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道教「典籍」可謂包羅永珍,堪稱中國文化之寶庫——約19000字

2024-08-16國風

綿延中國千年歷史的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其內容可謂包羅永珍,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各種學科的珍貴資料,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一、寥若晨星的道經

在中國,綿延千年歷史之久的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文書。而在這些經典文書中,則深蘊著道教包括教理教義、教規科儀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包羅永珍、浩瀚若煙海的特質,堪稱一部道教的百科全書。另外,這些寥若晨星的道經典籍,也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道經,為道經典籍的簡稱。事實上,除了這個稱呼外,古人對道經還有許多尊貴的稱呼,如「雲笈」、「玉笈」、「天書」、「天章」、「寶函」、「寶篆」、「神書」、「玉冊」、「玉緯」、「金書」、「仙經」、「丹書」、「道書」等等,意在說明的是:道經皆由天人傳授、寶如金玉之意。另外,道教教義將「道、經、師」稱為「三寶」。並言「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道」寶與「師」寶之中,亦全賴「經」寶得以傳續。此處「經」寶,即指道經,而道教將其奉為「無上經寶」,由此可見,道經在道教之中占有怎樣舉足輕重的位置。

道經典籍的淵源

道經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淵源也是多方面的,它植根於中華文化這一棵大樹上,透過眾多思想的融合而成就其經典。

陳櫻寧先生曾如是評價道經:「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瑯函瓊劄,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佚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惟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前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任繼愈先生亦曾如是認為:「道教典籍在中國文化寶庫的地位決不下於佛教,甚至更為重要。」(【道藏提要存】)

道經的歷史,比正統道教出現得要早。由於道教是以道家為其母體,大量道家典籍則被納入道經的範疇之中。另外,即使道教正式形成之後,道教人物所撰寫的道經,仍然承延的是上古道家的思想之源。故而,如此算起來,道經的起源應當從道家算起。若是以道家老子學說算起,那麽,道經的存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若要細數道經典籍,那麽,真可謂不可勝數,浩如煙海,寥若晨星。就元代整合的道藏【玄部寶藏】而言,其總數就有7800卷之多。保存至今的明代正統、萬歷年間編纂的【道藏】,則有5485卷。如果加上明【道藏】失收的道經,以及明代以後出現的道書,那麽,許多學者估計,應不下萬卷之巨。

據【漢書藝文誌】著錄,先秦至西漢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有47種,1198卷,而與道教有關的陰陽家、儒家易學、墨家、兵家和雜家著作,以及數術類、方技類著作,更多達200余種,約4000卷。其間,就有【老子】、【莊子】、【淮南子】、【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經典巨著,後來都被當做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

東漢時期,因著道教孕育的形成,而出現了一些早期道教經書。包括【太平經】、【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註】、【周易參同契】等。其中,【太平經】因主要講奉天地,順五行,澄清亂世,使天下太平的政治思想,以及教人養生成仙之術,而成為一部對原始道教形成影響很大的「神書」。

魏晉時期,道教經書典籍開始逐漸增多。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將其師鄭隱收藏的道書著錄於【抱樸子遐覽篇】中,以便傳示後人。此為現存最早專門著錄道書的目錄。該篇所著錄的道教經書有204種,679卷。符篆56種,620卷。合計260種,1299卷。

東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內部出現了大規模的造經活動,由此,【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正一法文】等大批重要經典開始相繼問世。不過,由於當時某些道士偽造濫傳,使新出道書篇卷孳乳,真偽混淆。故而,到了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陸修靜首先出來搜集整理道書,考訂源流,校刊真偽,並於宋明帝泰始七年奉敕編撰【三洞經書目錄】進獻。繼陸修靜之後,又有南朝梁道士孟法師撰【玉緯七部經書目】,陶弘景撰【隱居經目】。

在北朝方面,周武帝宇文邕對道書的搜集整理更為重視。據記載,他曾召請華山道士王延入京,令他校理三洞經圖,緘藏於京師通道觀。另外,他還親自主持編纂了最早的大型道教類書【無上秘要】,書中分類摘錄漢魏六朝的道教典籍,是研究早期道教義理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隋朝時,編撰有【隋朝道書總目】四卷。據【隋書經籍誌】記載。當時道書有經戒、服餌、房中、符篆四部,總計377種,1216卷。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為道教典籍流傳的第一階段,即道書初步形成並逐漸增多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道書整理工作,主要是編撰道書目錄,對已有的道書考訂源流真偽,分類著錄,但尚未組譯成【道藏】。在編撰道書目錄的過程中,形成了道教典籍的分類體例。

道教典籍的分類體例,通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分類。就是說將全部道書劃分為「三洞四輔」七大部類。其中「三洞」各部又細分為十二小類。因此道教典籍又被稱作「三洞真經」、「七部經書」或「三十六部經」。自此以後,歷代整理道書、編撰【道藏】,均沿用「三洞四輔十二類」這一分類體例。

道經的內容,可謂包羅永珍,有中國古代政治、歷史、科技、宗教、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大量文獻資料。歸根結底,道經的內容可分為四大類,這是從道教最根本信仰的角度來解析的結果,即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所謂「道學」,即以「道」的信仰解析得到的道家「道學」的內容。所謂「仙學」,即從「仙道」和「神仙」的信仰中解析到的「仙學」內容。所謂「神學」,是以「神」的信仰來解析到的道教中的「神學」內容。所謂「教學」,是以道教宗教形式,如科儀、戒律、經仟、禁忌、宮觀等來確立的內容。

