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關於莊子「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的哲辨

2023-12-08國風

偶然和朋友聊到莊子「無用之用」的話題。筆者認為莊子的無用之用,是超越世俗的價值,而顯發生命本身的大用,而以無用為用,是比以「有用為用」更健康的人生。

【莊子】▲

講個莊子與弟子的故事:

一次莊老先生與弟子閑遊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沈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裏;殘廢之人,征兵不會征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莊周夢蝶▲

故【莊子】一書有專門的理論闡述。

其【內篇·逍遙遊】雲:「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仿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大樹無用,是在世俗有用的標準下,就其不中繩墨不中規矩的大而無用而言。若把這一棵大樹種在沒有分別不求有用的鄉土上,就不必擔心會有人來砍伐它,它跳開了有用的標準要求,就不會自困,也不會自苦了。

【外篇·山木】文中所雲:「弟子問顧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生命落於世俗之用,總在困局中,材是有用,不材是無用,然而不管材與不材,總是在外在標準的決定中。莊子說處在材與不材之間,自己不作任何決定,順應外境而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問題是雖能避開災難,還是不能免於負累。必得跳開有用的標準,超越在材與不材之上,所謂「乘道德而浮遊」,才能「物物而不物於物」。這裏的「道德」,指的是自然之道的修養,因而,無為逍遙,就是無用之用的大用。

莊子:無用之用,無用之美▲

對於【莊子】一書,最欣賞忘、化、遊三個字。

我認為這是莊周人生哲學的三個進境……其中,「忘」又是「化」、「遊」的根本,要能忘,才進而能化,更進而能遊。因此,這是莊子的人生哲學。

再認為,「忘」有五種修為的進境,分別是:「忘用」、「忘得」、「忘知」、「忘形」、「忘己」。首先來看這個「忘用」。

莊子主張「無用之用」。【人間世】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記載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段對話:「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在這裏說,明白什麽東西沒有用處,才能與之談論什麽東西有用處。

大地並不是不廣大,人所用的其實只是腳踏的一小塊。然而,如果只留下那一小塊,其他的地全部挖掉(墊,又作「塹」,掘,挖),一直挖到黃泉,那麽你腳踩的那點土地還能夠供你使用嗎?惠子說,當然不夠使用。莊子作結:這樣說來,無用的東西的用處也就很明顯了。

莊子所談論的無用與有用的對轉,很容易讓人想起老子的一段話:「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轂是安放車軸的圓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而「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莊子臥閑圖▲

車子、器皿、房子,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說明了「無」的作用。

有之所以能夠成就對它的利用,恰是因為無;失卻了無,它的妙用也不復存在。然而,對一般人而言,「有」形的那部份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形的那部份卻很容易被忽視掉。

例如,中國人把父母當天地,天地君親師並列,是說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還有作為政治家的人,要有天地一般的心胸、氣度;所以俗語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為什麽能撐船?因為其自有天地。天地是最遼闊的,天無不遮覆,地無不承載,任何東西都可以立足於大地,而任何存在都在天的遮覆之下。因為天地是最廣大的包容,所以要父母、老師、聖人效法天地,能夠包容子女、學生和百姓。

由此,父母、老師、聖人要深刻體會有用與無用的關系:天地的無才能夠保證萬物的有,父母的無才能夠保證子女的有,老師的無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有,聖人的無才能保證百姓的有。如果前者都是有,就會跟後者爭。所以你要無了,他們才有;正如器皿被填滿了,茶就進不去了;車轂被封死,車軸插不進去,車也無法轉動;房子被填滿,人就被擋在外邊。人間多少美妙的事情,就因為「當其無」,才有它的妙用。

莊周和弟子▲

莊子關於「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的說法。

【莊子•人間世】篇末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以往解莊者大多著意於莊子對於「無用之用」的標舉和張揚。不錯,莊子要人從對於「有用之用」的知以達其對於「無用之用」的知,但此並非莊子思想的全部。「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都是從「用」的立場觀物,此外,還有不以「用」的立場觀物、待物。從不以「用」的立場觀物、待物而言,「無用之用」亦是有局限的。莊子不僅要人突破「有用之用」的藩籬,以達到對於「無用之用」的知會與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藩籬,以達到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場觀物與待物。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場觀物、待物,才是莊子所期許的最高思想境界。

所以,在莊子哲學的視域中,關於物以及其用,有三個層次的分界:「有用之用」、「無用之用」,以及「無用」。

莊周畫像▲

有句話說:有用之用,由成心開;無用之用,由道心開。

一般人所謂的有用與無用,總是先確立「用」的標準,合於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有用,不合於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無用。而莊子的無用之用,是超越世俗的價值,而顯發生命本身的大用,所以稱為「無用」的用。

「無用」的用,在世俗生活中,就是忘記、放開、達觀、從容,因為「有用」常常造成緊張,傷害生命,扭曲人性,敗壞德性。莊子認為以無用為用,是比以有用為用更健康的人生。從另一個角度,筆者認為,時時求用、事事求用的人生,過於嚴肅緊張。這也就是為什麽清儒王士禎說:「不為無聊之事,何以渡此有聊之生。」

莊子夢蝶畫像▲

在一篇雜文中讀過這麽幾句話:「有用之物是水,無用之物是源;有用之物是雨,無用之物是雲;有用之物是枝,無用之物是根」。

是啊,維持人生命的活水皆有源頭,滋潤萬物的細雨從雲端降下,掛滿枝頭的花果,有樹根為其運送養料。所以,生而為人,我們更要將眼界放高遠些,我們不要再將眼睛僅僅盯在那些「有用」之上。下點無用之功,做成有用之事,要知道,真正決定那些是否「有用」的,正是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東西。對此,筆者深以為然。

宋▪張伯端【西江月·法法法元無法】

法法法元無法,

空空空亦非空。

靜喧語默本來同。

夢裏何曾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

無功功裏施功。

還如果熟自然紅。

莫問如何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