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秋明月照古今,詩詞雅韻傳千載

2024-09-19國風

喜歡的大家可以點點關註,謝謝大家。

下面我們來欣賞今天的內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秋,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揮毫潑墨,留下了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詩詞佳作。

  • 在這眾多的中秋詩詞中,有十首最為出彩,它們如同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展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詩詞的世界,賞一輪明月掛千年,感柔情脈脈在心間。
  • 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 背景故事:蘇軾在密州為官時,政治上不得誌,與弟弟蘇轍也分別多年。中秋之夜,他對月飲酒,思念親人,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開篇便以豪邁的氣勢,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對宇宙奧秘的思索之中。詩人把酒問天,既表達了對明月的向往和對天上宮闕的好奇,又展現了內心的孤獨與迷茫。「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想象著天上的仙境,卻又擔心那裏的寒冷與孤獨,這種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他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掙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與自己的影子相伴,雖有孤獨之感,但也感受到了人間的美好。
  • 下闋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明月流轉,照著那些無法入眠的人,這裏既包括詩人自己,也暗示了天下無數思念親人的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對明月發出疑問,為什麽總是在人們分別的時候才圓呢?這句詩表達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離別的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以豁達的胸懷,認識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和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都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句千古名句,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美好祝願,希望人們即使相隔千裏,也能共同欣賞這一輪明月,感受彼此的思念之情。
  • 這首詞以明月為線索,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既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又展現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其意境雄渾闊大,情感真摯深沈,語言優美流暢,是中秋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望月懷遠】——張九齡

  • 背景故事: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後,在中秋之夜,望月懷思,寫下了這首詩。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篇意境雄渾闊大,詩人以海上明月升起為背景,點明了無論相隔多遠,人們都能共賞這一輪明月的主題。「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裏的「情人」可以理解為親人、朋友或愛人,他們在漫長的夜晚中,因思念遠方的人而無法入眠。「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詩人熄滅蠟燭,因為月光太明亮了,披上衣服走出房間,又感受到了露水的清涼。這兩句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月光的喜愛和對思念之人的深情。「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人想把月光捧在手中送給遠方的人,卻無法做到,只好回到床上,希望在夢中與親人相見。
  • 這首詩以明月為媒介,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語言簡潔明快,意境清新優美,情感真摯動人。
  •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十五夜望月】——王建

  • 背景故事:這首詩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在中秋之夜的思鄉之情。
  •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詩人描繪了中秋月夜的清冷畫面,庭院中月光如霜,樹上棲息著烏鴉,露水無聲地打濕了桂花。這兩句透過「地白」「樹棲鴉」「冷露」「濕桂花」等意象,營造出寂靜的氛圍。「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這個明月高懸的夜晚,人們都在仰望明月,思念遠方的親人,而詩人卻不知道這秋思會落在誰家。這句詩以疑問的語氣,將思念之情表達得含蓄而深沈,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在團圓節日裏的思鄉懷人之情。
  • 整首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意境清幽,情感細膩。
  • 四、【子夜吳歌·秋歌】——李白

  • 背景故事:李白的【子夜吳歌】共四首,分別寫春、夏、秋、冬四季,這首【秋歌】以長安的中秋月夜為背景,描寫了思婦們對征夫的思念之情。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人以長安的明月為背景,透過「萬戶搗衣聲」這一典型場景,展現了千家萬戶的生活畫面,同時也透露出思婦們對征夫的思念之情。搗衣聲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也更加襯托出思婦們內心的孤獨和思念。「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風不斷地吹著,但始終吹不走思婦們對玉門關外征夫的思念之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思婦們期盼著戰爭早日結束,丈夫能夠歸來。
  • 這首詩透過描寫思婦們的生活場景和情感變化,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同時也展現了李白對百姓疾苦的關註。
  •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 背景故事: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於中秋之夜在湓亭望月,寫下了這首詩。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詩人回憶起過去在繁華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中秋的情景,與現在的孤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如今,詩人被貶到江州,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孤獨地度過中秋。「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詩人望著西北方向,思念著故鄉,但卻不知道故鄉在哪裏。看著東南方向的月亮,不知已經圓了多少次。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能夠理解詩人的心情,只有今夜的月光和往年一樣清澈。
  • 這首詩透過今昔對比,抒發了詩人被貶後的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情感真摯,令人動容。
  •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六、【嫦娥】——李商隱

