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秋分:四首詩詞,趁取秋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2024-09-23國風

在古代中國的時候,首先有「石頭節望月」,後來有「中秋節」。

不過中秋節到了之後,秋分節氣就更名為「秋分」,古人不喜歡重復的東西。

那麽秋分節氣又有什麽意義呢?

它是一個季節過渡的分界線,對春天和夏天來說,秋分分別是它們最苦澀的事。

因為它們到了自己的後半段,馬上要結束了。

且自然界提前把秋分節氣當做光影與自然的平衡點,那這就意味著接下來,陽光的照射會越來越少,自然界就會進入冬天。

秋分過後,陽光正好從赤道照耀下去,世界各地晝夜時間都差不多。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歷就是以這為一個基礎。

之前不僅如此,還是一年之中的八大節氣之一。

此後又被定為中國農民的豐收節,一個更有古老氣息的叫法:五谷豐登。

意為所有的五谷都能豐收,有一豐收就行,不求特別豐收。

在秋分這天,有四首相關的詩詞。

一幅畫紙,上面寫著:「趁取秋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這些詩和畫共同指向哪兒?

這個畫紙上寫的又意味著什麽?

下面我們要先看看自然,再看人的景!

遊歷秋水。

自然中秋天有一個讓古人特別喜歡尤其偏愛的事,就是那時的月亮與湖水的交融。

那是人間最清澈而寧靜的一刻!

一輪明月照耀下去,整片空靈皎潔,這個時候如果風還不大,就會有一層層輕輕的漣漪。

上面有著星星點點的月光,明晃晃閃爍著,將月亮與湖水巧妙融合,可以讓人心生驚艷與歡喜。

所以詩人們在他們寫詩的時候,就不約而同的都想起了這一幕,並寫道自己的作品中。

唐代王度就有過這麽一首描寫明月和湖光交融的詩,詩名為【泊流霞寺】,全詩共八句。

詩曰:「月照流霞寺,

空明見白雲。

清溪映華采,

風送桂花香。」

首先前兩句裏面有個「空明」,這指的是在這個時候,環境很空靈,也很明亮,非常適合用這兩個字來形容。

因為這兩個字合起來解釋就是:空靈又明亮、清晰。

同時它也是一個形狀結合或者色彩結合詞匯,在這兩句中,詩人形容著流霞寺周邊環境之美。

用「空明」二字,上下句的意思是,月光照耀下去,天上有白色的雲彩飛浮著,也很襯托空靈這一感覺。

中間「清溪」二字就是天上空靈映照現實世界中的清澈溪水,這裏現實世界中的溪水倒影著華麗而美麗的景物,讓人看上去很溫柔美好。

後面最後一句可以算是點睛之筆,這個時候風輕輕一吹,就會帶來陣陣桂花香,不僅馨香撲鼻,而且常非常好聞。

所以詩人借助秋分時節遊歷流霞寺,歸納出自然與心靈交融之美,尤其是在當時這種有文化和素養的場所,更能唯美出無限的浪漫與夢幻,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一首作品了。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參照了唐代李賀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也描繪了明月倒映在湖水中的夜晚景象。

下面這首名為【宣州謝朓樓餞別督帥李龜年】,全詩共八句,但是魯迅只引來了前兩句: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是因為魯迅認為這兩句更加突出詩人的孤獨心情,所以才選取來作為語段。

這首詩講的是一位孤獨的釣魚者,在寒冷的江邊,穿戴著蓑衣和鬥笠,他撐著船獨自一人遠行,在釣魚的時候還要忍受著刺骨寒風,

不止如此,當這裏還是冬天的時候,就是雪花漫天飛舞,讓人很難接受這種寒冷程度。

這一幅孤獨的畫面和前面月光下漣漪蕩漾十分不搭,所以魯迅將其作為自己引語,而且他所解讀出的孤獨內心也是非常合乎的。

不過我們還是要關註詩全篇,那全詩其實可以分為上下組對偶段落,前面陳述著詩人的所見與該處所處環境,後面則襯托出在這一地點他心情的變化與內心的交織。

所以下面風景鮮明對比上面孤獨內心,這種反差也是最美的一點,即被描述的一氛圍恰好還沒有被人群壓迫化腐朽為神奇時,「飛流直下三千尺」就是潺潺流水從高處傾瀉而下所帶來的音韻感覺,是雄偉壯觀又富有力量感,同時帶來視覺上的極大沖擊感,不僅讓我們想到震耳欲聾,還有那種仰視與敬畏的氛圍。

這樣的美好感受能不讓人驚異萬分麽?

