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經151候人押韻、註釋、古音、今韻

2024-01-18國風

詩經151-1候人押韻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3.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u

□□□□,□□□■。□□□□,□□□■。i

□□□□,□□□●。□□□□,□□□●。o

□□□□,□□□■。□□□□,□□□■。i

附註:

1、本詩押韻整齊劃一,為偶數句押韻,或24押韻。

2、芾從幣(巾),古音bi。如,沛。但在本詩中,芾-祋押韻,祋從殳,殳從手,古音do。所以,芾發生了i o二象性。且,芾今音fu,可推定古音bu、bo,也是發生了i o二象性。

此外,芾今音還有fei的讀法,是多音字,這個讀法與古音bi相似。

而且,殳組的字,也有i o二象性,例如,沒也是多音字:mei、mo。還有,祋今音dui,這個音,在南陽方言或河南方言中,一般讀作dei,也可以視為i元音。

如此說來,第一闋的韻腳:祋-芾,也可能押韻i。

3、假若第一闋押韻o/u,與第三闋押韻相同,上古並不存在o/u的絕對區別,例如,咮從朱,古音du,媾從冓,古音co。o-u並不區分。

詩經151-2候人註釋1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3.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u

□□□□,□□□■。□□□□,□□□■。i

□□□□,□□□●。□□□□,□□□●。o

□□□□,□□□■。□□□□,□□□■。i

附註:

1、本詩前三闋好理解,類似現代話:占著茅坑不拉屎。但第四闋的意象難以理解。

(1)候=侯,公侯。通假字。

候人=公侯之人。

(2)何=荷,肩扛。古今字。

(3)祋=殳,狼牙棒。祋應為衍字。

(4)芾=黼?前賢一般釋讀為:芾=韠=蔽膝,也無不可。

從上下文來看,芾為衣服。三百為概數,形容人多。這裏諷刺的是周王室,姬姓諸侯國很多,其實遠未達到三百個,只是誇張而已。

前賢多將候人=等候之人=衛士,將三百=公卿士大夫。這是錯的。因為對這兩撥人,詩人都用了第三人稱「彼」,應該指的是同一批人,而非兩撥人。再者,候字造字晚於侯,詩經存在訛變或通假的情況。目前出土的古文字案例,並無超過唐代的候字。漢代說文中也沒有。可以這麽說,在漢代和之前,沒有候字,只有侯字。候的分化,是很晚的事。詩經的眾多版本中,本詩均定為候字,可見應該是唐宋的訛變。

今天,我要改過來。 本詩的候不是等候之義,而是公侯之義。

(5)梁=魚梁,指的是為了捕魚而搭建的類似橋梁的結構物。北方此物已經很罕見,但南方尚存,南方的魚梁一般是用竹竿搭建,漲潮時魚群透過,落潮時,就有一些魚兒留在竹板上,可供漁民拾取。我懷疑,最初的魚梁可能也有橋梁的作用,不僅可以捕魚,也可以過橋,所以後來引申為橋梁。再往後,引申為房梁。

(6)咮=咀,古音du。指的是嘴。咮從朱,古音du。咀從且,古音du。通假字。嘴此,此從止,古音di,發生了i o二象性。南陽方言嘴讀作zei,可推定古音di。的確發生了i o二象性。

此外,喙從豬(豕),古音du,啄從豬(豕、豖),古音du。可能同源,但許慎將喙-啄分開,可能他覺得難以解釋音變關系,不過,這種音變雖然少,但存在,例如:彗-帚,(肉+手)-有-賄,隋-墮-隳。具體分析,見:啄喙同源考;孔子音準-15 ;

(7)媾=媾合、交配。遂=滿足。

不遂其媾。=不滿足其交配。破譯到這裏,第四闋可能就容易解釋了。公侯雖然多,洋洋三百人,但是都無法生育、交配,導致後宮妃子空守著閨房。(季女斯饑)

2、最後釋讀第四闋:

(1)薈=蔚=薈聚,一大片。例如,薈萃、蔚然。

(2)隮=躋,高升。朝隮=朝陽高升,太陽升起來。

南山朝隮=南山朝躋=朝陽爬上南山。而非前賢釋讀的什麽彩虹。因為彩虹的視覺很近,南山視覺較遠,而且彩虹視覺很近,首尾跨度很大,南山再近也不符合彩虹的跨度。

關於隮=躋≠ 彩虹,以前分析過,見:詩經51-2蝃蝀註釋1;

朝陽爬上山,與美女饑渴有什麽關系?