此四類內容,為道教最根本的四大學術,離開一門即不成其為道教,因為四大學術是道教不可分割的本質內涵。道經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便就是由此四大學術構成。四大學術是道經文化的主幹,其他道經內容,如醫學、易學、兵學、善學、文學、術數、音樂等等,都是在其主幹上面枝葉蔓生的產物。

因此說,道教就像一株千年大樹,而道經所含有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在這棵大樹上面找到相應的位置,枝幹分明,條理清晰。

此外,道經對古老中華民族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所以至今,在普通的中國人身上還可以或多或少找到道教文化所投下的影子,雖然他不一定信仰或者了解道教。

道經中深蘊著的「韻」

道經猶如一個「寶藏」,將萬千幻象的道教包羅在內,有道學、有仙學,還有神學等,道經都可以用細膩的筆觸將其描繪,於是我們得以看到那些根據其描述而繪制的許多傳世畫作,或神仙、或仙境⋯⋯,一如此幅圖中所繪的那般。

那麽,這猶若「寶藏」般的道經典籍,到底是什麽樣的呢?在道教的歷史舞台上,它們又演繹著怎樣的角色呢?下面就一一細說端詳。

二、道經的「航空母艦」【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典、論述、符篆、科儀、法術和文獻(包括山誌、紀傳、圖譜等)的總匯。【道藏】的內容龐雜,卷帙浩繁,在其間,更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誌、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並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由此,而成為一部承載著萬千道教意蘊的大型叢書。從而,亦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大寶藏,也是研究道教教義及其歷史的百科全書。

道藏的誕生,起源於歷代學者對道經典籍的整理或者編撰。自南北朝以來,各朝代都有人在整理道教經書,編寫道經書目。在道書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目錄的編輯被最先提到議事日程上。最早編輯道書目錄的著作是【漢書藝文錄】,在道書的計畫下有神仙、方技、道家、房中、陰陽、雜占、五行、蓍龜等八類,共171種,3867卷。道教中第一個編輯道書目錄的學者,則是東晉高道葛洪,他的【抱樸子遐覽】,實錄了260種1200多卷道書的目錄。

南北朝時,南朝宋、梁時的陸修靜和孟智周最終確立了道書的分類體系。南朝劉宋時的著名道士陸修靜受命於宋明帝整編道書,參照「三洞」作為道書的總稱,並在其下分類,編撰了【三洞經書目錄】和【靈寶經目】等兩部中國道教史上首次出現的目錄編纂書籍,開了道書系統編輯分類的先河。「三洞」體系也有不完備之處,就是不能把早期道教天師道和太平道的一些道書包容進去,於是南朝梁的孟智周法師又提出了「四輔」的概念,編撰了【玉緯七部經書目】,這樣「四輔」加「三洞」的七個系列就基本可把各個方面的道書都歸於系列目錄之下了。

北周武帝時,朝廷任命高道王延依三洞目錄作【珠囊】七卷,校定道書8030卷。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玄都觀道士根據「三洞四輔」的分類方法編纂【玄都經目】,有經、傳、符、圖1156卷,論884卷,計道書2040卷,還有虛目4323卷,共計6363卷。隋唐時期,有了更多的人在做這項工作。直到唐玄宗時,因其崇通道教,而專門派人搜訪道經,並予以抄寫、編撰,由此才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即【開元道藏】。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

道藏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誌、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包括一些已經失傳的古籍,更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內外丹著作,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等。

「道藏」的含義

「道藏」就是儲藏道書的地方或容器,這個「地方」或「容器」就是「藏」,在這裏是指一整套很厚很厚的書籍。道教總是喜歡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點玄意和道意,因此就借用「寶藏」和「內藏」兩個名詞來說明道書的玄意。「道藏」就是道中的珍寶,它像人體的內臟一樣納氣血,容精神。最早使用「道藏」一詞的是唐朝王懸河創作的【道藏經序碑】,後來就被道教學者和道門中人一直沿用至今,歷代編纂的許多道書,也統統被稱為「道藏」。

另外,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是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的:所謂「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所謂「四輔」,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所謂「十二類」,即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贊頌類、章表類。自唐朝第一部「道藏」的編纂到現在,已經有近1300年的歷史了,道藏的編纂促進了道教的發展,也是道教發展歷史的見證。

三、不可不看的道教聖典【道德經】

【道德經】為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道教教義的重要來源,故而,被奉為道教群經之首。可以這樣說,沒有【道德經】,就不會有道教。【道德經】,即【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或【五千言】。因河上公【老子章句】把前三十七章稱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稱為【德經】,所以名為【道德經】。另唐朝皇帝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為其始祖,故又被尊稱為【道德真經】。

【道德真經】為道家學派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世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主要是闡發「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學思想,認為「道」是宇宙本原和自然迴圈的規律,「德」是自然賦予而為萬事萬物所含蓄的「道」的靈性,是「道」在萬事萬物發展規律中的作用和體現。以「道」為根本信仰的道教,自成立以來,便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其教義理論的最根本。例如:道教的第一部經典【太平經】,就是采用【道德經】作為其理論基礎,並吸取和援用了大量【道德經】中的思想和語言。道教創立者張道陵在創立五鬥米道時,也是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又作【老子想爾註】,用道教的觀點來闡發【道德經】以教誨教徒。

