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封閉、時間倉促,考場上的緊張氛圍能讓人瞬間壓力如山,難以正常發揮。
所以人們常說:考場無佳作。
然而將時光倒轉至一千多年的唐朝,天寶十載(751年)出現了例外。
那一年初春的長安城中,一場進士考試如期舉行。
考試內容是朝廷極為重視的詩賦,題目為「湘靈鼓瑟 」。
一個青年考生拿到考題,立刻奮筆疾書,即席寫下清新婉轉而又工整典麗的前五聯。
忽然,他文思阻塞,執筆難續,遲遲寫不出末尾兩句。
就在最焦慮的時刻,他靈光一閃,想起一次睡夢中聽到的詩句。
無論從聲律還是意境來看,那兩句詩都完美契合他的詩篇。
考試結束後,這首應試詩拔得頭籌,這位考生不僅順利透過考試,更確立了他在唐朝詩壇的不朽聲望。
浪漫的詩題,再加上一點神助,成就了一首科舉考場上的驚世之作。
這就是大歷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 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 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
數次科舉不第,屢番鎩羽而歸
錢起,字仲文,中唐前期的一位詩人,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親歷者。
在安史之亂後的大歷年間,錢起和九位文士相互唱和、交遊雅集,形成小型的詩人群體,即「大歷十才子」,錢起更是位居十才子之冠。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天寶年間的錢起還只是一個科舉路上苦苦掙紮的學子。
他的早年,是在大唐盛世中度過的,然而「 獻賦十年猶未遇 」,多次離家趕考,卻頻頻落第,他成了那個輝煌鼎盛時代的失意文人之一。
「學而優則仕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是許多讀書人的夢想,錢起也不例外。
只可惜他的每一次科舉考試,都落第了,只得鎩羽而歸。
錢起同樣也知道科舉的潛規則,在攻讀詩書,精心準備的同時,他還如當時許多文人的一般,向朝中大臣推薦自己。
渴望得到朝中權貴的賞識,從而在科舉中脫穎而出。
只可惜,不是誰都是王維,有能夠賞識他才華的人,錢起就是一個不幸者。
他在落第時曾寫了一首投贈詩給一位姓裴的中書舍人尋求幫助的。
【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新。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傷感自己懷才不遇,極言自己多年科舉不第的無奈。更是借裴姓舍人的春風得意,襯托得自己落魄可憐。委婉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引薦的心情。
很遺憾,裴舍人並沒有如錢起所願提攜他。
但天寶十年的這場進士科省試,卻成為錢起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這場考試覆寫錢起的命運,【省試湘靈鼓瑟】也成了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甚至在正史【舊唐書】留下神話般的傳奇一筆。
曲中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神來之筆。
01.
唐代的科舉,考試科目包括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
其中,秀才科等級最高(這一點與後世不同),難度最大,因為及第者太少,到高宗時代被廢止。
明法主要考查對法令的掌握,明書主要考查文字術法,明算主要考查數學演算法,對社會的影響較小,屬於比較冷門的科目。
主流的是進士和明經科考試。
進士科重詩詞歌賦,明經科重儒家經典。
考試等級分成地方上的鄉試和中央的省試和殿試。
省試由秘書省負責,所以稱為省試。
天寶十年,錢起參加的就是進士科的省試。
省試的應試詩,選題通常來源於經史典籍,要求考生做一首五言六韻的格律詩。
應試詩很是考驗考生的功底。
既要熟讀經典,知道詩題的出處與含義,又要善於揣摩,尋找新穎又能讓主考滿意的立意,還要註意遣詞造句,用韻得宜,屬實不易。
02.
這一年的省試,題目叫«湘靈鼓瑟»,出自屈原的【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
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舜帝在「南巡」途中染病,他的一對妻子,娥皇和女英,得知訊息後,前去尋找夫婿。
尋夫途中,得知夫君已經逝去,葬於蒼梧山。
娥皇女英悲傷痛哭,淚盡啼血,血淚流在竹子上,形成斑斑淚痕。
娥皇女英痛哭之後,縱身投入湘水之中,為夫殉情。
娥皇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就是湘靈。
湘靈常常在江面上鼓瑟,瑟聲淒婉動人,似乎依舊在思念著一去不回的夫君。
這個帶著點浪漫色彩的題目,作為應試詩其實不大好寫。
大部份考生的思路,就是借題發揮,以娥皇女英自比,抒發自己對君王的敬仰愛戴之情,如同娥皇女英對舜一般忠貞,至死不渝。
03.
【全唐詩】中,收錄了錢起同科考生的幾首作品,其中就有一位叫陳季的考生,這樣寫道:
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
這首詩前8句寫湘靈鼓瑟之幽怨,就連楚雲湘水都被感動,更顯清幽。
接著寫當地人都被湘靈的癡情感動。然後表忠心,自己對帝王的仰慕之情,與湘靈一樣忠貞,相信帝王一定能感知到自己的忠誠。
最後表達自己希望能為國家朝廷效力的期待。
這樣的立意,固然中規中矩,挑不出錯處,但也絕不驚艷。
結尾頗具幹謁意味的「試奏為君聽 」,詩人積極入世的心態讓這首詩充滿了煙火氣,缺少了悠悠不盡的余情余韻。
而天才,往往是不走尋常路的,或者說他們是可以在考試的框架內將試題寫出花來的,比如錢起。
他的«湘靈鼓瑟»是這樣寫的: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詩的前10句,同樣是描寫湘靈鼓瑟之淒婉,與前一首詩相比,筆法用詞都顯得精巧許多。
最後兩句「曲中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更是如同神來之筆,虛實結合,余韻渺渺,留給人無限遐想,讓整首詩的格局都得到了提升。
錢起也因為這首詩,得了主考的青睞,高中狀元。
04.
關於這兩句詩,還有一個傳說。
起初,錢起背井離鄉參加鄉試,棲身旅店,常常在月下獨自吟詩。
有一晚,錢起在睡夢中,忽然聽到庭院中傳來幽幽的吟詩聲:「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他立刻驚醒,提起衣裳到院子裏察看,卻不見人影。
錢起恍惚間,分不清是真還是夢,卻將那十個字已經牢牢記在心中。
到了省試那天,錢起揮筆賦詩,卻在尾聯部份犯了愁。
情急之下,一絲靈感閃過腦海,他想起了那晚聽到的神秘詩句,不正是最佳的結尾嗎?
錢起順利完成考試,並且憑借這首詩高中進士,詩名遠揚。
這只是個傳說,真實性無從考據,但很多人由此感嘆,錢起的運氣真好!
殊不知,這世上哪裏有單純的運氣呢?
錢起的所謂「運氣」,是他一次次失敗,一年年苦讀,一次次重來累積起來的。
而作為「大歷十才子 」之首,錢起的才華更不是一句運氣好可以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