我認為結合前三闋的鳥兒不去捉魚、公侯占著茅坑不拉屎,這裏的陽光薈萃也指的是王室。結合詩經第51篇【螮蝀】:

  1.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2. 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3. 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當分時析詩人在諷刺國君力小而驕,喜怒無常,具體分析見:詩經51-2蝃蝀註釋1;詩經51-2蝃蝀註釋2;詩經51-2蝃蝀註釋3;

放在本詩,恐怕也有類同。朝陽喻義國君年幼,或國力尚淺,朝陽薈萃,可能說的是王室的少年很多,如同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而且陽光燦爛,升上南山,接近中午分時,則日頭偏東南。下午,則日頭正南,逐漸西移,直至黃昏落山。

所以,本詩描寫的朝陽,並不是清晨的朝陽,而是上午甚至接近中午的太陽,喻義王子王孫風華正茂。

但是,本詩末尾寫到少女饑渴,那形成了反差:這群王子王孫好看不中用啊!如同紅樓夢裏形容賈寶玉的:銀樣镴槍頭。意思是戲班子裏的兵器,都是刀具,一般是木頭外面鎏白錫,看起來好像是精鋼,實際上是假貨!

這就呼應了開頭三闋:水鳥不下水捕魚,王子們(公侯們)占著茅坑不拉屎。

第四闋:王子們風華正茂,可宮女們守著活寡!

總之一句話:中看不中用!

詩經151-2候人註釋2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3.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u

□□□□,□□□■。□□□□,□□□■。i

□□□□,□□□●。□□□□,□□□●。o

□□□□,□□□■。□□□□,□□□■。i

附註:

上一節分析了本詩的主旨:諷刺詩。諷刺(周)王室眾多王子王孫屍位素餐,猶如水鳥不下水,他們雖然風華正茂,但不去交配,讓宮女們饑渴難耐。詩人用詞赤裸裸,絲毫不掩蓋對王室的憎惡,甚至是惡毒的攻擊。

可能詩人所處的時代是西周將亡之時,姬姓諸侯雖多,但子嗣缺乏,出現絕嗣的危機。歷史上的確姬姓諸侯國越來越少,而非越來越多。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姬姓諸侯國有53個,到戰國時代,姬姓諸侯國只剩下6個(燕國、南韓、衛國、鄭國、魯國、巴國)。

這裏分析其他細節難點:

1、鵜=鵜鶘,一種類似魚鷹(鸕鶿)的大型水鳥,以捕魚為生。

鵜鶘ti hu

2、濡,弄濕。

不濡其翼=不濕翅膀。

不濡其咮=不濕嘴巴。

一個靠捕魚為生的水鳥,竟然不肯下水,真是占著茅坑不拉屎!

3、不稱其服=與官服不相稱。屍位素餐。與鵜鶘不濕翅膀一個道理。

4、不遂其媾=無法完成交配。這就惡毒了。呼應末尾的:少女饑渴。

一群王子王孫,不中用啊。

5、維=惟,只有。

假設很多鳥都停在魚梁上,爭著捕魚,那鵜鶘可以有借口:其他鳥正忙著呢,輪不上我忙。

所以詩人突出了一個惟字,表明魚梁上只有鵜鶘一只鳥,所以它沒有理由不去捕魚。

6、孌,從䜌(龻)luan,彎從䜌,應屬同源,指的是彎曲不直。婉-孌應為近義,可能同源,指的都是低聲下氣的媚態。以此形容季女(少女),極盡嫵媚之態,曲意逢迎,因此,有的經學家將末句理解為:平民家的女兒因為惡政而忍饑挨餓(如,於夯註:小吏幼女美,可憐家貧腹中饑),這肯定是誤讀。

7、斯=嘶=嘶啞、嘶鳴。

斯饑=嘶饑=因饑餓而聲音嘶啞,有氣無力。

不應理解為語氣詞。

詩經151-3候人上古音大概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bi co cong di, co co do du. bi ci di di, dong bi di bu.

2.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ci di di ding, bi du ci di. bi ci di di, bi dong ci bi.

3.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ci di di ding, bi du ci du. bi ci di di, bi du ci co.

4.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co di co di, dong dong do di. cong di cong di, di cu di ci.