東漢時,西漢重政治的黃老之學流入民間,演變成為敬事神仙說的黃老道,【道德經】由此成為道教的聖典。老子也被道教教徒們尊為「太上老君」,同時將其奉為道教教主。在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和理論基礎的道教中,所有的道家均認為老子是「道」的化身,於此,將「道」和「太上老君」合為一體,並予以神秘化的解釋。

唐代,道教得到了統治者極大的扶持,【道德真經】也在唐高宗時被奉為上經。而唐玄宗時,則立崇玄館,令諸生講習【道德經】,並將此經定為眾經之首,親自為之作註疏,使【道德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註。道教中,因其也形成了一個重玄學派,許多道教學者均來闡釋【道德經】中的義理,使道教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傳授經戒儀註訣】中,還規定【道德經】、【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君道德經想爾訓】為道教授受的主要經書。現存明代【正統道藏】中,收錄有關於【道德經】的撰述五十多種。

關於【道德經】的註本很是繁多,自韓非撰【解老】、【喻老】起,歷代註家不絕:西漢嚴遵著的【道德真經指歸】,七十二章,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河上公著的【道德真經河上公註】,共四卷,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唐玄宗李隆基著的【唐玄宗註道德真經】,四卷,內闡修身之本,外明理國之方,實兼內聖外王之道。唐末杜光庭著的【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前面概述全經宗旨,介紹老子生平事跡,並對唐玄宗禦註序逐句加以疏解。後面為八十一章經文疏釋。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的作者不詳,本書模仿【道德經】五千言撰成,分【妙】、【元】、【神】、【真】、【道】五篇,也是五千言。闡述有無、動靜、陰陽、五行、八卦、九宮、道與德以及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等,而以修養心性、煉氣煉神為主。元代李道純著的【道德會元】,二卷,卷首有【正辭】、【究理】兩篇文章,主要是訂正河上公註本和各家註解中的訛誤,加以辨析。正文據河上公本,每章後有頌,頌近乎禪偈,點化明心見性之機。

(【道德經】的誕生)傳說,【道德經】的誕生得益於尹喜。如同所繪,當時的故事發生在老子西行出函谷關之際,尹喜看到紫氣東來,知有高人出現,故出關而迎。在看到是老子時,尹喜便央求其賜教於己,於是,老子就寫下了這【道德經】五千言。 如此,使得僅五千言的【道德經】,有了更多、更玄妙的內容。

四、道家亞聖著述的【南華真經】

【南華真經】,原稱【南華經】,即【莊子】,為戰國時期的莊子所撰述。其所闡述的「神仙學說」,神秘而不可測,這正是道教所需要,並被後世的道教所繼承和演繹。所以,【南華真經】在道教歷史中占用極其重要的位置,而僅次於老子的【道德經】。後來,因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而被後世稱為【南華真經】。現代流行版本是晉郭象註的【莊子】三十三篇,分內、外、雜三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所著,外、雜篇可能摻有其門人和後世作品。

魏晉之前,大多是黃、老並提。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開始老、莊並提。到了兩晉之時,【南華真經】之學便大量為道教所吸納,並以其來深化道教教義,最有名的是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一書。晉以後,【南華真經】更是為道教所重視和利用,如唐代的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的陳景元、伯秀,都曾註釋過【南華真經】,這此註本,現存於明代【正統道藏】中。

【南華真經】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繼【老子】之後的重要道家典籍,其思想基本繼承了老子學說,但兩者在哲學觀點和人生態度上還是有所區別,老子多用樸素辯證的觀點看待萬物,而莊子則多用相對主義的觀點,主張萬物同一。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還憧憬「至德之世」,而莊子則采取避世逍遙的態度,幻想「去而成仙」。其間,最重要的一點是:莊子發揮了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從而使「道」與「仙」得以聯姻,為後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轉化,提供了有利契機。如他在【南華真經】之【逍遙遊】篇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此,為古代文獻中對於神仙的最早期描述。

【南華真經】與道教

【南華真經】中關於「道」的神秘性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寫、修身養性的方法等,都對後來的道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教義方面:其宣揚長生久視的理論,正是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其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也正是道教理論所需要的。神仙信仰方面:其間對姑射山廷人等神仙的描寫,對其仙境的無比向往,為道教中的神仙信仰提供了依據。道教煉養方面:其間關於養生中提到的「心齋「和」坐忘「之法,影響了道教中的修持之法。

【南華真經】系莊子所著,在繼承老子「道」的基礎上,將「道」推向一個更加神秘的境界,對後世道教中的神仙信仰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依據。同時,它其間深蘊著的養生經,比如「坐忘」和「心齋」之法等,皆深深影響著後世道教中的修持之法。

【南華真經】中關於「道」的神秘性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寫、修身養性的方法等,都對後世的道教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譬如:【南華真經】中宣揚長生久視的理論,正是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其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也是道教理論所需要。另外,【南華真經】中對姑射山廷人等神仙的描寫,及對其仙境的無比向往,為道教中的神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南華真經】中關於養生的「心齋」和」坐忘「之法,則影響了道教中的修持之法。總而言之,【南華真經】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並把「道」說得更加神秘,這種神秘的本體論思想正是道教的宗教內容所在。