  • 背景故事:關於這首詩的具體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李商隱在仕途失意、孤獨寂寞的情況下所作。
  •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詩的首句描繪了一個幽暗朦朧的場景,雲母屏風上映著蠟燭的影子,暗示了詩人孤寂難遣的心情。次句透過「長河漸落曉星沈」暗示時間的推移,營造出一種清冷的氛圍。「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人借嫦娥偷吃靈藥後獨守月宮的故事,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情緒,同時也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嫦娥雖然獲得了長生不老,但卻永遠孤獨地生活在月宮中,這與詩人在現實中的孤獨寂寞相呼應。
  • 這首詩以嫦娥的故事為載體,表達了詩人對孤獨、寂寞和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
  • 七、【中秋月】——晏殊

  • 背景故事: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詩中「十輪霜影轉庭梧」描繪了中秋月色下庭院中梧桐樹的影子隨著時間流轉,給人一種時光流逝的傷感。「此夕羈人獨向隅」突出了詩人作為羈旅之人在中秋的孤獨。「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詩人認為嫦娥也會有悵恨之情,因為月宮中的玉蟾清冷,桂花孤獨。這裏將嫦娥和月宮中的清冷與自己的孤獨傷感相呼應,表達了深深的鄉愁。
  • 整首詩意境清幽,情感細膩,表達了詩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 八、【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

  • 背景故事:張孝祥在被罷官北歸途中,經過洞庭湖,恰逢中秋,寫下了這首詞。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這首詞開篇描繪了中秋時節洞庭湖的美麗景色,湖水清澈如鏡,廣闊無垠,詩人乘坐一葉扁舟在湖面上飄蕩。「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明月的光輝灑在湖面上,銀河與湖水的影子相互輝映,天地間一片澄澈。這兩句不僅寫出了月光和湖水的交融,更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純凈和豁達。「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詩人在這樣的美景中,悠然自得,心中的感受難以用言語表達。
  • 下闋中,「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詩人回憶起自己在嶺南為官的歲月,雖然孤獨,但內心卻像冰雪一樣純潔。「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詩人雖然頭發稀疏,衣衫單薄,但卻能穩穩地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泛舟。「盡挹西江,細斟北鬥,永珍為賓客。」詩人想象自己舀盡西江之水,用北鬥星當酒杯,邀請天地萬物為賓客,表現出豪邁氣概和超逸情懷。「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詩人敲擊著船舷獨自長嘯,忘記了時間,沈浸在這美妙的境界中。
  • 這首詞以洞庭湖的美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和超逸情懷,同時也展現了他內心的純凈和豁達。
  •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九、【木蘭花慢】——辛棄疾

  • 背景故事:辛棄疾在中秋之夜,對月遐思,寫下了這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科學幻想的詞。
  •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辛棄疾透過一連串的發問,探討了月亮的執行軌跡、月相變化等問題,使詞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詩人想象月亮經過海底,擔心月亮上的宮殿被柯吉拉破壞,又對玉兔在水中的沈浮感到好奇。這些想象充滿了奇幻色彩,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和思考。
  • 這首詞既展現了辛棄疾的豪邁氣概和浪漫情懷,又體現了他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精神。
  •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十、【月夜】——杜甫

  • 背景故事: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被叛軍俘虜,困居長安。在中秋之夜,他思念遠在鄜州的妻子和兒女,寫下了這首詩。
  •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從妻子的角度出發,想象妻子在鄜州獨自賞月思念自己的情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細節描寫,展現了妻子的孤獨和淒涼。「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人表達了對一家人團聚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與妻子一起倚在窗前,看著明月,讓月光照幹彼此的淚痕。
  • 這首詩透過描寫妻子在中秋之夜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妻子和兒女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
  • 在這些詩詞中,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明月的贊美、對親人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國家的熱愛。這些情感,跨越千年的時光,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