□□□□,□□□●。□□□□,□□□●。u

□□□□,□□□■。□□□□,□□□■。i

□□□□,□□□●。□□□□,□□□●。o

□□□□,□□□■。□□□□,□□□■。i

附註:

1、祋從殳,殳從手,古音do。

2、赤從大,古音di。

3、芾從巾(幣),古音bi。在本詩中,出現了i o二象性。

但也可能本詩中,芾仍屬於i元音,祋從殳發生了i o二象性,畢竟祋今音dui,此外,還有沒今音mei這個例子。極可能在本詩創作年代,祋讀作dei、di,與芾bi、bei、pei、fei押韻。

因為,在蔽膝這個義項上,詩中有遮蔽之義,避開之義,均有bi音的指向。可見,芾在當時仍然讀作bi或bei或pei,屬於i元音。

至於祋,既然詩人並沒有采用殳字,而且在今天的詞典裏,祋還有一種義項:一種儀仗用的桿子,指的是上面帶有羊皮,用於城防,為了驚嚇違規的馬隊。門吏看到有違規的馬隊經過時,從城門上面投擲下來,猶如一只羊從城門上飛躍而下,以此震懾馬匹。

從這個釋義上看出,祋並不是實戰用的武器,而是一種儀仗。=投,發源於一種投擲武器,殳(並非之前猜測的是狼牙棒的前身,而可能是標槍的前身,不過也有可能兩者兼有,因為的確出土過鈍頭的殳,也有銳頭的殳)。而詩人可能為了區別實戰武器與儀仗,特意選用了祋字,而祋的讀音可能並不是do、du,而是di、dei。這樣的話,祋-芾押韻i。

不過,不論是祋發生了i o二象性,還是芾發生了i o二象性,總歸有一個需要發生i o二象性,因為殳-幣(巾)在造字時,並不是一個韻,殳為o韻,幣(巾)為i韻。

4、鵜從弟,弟從弋,古音di。

5、梁從刃,古音ding。以前分析過,見:詩經104-2敝笱註釋1;

6、濡從需,今音syu,可推定古音du。

7、翼從異,異從大,古音di。異=戴的本字。甲骨文異畫的是戴帽子的動作。以前分析過,見:詩經121-3鴇羽上古音大概;

8、服從fu(人or卩+手),古音bo,例如,報-服,可推定古音bo,但這裏發生了i o二象性。以前分析過,見:詩經107-3葛屨上古音大概;詩經150-3蜉蝣上古音大概;

9、咮從朱,古音du。

10、薈從會,會從口,古音co。以前分析過,見:會合考釋;

11、蔚從尉,尉從火,古音co。

12、隮從齊,今音ts'yi,可推定古音di。

13、饑從幾,今音ji,可推定古音ci。但是幾的金文似乎從絲,而絲古音di,可能發生了d→j顎化。

而且,有的金文幾左下角似乎從大,古音di。而且戈部件類似截字的戈部件,似乎有動刀之義。其造字本義可能與武力有關。待考。

詩經151-4候人今韻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彼 人兮, 戈與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 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3. 鵜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薈兮蔚兮,南山朝 。婉兮孌兮,季女 饑。

□□□□,□□□●。□□□□,□□□●。u

□□□□,□□□■。□□□□,□□□■。i

□□□□,□□□●。□□□□,□□□●。o

□□□□,□□□■。□□□□,□□□■。i

附註:

1、候→侯。古今字、通假字。公侯。爵位。

2、何→荷。古今字、通假字。肩膀扛著。何的甲骨文畫的就是肩膀扛著。也即,何=荷的本字。

3、祋→殳。古今字、通假字。投擲類武器,是當今標槍和狼牙棒的前身。

4、維→惟。通假字。惟一、只有。

5、咮→咀、嘴。通假字。嘴巴、鳥嘴。

6、隮→躋。通假字。高升。

7、斯→嘶。通假字。嘶啞、沙啞、嘶鳴。

以上只考慮古今字、通假字,可視為版本一。

下面考慮古今音變,進一步修訂:

8、第一闋的韻腳: (祋)-芾,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押韻u。不必再改。

9、第四闋的韻腳: (隮)-饑,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押韻i。不必再改。

10、第二闋的韻腳:翼-服,在現代漢語中,翼i-服u已經不押韻,需要修改。

翼→羽。近義詞替換。同時,在現代漢語中,羽-服押韻u。完美的替代。

11、第三闋的韻腳: (咮)-媾,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押韻。需要修改。然而,如果保留原文咮,今音zhou,可以與媾gou押韻。但咮為冷僻字,可以考慮修訂。

咀-嘴今音zui,與遂sui押韻。可以考慮顛倒語序:

不遂其媾→其媾不遂。這樣,咀-遂押韻ui。

於是出現了版本二,20240117晚上18:53

1.彼 人兮, 戈與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 鵜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3. 鵜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 其媾不遂

4.薈兮蔚兮,南山朝 。婉兮孌兮,季女 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