五、最早問世的道經【太平經】

【太平經】為道教中最先問世的一本道書,它的出現成為道教形成的標誌之一。【太平經】,可謂是道教千年歷史中最主要的經典,其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救窮、自食其力為主旨,後世道教各派的教義均受其影響。【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其來歷頗具傳奇色彩,據【後漢書襄楷傳】記載: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可忠造【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把神仙說與儒家讖緯說相結合,幻想天下太平,永固漢室統治,但最後因「語涉朝政」而被誅,【包元太平經】流入民間。

東漢順帝時,山東瑯琊人宮崇來到京師洛陽,向朝廷獻上一部「神書」,但由於其內容是一部反映漢代巫師術士思想的著作,而被朝廷視為妖妄不經的書,收藏不用。桓帝時,平原人襄楷再次到京師進獻此書,仍未被重視,直到當靈帝時,才得到統治者承認,開始在民間傳播,這部「神書」,就是早期道教奉持的重要經典【太平經】。

【太平經】分為自甲至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其主要內容是:繼承老子之道和傳統的天神信仰,構築了早期道教天人合一的神學思想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老子學說為治國方針,大力提倡帝王統治術和封建道德觀念,以實作封建的「太平世道」為理想目標。關於教徒的修養方法,提出守一之道,並提出辟谷、食氣、服藥、養性、返神、房中、針灸、占蔔、堪輿、禁忌等方術,重視符咒,宣揚服符能驅邪求福,治病長生,要求信徒堅持齋戒、首過、祈禳、叩拜及誦經等活動。提出善惡報應觀念的承負說,正告世人,行善積德,信修正道,可斷除承負而得度成仙。

【太平經】在東漢靈帝時得到廣泛傳播,巨鹿人張角得到【太平經】後,成立「太平道」,後來他利用太平道組織發動了黃巾大起義,最後失敗,【太平經】流入民間。到南北朝時,【太平經】再度傳於世,在道教中保存下來,並且道士開始講習此書,這部完整的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今只存殘本。

六、天師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爾註】

【老子想爾註】,為天師道宣講老子【道德經】的註解本,是天師道最主要的經文典籍,且規定信徒們都要誦習。也是道教歷史上,哲學著作向宗教神學著作轉化的典範。【老子想爾註】全名【老君道德經想爾註】,兩卷。其著者說法不一,一說為張道陵,一說為張魯或劉表,明代【正統道藏】中【傳授經戒儀註訣】明確認為,【老子想爾註】是張魯托名想爾而作。天師道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信徒們都要誦習,而【老子想爾註】便是當時天師道祭酒宣講【老子五千文】的註解本。

【老子想爾註】早已散失,清朝末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經想爾註】殘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註與經文連寫,字型不分大小,章次不分,過章不另起一行。據考證,它是六朝鈔本,此殘卷在1905年失竊,現收藏在倫敦博物館。今人饒宗頤將敦煌殘卷連寫的經文與註釋分別錄出,按【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別章次,並作考證,著【老子想爾註校證】。

【老子想爾經】中的「壽」

由天師道宣講的註釋本——【老子想爾註】,其根髓就是一個「壽」字。它認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故只要人們謹守此道誡,就可以抵達一個仙壽的至高境界。誠如此幅圖所繪制的境界一般。人們在靜幽的、如同仙境般的山林中,傍水而居,甚是愜意無常。

【老子想爾註】是用增字、刪字、改字的方法,來對【老子五千文】的原文進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樹立自己的思想。另外,透過註釋,將哲學著作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經典,將【老子五千言】中作為哲學範疇的「道」人格化、神格化。因此,在【老子想爾註】中深蘊著天師道的宗教信仰和社會政治思想,其表現為:推尊太上老君和黃帝為崇高之神,信行「真道」。認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只要人們謹守道誡,就可以延年增壽,除災得福。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作仙壽,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認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應行之,用以教化天下,實作太平之治。

在道教史上,【老子想爾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良好政治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此外,它也是研究道家哲學如何轉變為道教神學的重要依據材料。【老子想爾註】在道教發展過程中亦頗受重視,隋唐以前更尤為是,例如在【傳授經戒儀註訣】列舉道士當誦習十卷經,第五、第六即是【老子想爾註】。

疑似「涉習稱謂錯誤」,請謹慎稽核

疑似正文錯誤: 段落66, 涉習單字問題-】列舉道士當誦習十卷經

疑似錯誤原因: 名字少字

供參考正確片段:-

七、「丹經之王」【周易參同契】

【周易】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屬一理,易道與丹道可以相通,所以它用天地造化的易理來闡述煉丹、內養之道。比如,其所說的「鼎爐」,是以乾坤兩卦而言的:煉丹的鼎器是爐在上、鼎在下,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符合乾坤之象,陰陽萬物變化盡在其中。「藥物」,則是以坎離兩卦來言的:藥物是煉丹的原料,以「坎離為藥」,就外丹說而言,煉丹藥物主要指鉛汞;就內養而言,指人身一元之氣的陰陽變化。至於「火候」,則是以納甲法和十二訊息卦來闡釋的:【參同契】運用【周易】納甲法、十二訊息卦,象征性地說明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中陰陽消長變化,以及如何相應地掌握煉丹火候的進退情況。