同時自然共生共存,就會有「懸崖疊翠」的植物覆蓋,可以給人隱秘又靜謐,更有大自然直接創造的那種原沮生息之感。

所以在這個季節,我們遊歷秋水不僅可以體會出詩人們對自然細膩描寫內心,也可以找到我們去古代尋幽探勝、聲色狗馬藏於和一丘一壑寂寥萬松之間的樂趣。

遊歷群山 。

既然說到了詩人與群山之間,這裏更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李白了,他是峰高我為峰為我高,他更愛自己的意境表達,而不是那些自古以來名聲在外的天堂仙境區域。

不過詩人在自然中的描寫大多會被濃縮到尾聲,而非鋪排開來,所以這在唐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起來。

【青青子衿】就是其中之一,由南宋女子孟氏所作,她表達出了自己內心對青山白霧那種清幽之美和精神上的向往之感,是一種精神寄托,同時也是愛惜生命的一種表現。

前四句都是借景抒情,除了第一句概括表達出她所表達意境內容和物件外後面三句也都是具體形容內容。

其中「青青子衿」中的「子衿」,其實更加偏向於信士,它可以是一種民族文化情結,有著忠臣義士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成是書生,有博學多識之意。

只是無論是哪個理解,其實孟氏這個時候都比較謙卑,她愛好在於追尋青山,她想的是自己可以像青山一樣名聲在外,但也不是為了個人名聲權利,而是想做出一些貢獻犧牲,那樣的話,他們也會像遙遠透徹青山一樣被後世所流傳。

後面三句中的對具體景物描寫,其中第一句「腦後青衫」,這大概來自於漁夫,但是到底是誰並不是重要,而是這種意向,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種恩澤,沒有穿青衫沒關系,但是能夠受它頻頻撫慰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句更偏向一種人際關系,如果能夠接受百靈鳴叫,自然就也能接受那張桂鶯,不僅可以讓自己聽到更加精致悅耳音樂,還可以醞釀出精致的果品,這是一種雙贏狀態。

最後一句是可遇不可求,即便自己再怎麽追尋,也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才能夠看到那駿馬奔跑和遠方,一方面說明人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一切未知;另一方面也說明,沒有生活得太過功利需求向富貴奔忙,也許我們終究能成為遠方那匹駿馬。

所以我們新的同時,不如也像孟氏那樣,在青山綠水間遊歷,這樣不僅能看見詩,還能體悟到一些哲學道理,為生命添加色彩!

桂花飛滿天。

對於桂花,其實不同朝代的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看法,比如鐘期,他就覺得吉他聲音沒有太大需要,一方面沒有琴友陪伴,一方面就是沒有蕭筒演奏者。

可見他追尋的不僅是音樂可能更是西西裡海港彌漫桂花香味。

這是因為鐘期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時是個混亂年代,如果此時他吉他聲音再好,未必會有人欣賞,更何況彈得再好欣賞到樂譜碎片都是奢侈品,它間接說明當時社會沒有安寧太需要音樂這類東西;

而西西裏港又有美食,它用什麽做材料呢?

這裏要說回春秋時期了,因為它與古希臘重合在一起,所以西西裏島也是人口比較豐富商務經濟比較繁盛區域,而鐘期是在港口裏做樂器生意,同時也是個地道吃貨,聽到食物香味就隨處都想找一找後都有誘人的桂花盛開於眼前。

所以這個時候,西西裏港遇見桂花香味已然成為全註定,不由自主,不可避免等動詞還有可能暗暗相很搭配;

另外鐘期自身專註樂器,不管他色帶還是八音,只要與自己有關他都會樂此不疲,而音樂作品更是一種隱藏美,其中融合著很多不同藝術形式,是綜合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說。

鐘期所想當然要悠遠一些,但不知道是否他經過思考後能像李商隱這樣,透過比興之手法寫出那種格調!

最後四句比興做法一個木窗裏寫著白月,一個燈籠外面懸掛著金杏,還有眾多小鳥飛翔,還有屋外地上七堆八堆高潔無暇雪地!

如此景象將內容表達出來,不僅能將環境表現出來,還能透過燈籠窗戶還有白月表達人心中的智慧思想,其中還有鳥鳴代表著內心情緒以及記錄下時光流逝之勢,構成了一幅獨特而富有詩意的畫作,同時也展現了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學傳統在其中穿插流轉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