教不如佛教吃香,佛教那「六道輪回」安慰了多少苦命人的心。所以他琢磨著,幹脆跟著國民黨去台灣另起爐竈。這一去,天師府的寶貝不少都丟了,就剩個天師印跟著他。

台灣那頭,張恩溥忙活著傳道,還弄了個台灣道教會,就想著把道教的名聲搞大。到了1966年,他成立了中華道教總會,道教那是越整越大,還往國外傳呢。張恩溥晚年,心裏頭一直想回大陸,但身子不行了,1969年就走了。

這一走,天師位子可就熱鬧了。按理說,該張恩溥的大兒子接班,可大兒子早沒了,二兒子又不想幹,只想當科學家。

這下子,一個叫張源先的堂侄子出來了,他跟著張恩溥學道多年,人也靠譜,張恩溥臨終前還點名讓他接班。可有人就不樂意了,說這事兒得按規矩來,張源先也不是直系的。爭來爭去,最後讓他先幹著代理天師,等合適的人選。

張源先一幹就是三十多年,把道教會的事兒料理得井井有條,大家都服氣。眼看這事兒要安定下來,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冒出個個張美良,說是張恩溥的親兒子,還拿著天師的信物。

裏外裏一查,張美良的底細露了餡兒。原來,他不是張恩溥親生的,是後媽帶過來的繼子。那信物,也就是印章,是他手腳不幹凈,偷偷摸來的。張美良也不敢露面了。

這時候張恩溥一個旁系的叔叔張道禎,也來湊熱鬧,說自己才正宗,想坐上天師的位置。這下子,道教會裏面是亂成一鍋粥,各有各的主意。張道禎就收買人心,趁亂自己上了位,可他這位置坐得不穩,大家夥兒不認。從此以後,天師府就亂了套,張家親戚都跳出來說自己是張天師,弄得道教界烏煙瘴氣,連來拜會的百姓都看了搖頭。

這一段故事,就像是老戲文裏唱的,家門不幸,子孫紛爭,把好好的一門傳承給攪和了。想想張恩溥在天有靈,怕是要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