【周易參同契】為道教系統論述煉丹學術的最早著作,系東漢最著名煉丹家魏伯陽所撰,被道教奉為「丹經之王」,對金丹道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全書約六千余字,多以華美的文筆、眾多的譬喻,來描寫煉丹的思想。名為【周易參同契】乃指大易、黃老、爐火三道相通之意。在該書中,魏伯陽借助漢易學、黃老道之學來描述金丹的理論,這使得【參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同時,魏伯陽還借用乾、坤、坎、離、水、火、龍、虎、鉛、汞等法象,把神仙家的煉丹術與易理卦爻、黃老思想三者互相參合,融為一體,闡明煉丹修仙之術。此精煉思想是對秦漢以來神仙家長生久視之道和各種煉養方術的系統總結,包含了外丹、內丹、房中、氣法諸說。

魏伯陽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皆為陰陽交媾、精氣舒發的結果。凡者欲求長生不死,則必須順從陰陽的變化,掌握坤乾六十四卦的執行規律,從屬修煉,才方可得成。所以在【參同契】一書中,將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用易象說明人身配合天地變化修煉金丹的過程,引入易象、節候和黃老學說,論述成丹原理和火候進退。書中以十二辟填代表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時,說明煉丹火候的陰陽變化。用乾坤二填描述體內陰陽二氣的存在和周行變化的時空範圍。又以坎離二卦代表修煉所用的精、氣、神。再用除乾坤坎離之外的六十卦、十二訊息卦、納甲六卦來描述體內真氣執行的精微變化。還運用黃老學說中的「黃老自然」、「歸根返元」、「安靜虛無」、「牝牡」、「橐龠」、「守中」、「抱一」等,作為【參同契】的丹法理論基礎。

總的說來,【參同契】認為,金丹的作用,遠比草木藥優勝,金丹的效能永遠不會敗朽,故服之得以長生不死。【參同契】既談外丹爐火,又講內養修煉。書中認為,只有服食金丹、內養精氣和配以服食,才能達到「變形而仙」、長生久視的目的。同時指斥當時流行的存思、食氣、房中術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壽等皆為邪門歪道。因此,而成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並被尊為「萬古丹經之祖」,在中國道教史和古代科技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過,由於【參同契】中運用了【周易】的卦爻和隱喻手法解說煉丹、內養術,而使得本來就比較復雜的修煉功夫,變得更加神秘難解了些。

【周易參同契】一書,因其卓越、完備的煉丹理論闡述,而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世界現存最早的煉丹著作。此外,【周易參同契】也是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論述道教丹法的著作,被後世道教奉為「丹經之王」。故而,【周易參同契】主要而又經典的金丹道之特質,自東漢以後便綿綿相傳,並輾轉而成就了後世道教中一個丹鼎派。

八、煉養家的指引【黃庭經】

在道教寥若晨星般的道經典籍中,【黃庭經】因其巧妙地將道教教義和醫學相糅合之緣故,而成就了一個新的養生煉丹術,由此而成為最深受煉養家喜愛的典籍。其間所記載的修煉術,更為後世內丹理論學的發展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為道教教義和醫學相結合的一部修真典籍。現傳有三個版本,即【上清黃庭內景經】、【上清黃庭外景經】和【上清黃庭中景經】,其中【上清黃庭中景經】乃後人之作,一般不包括在【黃庭經】內。「黃庭」中的「黃」是指中央之色,「庭」是指四方之中,「黃庭」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

這部經典之作的成書有著頗傳奇的經歷:傳說山陰有一位道士希望王羲之為其抄寫一部【黃庭經】,但又不敢貿然提出。當他獲悉王羲之愛鵝後,便精心飼養了一群白鵝,後贈予羲之,並提出寫經的要求,王羲之欣然答應了他,並工工整整地為他抄寫了【黃庭經】。因此,這部著作又被稱為【換鵝帖】。據記載,王羲之以後,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宋代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等都抄寫過這部經。

世傳【黃庭外景經】早於【黃庭內景經】出現,【黃庭外景經】托於太上老君所說,相傳被西晉初魏夫人所得,實為上清派傳承的教本。

【黃庭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一卷,用七言韻文寫成,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為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在【黃庭內景經】中包含著一些醫學理論,其間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並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另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雲升仙。此外,在其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要求以三丹田和三黃庭為樞紐,註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強調積累精氣作為長生要訣。

【黃庭外景經】分上中下三部,共98句,686字。也是以七言韻寫成。【外景經】的內容與【內景經】有著密切的關聯,皆在敘寫修煉存思法的要訣,語言簡明而平易。事實上,【外景經】在【內景經】的基礎上,強調吐納行氣的方法。認為津液由煉氣而產生,要勤加修煉,漱津咽液,就能去病防病,強健身體,同時說明固精、寶精的意義。並強調修煉者要恬淡無欲,清靜無為、虛靜自守。在【黃庭經】中,深蘊著濃厚的醫學思想,即它繼承了以往道教醫學中的語言,詳細地講述了人的生理狀況,從而將縝密的醫學理論貫穿於道教的內丹修煉中。在【黃庭經】中,還深蘊著一個以黃庭三宮為中心的養生觀,即強調要長生久視,需存神存思內視,呼吸止於丹田,積精累氣於方寸,從而創立了以黃庭三宮為中心的養生法門。

