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埋藏著一段鮮有人知的忌事

2024-01-16國風

南有喬木 ,不可休思;漢有遊女 ,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 ,言刈(yì)其楚;之子於歸 ,言秣(mò)其馬。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 ,言刈其蔞(lóu);之子於歸 ,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國風·周南·漢廣】是先秦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國風·周南】中的一篇, 是先秦時代的民歌。

關於此詩的主旨,西漢時研究詩經的三家都認為,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裏的女性有貞守之德,於是詩人便作此詩,以喬木、神女、江漢為比,贊美那裏的美麗女子。

前人將之解讀成浪漫詩歌,我認為他們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東西,沒有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其實,詩經「國風·周南·漢廣」,埋藏著一段鮮有人知的忌事!

為什麽呢?

別急,讓我慢慢解釋給你們看。

首先,先解讀詩句。全詩可分為三個段落,初讀,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1)喬:高聳,形容樹木高大的樣子。(2)休:休息。(3)思:深想、考慮。

(4)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5)遊:本指旗幟的垂飾,後引申為不固定的、經常流動的。(6)女:通 「汝」。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南邊有高大的樹木,卻不可以有依靠它休息的思慮;漢水那邊有反復流連的人,也不可以有求索的考慮。

(7)江:江水,長江。(8)永:水流長也,同時有江水浩大之意。(9)方:方國。「王出伐方」之「方」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水太過廣闊無邊,以至於無法考慮在水中潛行;長江又是那麽地奔流浩蕩,想要達到那方國的心思也就有了阻礙。

(10)翹:鳥尾上的長毛。鳥尾的長毛高高翹起,所以「翹」也有高的意思。(11)薪:詩經上所有帶有「艹」的字基本都可以去掉上「艹」,所以「薪」 既可以表示柴薪,也可以將之看成「新」 (「新」是「薪」的初文)。

「新」 由「辛」「斤」組成。「辛」本意是刑刀,或指罪惡。「斤」(圖B)像斧子一類的工具,表示用斧子砍伐的意思。「新」的本意就是使用工具討伐罪惡。

(12)刈:割、鏟除。(13)楚:灌木,或「楚荊」之「楚」(周代的地方名)

(14)秣其馬:餵馬。「秣馬厲兵」,其實也可以用拆字法分析,「秣」由「禾」「末」組成,禾苗的末端。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討伐罪惡的「薪」高高翹起,去謀伐那南方的「楚」;討伐結束後回家了,回去餵養戰馬。

【左傳】昭公十二年:「 辟在荊山。蓽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

(15)蔞:既可以表示蔞蒿,也可以為「婁」。

「婁」,會意字。甲金文從女、手、田,會女子頭上所頂兩手扶持之物。

「婁」,甲文是女子頭上頂物,左右兩邊各有一只手,非常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女子頭上頂了一個物體雙手扶持之白描。因此,詩中的「蔞」本意是有這種習俗的某地方。

(16)駒:小馬,馬的後代。也可以用拆字法分析,「駒」有「馬」「句」組成,「句」字在‘詩經·凱南’篇已將過,古同「勾」,雌性生殖器的意思。(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討伐罪惡的「薪」高高翹起,去謀伐那南方的「蔞」;討伐結束後回家了,回去餵養那出生不久的小馬。

全詩大意:南邊高大的喬木,卻不可以休息,那裏有反復流連的人,也不可以有求索的心思,因為漢江阻擋在我們彼此之間;想要輕易泳過漢水也不能,因為漢水太過寬廣;而想要去往方國也不能,因為那永遠奔流不息的江水在不停地咆哮,你看,一浪高過一浪!

討伐罪惡的「薪」高高翹起,去謀伐那南方的「楚」;討伐結束後回家了,回去餵養戰馬。之所以討伐結束後回家,是因為漢江猶如天塹,想要渡過漢水實在是很困難,因為它太寬廣了,無法控制那方國,你看,那滾滾流淌的江水實在太過兇險。

討伐罪惡的「薪」高高翹起,去謀伐那南方的「蔞」;討伐結束後回家了,回去餵養那出生不久的小馬……

詩句已經解讀完畢,那麽,隱藏的不為人所知的歷史到底是什麽事?

