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能寫出這些詩句的人,都活明白了

2023-12-10國風

關註槐序姑娘,這裏有最美古詩詞

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

出自王九齡的【題旅店】

王九齡:清代詩人,武英殿大學士王頊齡之弟,為人恬靜有雅量。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王九齡中進士,累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

這首詩作於旅途之中,大意為:這世間何事能讓人變得蒼老,唯有家鄉的雞鳴和路途上的馬蹄聲。

王九齡這首詩寫得很通透,故鄉的雞鳴,暗喻閑逸的田園生活,而路上的馬蹄則指紅塵內的奔波。人脫於初心,忙於世俗,就會加速蒼老,因為想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內心的寧靜與平胡,是年輕的秘訣,所以不要錙銖必較,畢竟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麽也帶不走。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出自邵雍的【清夜吟】

邵雍:北宋著名的隱士,理學家、文學家、數學家,精通易經,為時人所敬。司馬光、富弼、王拱辰、張載、程顥、程頤這些儒學大家,都對其推崇備至,晚年曾輪流守護邵雍在病床前。

這首詩是邵雍的代表作之一,深具禪理,詩文大意為:

皓月當空,微風拂過碧水,如此清幽淡雅的意境,世上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呢!

人心中有山水,自然有詩和遠方,萬物有靈,皆須用心體會。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世人忙碌,似乎總有做不完的事,一路向前奔波不停,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景色,還總以為前方有更妙曼的風景。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出自杜荀鶴的【小松】

杜荀鶴:晚唐著名詩人,早年隱居不出,「一入煙蘿十五年」,後謁朱溫而得官,因此遭到時人詬病。實際上,當時朱溫已經降唐,而杜荀鶴過世後,朱溫才滅了李唐王朝。

杜荀鶴這首詩,寫得很現實,源自於人海沈浮後的感慨,借小松而喻人心,大意為:

世上的人,從來都意識不到,一棵小小的松樹將來可能參天,非得要等到他高聳入雲,才承認他是個人才

世有千裏馬,難尋伯樂,所以人未成功之前,要學會茍著,不可太張揚,否則就會招妒。大多數人都看不到你的優點,除非有一天你能證明自己。

而這個過程,就是韜光養晦。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劉禹錫已經結束了前後近23年的貶謫生涯,他和白居易在揚州偶遇,這也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相見。

為此,白居易為劉禹錫接風洗塵,席間作了一首詩,為劉禹錫抱不平。

劉禹錫向來豁達,因此有「詩豪」之譽,所以就回贈了白居易這首詩。

人是要學會樂觀的,苦也一天,樂也一天,為何不過得開開心心,那些你以為過不去的坎,慢慢都會變得風輕雲淡。

正如劉禹錫所言,枯木總有逢春的一天,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沈澱。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出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 其五】

白居易這首詩,作於白居易貶江州的路上,此前元稹貶江陵時,曾寫過「放言五首」,所以白居易酬唱。

因武元衡被刺案,白居易越級議事,被排擠出朝,遭遇貶官,此時他對人心和人性有了新的認知和見解,故作詩抒懷。

松樹活了一千年,也會慢慢枯死,木槿花雖只開一日,卻也有自己的芳華。世人何必貪生怕死,因為遭遇不公平就厭惡生活,須知生與死都是一種幻覺,唯有活在當下才是所得。

白居易這首詩,真正的用意是諷刺朝中那些弄權之人,他們貪慕富貴,因此放棄了原則,這樣的人即便長命百歲,也沒有什麽價值。不過是茍延殘喘而已。

生命不只有長度,還有溫度和厚度。

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出自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岑參這首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為第二次出塞,赴北庭。當時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高適和嚴武為幕僚,岑參途經涼州時,高適和嚴武為其餞行,酒宴之上,岑參寫了這首詩。

岑參中進士後,仕途並不順利,多為下僚,數次入幕,他並不想遠赴北庭去過軍教生活,奈何沒有選擇的余地。

所以,這首詩岑參也是自我安慰,相逢一醉,不管明朝。

這自然也是達觀的心態,人先把眼前的日子過來,才能有更加明媚的未來。生活中讓人憂煩的事很多,你會有操不完的心,只有把心態擺正,才能過得順暢。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已經進入了人生末年,宦海沈浮40載,終於如願以償,隱於林泉。自31歲妻子過世後,王維就開始絕彩衣、食素食,早有歸野之心。

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他又被綁在了官場,正所謂:我笨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紅塵。

王維一生清透,很早就開始禮佛,因此他筆下的詩也都空靈、悠遠。公元760年,王維致仕,辭掉所有官職,以此換弟弟王縉復職歸京。

次年,王維隱於輞川別業,山水為伴,明月清風,這兩句詩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遺憾的是,這一年7月,王維就與世長辭了,臨終前他給所有人都寫了信,安然離去。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

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饑。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出自王梵誌的【道情詩】

王梵誌:有隋入唐的詩僧,白話詩的鼻祖。早年王梵誌富裕,妻子兒女對他都好,後來家道中落,妻兒也開始厭棄他,所以他離家出走,流落長安後落發為僧。

這首詩被譽為「天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三個問題富有很深的哲理,至今也沒有人能解釋清楚,詩文大意可解為:

我沒出生之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上天非讓我出生,意欲何為?沒有衣服穿,沒有飽飯吃,饑寒交迫,既然如此,還是讓我從哪裏來,就回到哪裏去吧,我想要回未出生之前的生活。

王梵誌這首詩,並非抱怨,而是在思考人存在的意義,你總得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活,才能活得瀟灑自如。放眼古今,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百年之後就和從沒來過一樣。

詩人意指的,就是人不要聽天由命,要活出自己的顏色。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 其一】

黃庭堅這首詩,作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此時他在葉縣任縣尉,期間第一任夫人孫氏,帶給了他很大的打擊,因此詩風偏悲沈。

樂觀,是一種態度;悲觀,是一種遠見。

「畢竟幾人真得鹿」句,化用了【列子·周穆王】中蕉鹿夢的故事;

「不知終日夢為魚」句,參照了【莊子·大宗師】中,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

故詩句大意可解為: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像「夢中得鹿」那般幸運,既有權勢又可富貴?一切都是一場虛幻的夢而已,只是世人看不清,皆活在想象之中。

黃庭堅在詩中的慨嘆,是勸世人不要執著於名利,那些都是生命的附屬品,一旦陷入名利之爭,就會為自己築起一道圍墻,如井底之蛙般,過得虛無空洞。

真正通透的人生,是追求內心的富足與平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