由以上而言,說【黃庭經】為道教思想與古醫學結合的修真書是根據頗深的。此外,【黃庭經】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經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來還成為全真道的功課之一,同時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九、上清派第一經【上清真經】

【上清真經】為上清派之首經,它的出現產生了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它所蘊含的存思之法,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之術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上清大洞真經】全稱是【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又稱【大洞真經】、【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三十九章經】,為上清派首經。【上清大洞真經】被視為道家「三奇第一之奇」,歷代流傳不絕,宣稱如果得到【上清大洞真經】,根本不需要再煉丹修道,只需讀上一萬遍,便可以成仙。

【上清大洞真經】相傳在晉哀帝時,由南嶽夫人降筆,楊羲用隸書體書寫而成。全書原本只有一卷,後世又多加增附,今為六卷。卷一為【誦經玉訣】,總述修煉之法,卷二至卷六為三十九章經文,後面還附有思神法、存思圖、咒語及祝文等。該經第一卷【誦經玉訣】,講述修煉者在進齋室入定誦詠【大洞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整套存思禮儀。該經的卷二至卷六的三十九章經,則詳細地介紹了修煉者存思的具體過程,存思包括存思五方之、存思日月、存思二十四星三個方面的內容。每章分別記載神的名字和所鎮守的人身部位及其功能,修煉者透過一系列過程,請求神發揮護衛功能。在三十九章之後,還有結經,再透過一系列的過程,三十九章存思的整個過程才算結束。

實際上,【上清大洞真經】是【黃庭經】的發展,重存神,強調存養神 及吟詠「寶章」,是道教內視內觀之術,以精思凝想守護自身之「神」。這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所以它既有道教健身延年的養生之道,可謂是養生之書,包含著樸素的、模糊的養生科學知識。但同時它又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諸神名、所述存思過程的精神、念咒、佩符等。【上清大洞真經】所推崇的養生術,對我們今天健身治病的氣功術仍有借鑒作用。它所稱道的存思方法也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思維具有潛在的影響。另外,在【上清大洞真經】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為上清派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料。又因其被上清派視為首經,所以其間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對研究魏晉南北朝宗教史及思想史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上清大洞真經】是【黃庭經】的發展,重存神,強調存養神 及吟詠「寶章」,是道教內視內觀之術,以精思凝想守護自身之「神」。這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所以它既有道教健身延年的養生之道,可謂是養生之書,包含著樸素的、模糊的養生科學知識,但同時它又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諸神名、所述存思過程的精神、念咒、佩符等。【上清大洞真經】所推崇的養生術,對我們今天健身治病的氣功術仍有借鑒作用。它所稱道的存思方法也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思維具有潛在的影響。

十、道教首經【度人經】

【度人經】為道教靈寶派的經典,其中心道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在明代所纂修的【道藏】中,將其視為道教首經,並奉為萬法之宗。【度人經】全稱是【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也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上品妙經】或【度人經】,系東晉南朝古靈寶諸經之一,為道教靈寶派的經典。後被收入【道藏】之首。就其在【道藏】中的位置來說,其為道教第一部經。

【度人經】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章】和【元洞玉歷章】、【道君中序】、【大梵隱語】、【道君後序】、【太極真人頌】等章節構成。其主要敘述的是: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士地向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真、妙行真人等,演說靈寶度人經教之內容,以此,來宣揚其「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主旨。意在表達的是,告訴人們都應齊心修齋、六時行香,育念道經,以求降福消災,並能登仙。從而為人們描繪出一個宏偉的世界圖景。

這世界圖景自成一個金字塔形的體系,為人們求仙問道提供了一個向上往善的動力性支架。這圖景就是上有天堂、中有人間、下有地獄。天堂分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種民天四天和三清境(又稱大羅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總稱為「三界」。這樣,「三界一天」共計三十二天。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天帝管轄,共計三十二天帝。三十二天帝分處東、南、西、北四方。這樣,每方各有八天八帝。這三十二天,因為有高低不同,並不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從東方第一欲界天開始,向南經西最後到北方最上一層種民天,呈現出立體螺旋台階式構架。

【度人經】,原為一卷,後演變為六十一卷,其中第一卷是經文,其余六十卷,是後人敷衍經文而成的。它的出現,使道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描繪了以中央玉京元始天尊為最高神的天界,下有三界十方三十二天帝及地府豐都的鬼神天地。從存想以守身中之神,擴大到透過修齋、燒香、誦經以呼求外界之神來保佑的方式。輕金丹、服餌,反對巫覡淫祀。吸取儒教祭祀儀式,造構了以齋醮贊頌及音樂為主的道教活動儀式。

【度人經】因其宣揚道教「無量度人」之旨,並且還強調「普天度人」之特質,而被道界稱為「萬道之宗」。所謂,「萬道之宗」,即濟度不分凡人神仙,寶貴貧賤,陽世陰間,天地萬類,一概度化不棄,可謂無所不包。【度人經】所宣稱的「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道教教理教義的最簡明體現。因此它在道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本經一卷,更被後世道教學者及道教信徒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