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

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

祭公、辛伯從王伐楚。

天大曀,雉兔皆震,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王陟。

「楚」有二義,一是指羋姓楚國,二是指南方楚蠻。

周成王十九年,楚國先祖熊繹被封為楚子,封地在楚蠻之地,因此楚國與楚蠻有交集,到東周時,楚國崛起吞並了楚蠻,兩者才混為一體。在周昭王時期,楚國爵位不過是子爵,封地僅五十裏,荒僻貧弱,周昭王不可能盡起六師,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所以詩中的「楚」是指南方楚蠻。

楚蠻在周昭王時期占據廣大的地域,而且占據了銅礦主場地——銅綠山。在先秦時代。銅是很重要的戰略資源。

關於周昭王征伐楚蠻的原因,眾說紛紜:【呂氏春秋·音初】: 周昭王親將征荊,辛余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 【楚辭·天問】: 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白雉 (聞一多謂「雉」當為「兕」,聲之誤。)【史墻盤】: 宖(弘)魯邵(昭)王,廣(能)楚刑(荊),隹(唯)(狩)南行。

依照詩中的記載,周昭王討伐楚蠻的原因主要是:楚蠻占據銅綠山,打造了大量的青銅武器,這時,楚蠻的統治者欲望膨脹,不再滿足原來的地盤,急於擴充地盤,而北方的周境無疑是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因此,楚蠻人經常騷擾周境,周昭王忍無可忍,最終出兵南征。

紫微,即紫微垣。星座名,三垣之一,在北鬥北。「星孛」,彗星。有彗星穿過紫薇垣。

記載關於周昭王南征的史事很簡單,轉譯成現代話是:周昭王十六年,領軍南征討伐‘楚’,渡過漢水時遇見「大兕」。十幾年春季,一天夜裏有彗星穿過紫微垣。祭公、辛伯跟從王(周昭王)征伐楚。周昭王十九年,天空發生非常陰暗的奇異現象,野雞、兔子都為之驚恐。周昭王在漢水一帶喪失了六師主力軍。王死。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

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影像

第一次南征,做了充足的動員準備:青銅器「安州六器」之中覷銘文: 「 王令先省南國,貫行,覲位在曾。……中省自方、鄧、泛,曾邦,在鄂師次,…… 」曾公求編鐘銘文「 昭王南行,豫命於曾,鹹成我誥,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政(征)南方 」「 適於漢東,(南)方無疆,涉政(征)淮夷,至於繁陽 」此次南征收獲頗豐,隨軍出征的將領得到了很多賞賜。「安州六器」之中觶銘文:「 王大省公族於庚振旅。王錫中馬,自桷(厲)侯,四験。南宮貺,王曰‘用先,。中礬王休,用乍(作)父乙寶撙彜。 」 過伯簋載:「 過白(伯)從王伐反荊,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寶尊彜。

第二次南征,周軍凱旋回師渡漢水時,損失慘重。

第三次南征,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南征聲勢浩大,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但結果全軍覆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史料記載周昭王崩於漢水,但如何落水卻眾說紛紜。

【呂氏春秋·音初】:「周昭王親將征荊,辛余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祭公抎於漢中。」按照這種種說法,周昭王死於橋梁垮塌。周人在漢水上架設浮橋,但不知何故,橋梁垮塌,昭王落水而死。

地震說。這種說法依據的是今本【竹書紀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的記載。其中的「雉兔皆震」,被理解為大地震,周昭王南征楚國、兵敗身死的史實不是人為因素,而是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

鱷魚說。戰國墨子【公輸】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可以聯想到周昭王不是淹死於漢水,而是被水中覓食的鱷魚咬死。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從這句詩的內容來看,周昭王當屬於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