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這位「臭名昭著」的狀元,寫出清代「最美」書法,讓乾隆心服口服

2024-01-09國風

古代科考學子飽讀詩書,日夜抄寫典籍,受到古雅中庸的文化熏陶,形成卓爾不群的藝術修養,加上科考試卷需要幹凈清晰,不妨礙考官閱讀,所以古代的文人學子,皆練就了一手整潔清晰的「好書法」。

特別在明、清時期,朝中將趙孟頫、董其昌、歐陽詢以及沈度的書法融合,形成了方正光潔、優美清雅的「館閣體」,其體勢、筆畫規範勻稱, 迎合了科考制度的需求,成為「考場通用字型」,大大提升了文人書法水平。

雖然「館閣體」在今人眼中死板拘謹,但它繼承純正的「古法」,後續深造時,既能保證行筆穩健,不飛浮,還融合了藝術性,讓點畫流美生動、婉轉輕靈, 實力遠比當代的「專家教授」強百倍。

例如清代狀元梁詩正、探花董誥的書法,不僅贏得帝王的欣賞,也受到專業書法家的好評,傳世法帖現在依然「熱銷」,其實除了上述2位,清代還有一位狀元,書法實力不容小覷, 讓乾隆心服口服 ,此人就是於敏中。

於敏中,字叔子,江蘇金壇人,其曾祖父曾任職袁州知府,祖父為山西學政,父親於樹範則是宣平知縣,因而於敏中自小耳濡目染,熟讀四書五經,5歲時就能順利通讀【大學】、【尚書】。

15歲考中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23歲的於敏中,一舉奪魁,考中狀元, 因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受到乾隆賞識,成為他的「代筆」, 在內廷擔任撰寫誥命、制敕、傳記、詩章等相關職務。

所以現在能看見的於敏中字跡,大多是名家字畫之後的題跋,用筆圓轉飄逸,灑脫規範,以「二王」、米芾、趙孟頫等人法帖為宗,結字開闊明朗,骨力剛健洞達,氣韻靜穆平胡、溫雅醇和。

雖然於敏中參加過科考, 但其書法擺脫了「館閣體」的平直單一 ,采用米芾飛動瀟灑的筆畫,行書豪放奔逸、自如從容,以側鋒取妍,中鋒運筆,筆畫舒展渾厚、頓挫分明,給人明朗率性之感。

在結字上略帶董其昌的風韻,例如寫「物」字時,中間留有較大布白,「花」、「形」、「竹」等字,也是如此,結體外緊內松、開闊大氣,墨色上隨運筆緩急而變,轉折或收筆處,蒼勁生澀。

這點在董其昌的書法中,經常能看到,可以使氣韻空靈散淡、悠遠綿長,豐富了藝術格調,既有壯麗渾厚,還不乏仙靈脫俗之感,筆筆古雅生動, 不輸給同時代的書法家,堪為清代「最美」的書法。

可惜於敏中離世後,家中發生財產爭奪,乾隆帝知曉此事,派人插手解決,無意撞破他生前貪汙一事,查到200萬兩銀子,其他幾起貪汙案中,也有於敏中貪汙受賄的身影,讓乾隆帝頗感憤怒,從而被撤出賢良祠,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現在知曉其名號的人寥寥無幾。

您對於敏中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