十一、記載道教召神驅鬼的【三皇經】

【三皇經】和【上清經】、【靈寶經】合稱為「三洞真經」,是魏晉方士用來召神劾鬼,治病攘災,禁制虎豹水妖,為人堪輿下葬、蔔問休咎的符文圖書。在道教典籍歷史上有著裏程碑的作用。【三皇經】,一名【三皇文】,亦稱【三皇內文】,為【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之合稱。道教所說的【三皇經】,包括【三皇文】和【五嶽真形圖】。早在晉人葛洪【抱樸子內篇】及【神仙傳】中,就多次提及到這兩種經書。相傳,該經書最早為三國帛和所得,後鄭隱傳於葛洪,即所謂【小有三皇文】,又叫【小有經】。此後,該經又於陸修靜、孫遊嶽、陶弘景之間遞相傳承,陶弘景更為其編撰添寫了其他道經及齋儀,共組為十三卷。

葛洪對【三皇經】甚是重視,認為該經是僅次於金丹經的道書。按其所說,【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符圖與存思法,為符書一類的著作。事實上,在道教漫長的發展史中,【度人經】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比如,後來【洞神經】系的主要教義就是以其為底本的。

然而,該經在後來卻受到唐代官方的禁止。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其下令除毀【三皇經】,故古本的【三皇經】今已遺失無影蹤了。不過,其部份內容還存在於其他道書之中。例如【道藏】中有【洞神八帝妙精經】,其中載古三皇文道法。據稱所謂「三皇內文」,實即92枚篆書符文,分別代表某些天地神抵、仙官兵將、嶽讀神君和魂魄精靈的姓字隱諱。修道者若能依法書符佩帶或吞服,即可召來諸神,辟除邪精。

所謂帛和的「小有三皇文」與鮑靚的「大有三皇文」,其符文皆相同,但施用符文之法有所區別。至於【五嶽真形圖】,則是一種類似印章的圖版,按五嶽山讀盤轉曲折。周旋委蛇之形狀繪制。據說「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另據道書所述,在古【三皇經】中還有齋戒沐浴、思神守一、歌頌神章和服食草木藥丸等養生求仙方術。

所以說,今所留版本雖不是古本,但卻保留了古本【三皇經】之中的某些內容,仍然對研究魏晉南北朝道教史有一定的寶貴參考價值。

十二、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

在道教中,【陰符經】和【道德經】、【周易參同契】一起,被稱為道家三大基本經典。在道教典籍中,【陰符經】還是唯一一部對人類災難有敏感度和關切度的書。故而,其在道教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因而被道門中人視為「古往今來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是一部奇書,其間所蘊含著深奧的哲理,留給後世許多謎團,這也為其渲染上很濃郁的神秘色彩。【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陰」就是「暗」的意思。「符」則是「合」的意思,「陰符」就是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陰符經】的舊題為黃帝所撰,後於道教傳說知,其由驪山老母傳與唐代李筌。另有說為李筌托黃帝之名而作,也有人說其為戰國末期作品。全書主要談道家的修養,另涉及一些丹術,也有部份是縱橫家、兵家的思想。

據記載,【陰符經】本無章節,但一般傳本將其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人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神仙抱一演道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握其機宜,修身煉行以成聖人,強調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富國安人演法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的關系,只有三盜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強兵戰勝演術章】從用兵之道說起,闡述學道、修煉者須戒目收心,無邪妄動,順應天道,隨時應物,天人合一。事實上,【陰符經】的精髓,就在於道教修煉的內容,其中關鍵在一「盜」字,就是把原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取回來。

【陰符經】中的修煉之道

【陰符經】是一部奇書,其深奧的哲理,留給後世許多謎團,但其作者卻是眾說紛紜,被渲染上更多的神秘色彩。

另外,在【陰符經】中,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比較充分地說明天道的客觀性。指出天道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的意誌無法改變它。同時,它認識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努力去掌握、駕馭自然規律。此外,它又以較大篇幅,論述相生相克的道理,強調只有相克才能相生。這些思想,不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陰符經】對後世道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約在唐宋以後,一般道教內、外丹家,皆將它和【老子】一起看做煉丹之祖經,用它的思想指導丹術修煉。另外,其蘊含的深奧哲理,也受到社會哲學思想家的關註,儒家、佛家、兵家、縱橫家、醫家等,都從自家的學術思想及利益出發來解釋和運用它,而它也給予他們一定的影響。

十三、抵達「清靜無為」的上乘經典【清凈經】

【清靜經】,是從老子的「清靜無為」理論中衍生而來的,因其所具有的言簡意賅,義理深刻之特質,而被道門中人所深深重視,並被道教推崇為性功修持之準鵠。在後世道教中,更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常清靜經】、【清靜經】。

【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即為「大道無形」,由此而定下了全經的格調。全經之中,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從心地下手,以「清靜」之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該經充分發揮了「清靜」兩字,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奇之。」要去除這些牽絆騷擾,獲得「清靜」,便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以此,才可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不過,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

此經文大旨,便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敷衍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一純正之品。【清凈經】,雖然字數不多,但卻言簡意賅,義理深刻,一向為道教人士所重視,並被視為道教性功修持之準鵠。而道教,更將其作為日常念誦的經文之一,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據說,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後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此看來,將老子的「清靜無為」詮釋殆盡的【清凈經】,在道教中占用極其重要的位置。

十四、講述玉皇大帝故事的【玉皇經】

【玉皇經】,為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的神話,及其向十方演說清靜解脫之道的故事,是了解玉皇大帝的必看典籍。從縱向觀之的話,道教的【玉皇經】與佛教的【佛本行集經】極其相似,而學術界也均認為道教【玉皇經】乃仿效佛經而作。【玉皇經】,全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簡稱【皇經】,共3卷。為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其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隋代佛經出現有【佛本行集經】,【玉皇經】與此經極其相仿,所以,有人將其認為是仿效佛經的作品。現存最早傳本是托名天樞上相張子房的三卷五品【高上玉帝本行集經】,前有托名張子房的【序】,後有托名張子房的奏陳表文。【玉皇經】是道教徒經常誦持的經書之一,每舉辦較大一點的道場,差不多都要念誦此經。

【玉皇經】中的神話

道教的【玉皇經】與佛教的【佛本行集經】極其相似,學術界均認為道教【玉皇經】乃仿效佛經而作。全書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及【報應神驗品】組成,主要講述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的神話,及他向十方演說清靜解脫之道的事。其有多種註本,主要被收入搭配【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之中。【玉皇經】全文分三卷五品,即清微天神通品第一,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第二,洞玄靈寶玉皇功德品第三,天真護持品第四和洞玄靈寶報應神驗品第五。

【清微天神通品】主要敘述了玉皇大帝的來歷和神格,宣稱古代有一個光嚴妙樂國,國王無嗣,皇後夢見太上道君抱一個嬰兒給她,後有孕而生下王子。王子嗣位後,治國有道,體恤民眾疾苦,舍國入山修道,如此反復歷三千二百劫,始證金身,號「清靜覺王如來」,教諸菩薩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再經億劫修行,才證位為玉皇大帝。

他神通廣大,能為十方演說清凈解脫之道。【太上光明圓滿大神咒】和【洞靈寶玉皇功德品】主要敘述了玉皇頒下的神咒和受持此經的功德,稱大神咒是「元始之妙言,玉皇之真誥」,可以上制天機,中檢五靈,下策地怠。此咒就是【元始五老赤書玉字經】上卷內容,而稍有增刪。如果受持此經的人,所有罪業永得消除,身心清靜,命終生天成仙。【玉皇經】中講述了玉皇的出生、繼承王位、修道得金身和成為玉皇大帝的神話,使玉皇大帝變得高貴而神秘。

【天真護持品】和【報應神驗品】主要敘述了奉經者能得十方帝君和神將保佑,獲三十種上妙功德,而誹謗與不信者會得到種種惡報。【玉皇經】是玉皇崇拜的根本經典,不但道士經常誦此經作為功課,其他的關於玉皇的朝、懺和燈儀等也以此為依據,所以此經在道教和民間都有很大的影響。

十五、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心印妙經】

【心印妙經】,是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如果照著它的方法去做,對身體就大有益處。所以,道教徒將其視為早晚必誦的功課。【心印妙經】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心印經】,一卷,托言為無上玄穹主金闕大道君所述。全文僅二百字,四字一句,共五十句。本經主要講的是道教修煉的方法,論述內丹道中煉養精、氣、神之秘要。道教的修煉分為在人體和不在人體上兩類,如外丹就是不在人體上的,【心印妙經】講的是人體上的修煉,為黃老學派的正宗。

【心印妙經】上說,修煉的人要把先天的精、氣、神當做藥,然後要先靜下來,集中精神,一心想主宰,默念著玉皇大帝,幻想著你腳下踩著天的光芒,你呼進的是一股股的清新之氣,而將混濁的氣息隨著你的呼吸而吐出,讓氣息隨著你的呼吸進入到你的身體中的每個角落,從此你進入一種無生無死的狀態。穩定這種感覺,令它成為一種習慣,久而久之,自然綿綿不絕,根深蒂固。精氣神三品合一,只要你得到了就是永遠的得到,精神能夠穿墻透壁,也能夠飛行,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神依附形體而生,精依靠氣而充盈,不雕不殘,像松柏一樣常青。人的身體裏邊有著各種精氣,而每種精氣都和你的精神暗暗相合。只有你的精神與精氣完美地相合,才能夠感覺到天地之間的真形,如果沒有感覺,那麽就是虛妄的。

仙體必有內丹,得出了內丹才是真正的靈體,沒得到的話那就已經走入了歪道之中。內丹在你的身體丹田之處結成一種氣的圓狀旋渦,不斷地旋轉混和著。從修道練功開始直到得道飛升,這全部過程要十二年,這十二年中真正掌握了全過程及修練的精髓,叫做悟。所以,【心印妙經】被道教徒們視為修道的路徑。

其所述之途徑,屬於「命功」修煉功法,如果按照經中所講的去做,小則有益身心,大則得道成仙。如果經常誦讀,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諦,而且能感悟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心印妙經】中的修煉:【心印妙經】的總論,就是內丹中修煉精、氣、神之秘要,即「三品合一」之修煉。所謂「三品合一」,就是先讓自己靜下來,默朝上帝,讓自身的精、氣、神三者合一,精神能夠穿墻透壁,也能夠飛行,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能感覺到天地之間的真形。然後在「三品合一」的基礎上,使身體丹田之處結成一種氣的圓狀旋渦,即內丹。這樣才能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