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紫禁城裏的時間映像】:借時間的魔棒,推開紫禁城的大門

2024-01-04國風

北京晚報 | 作者 張震

【紫禁城裏的時間映像:透視清代宮廷繪畫】趙琰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

【海西知時草】

【塞宴四事圖】

【冰嬉圖】(局部)

【禦筆開泰說並仿明宣宗開泰圖】

作為兩代皇宮的紫禁城幾百年來一直無比威嚴和神秘。近些年來,一直熱銷的宮廷歷史故事書籍、熱播的影視劇和紀錄片,一方面揭開了紫禁城籠罩的面紗,另一方面也增強了紫禁城對社會大眾的吸重力。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紫禁城內生活時間最久的主人,他的宮廷生活、審美喜好等,無疑也是這些關註熱點中的一個焦點。

趙琰哲的新著【紫禁城裏的時間映像:透視清代宮廷繪畫】, 巧妙地借助「時間」這把萬能的魔棒,利用數百幅宮廷影像和相關的文獻資料,推開了紫禁城的大門。 此書開啟塵封已久的宮殿、樓閣,以輕松、舒緩的方式娓娓道來,講述了乾隆朝帝王、後妃、皇子、臣工等人在匆匆而過的時空中留下的軼聞舊事。

影像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文字資料無法比擬的直觀、詳細、系統化、程式化的優勢。此書用影像史料表述歷史事實,反映了皇家出巡、筵宴、典禮等重要事件,涉及了歲時節令、中西計時、騎射、宗教、工藝陳設、天象、園林建築等層面。 書裏有很多篇章描繪了乾隆時期的宮廷活動,例如隆冬時節的冰嬉。 每年冬至過後,皇家都要挑選上千名擅長此技的人訓練,準備冰嬉盛會。又如乾隆帝幾乎每年都要巡幸塞外,在木蘭圍場騎射、聚會飲酒等,透過對【冰嬉圖】、【塞宴四事圖】、【木蘭圖】等圖畫的解析,作者印證了相關文獻記載的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該書不僅證史,而且明史、補史。過往文獻中關於帝王、宮廷的歷史事實,缺乏生動、細節的文字描述,而本書中的影像和論述,補充了文獻史料的缺漏或表述不全面之處,豐富了對歷史事實的認識,明晰了文字表述模糊或令人難以理解的歷史細節,增強了對歷史事實的深度探求,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那個時代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的特色。

書中各章節分別探討「時間」於不同層面的影像表達。在「中原的時間」一章中,作者從乾隆帝【開泰圖】入手,串聯起一系列的節令畫。中國傳統社會存在著諸多的時令節氣,春節是其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書中關註表現春節的畫作,如【歲朝圖】、【弘歷歲朝行樂圖】等,講述其母題來源、仿古物件、西洋透視法、清宮節令畫習俗等,豐富了宮廷儀式、風俗的知識。在「西洋的時間」一章中,書中以乾隆帝品賞郎世寧【海西知時草】為主軸,介紹了多種描繪西方鐘表的著名畫作,比如【十二美人圖】、【圓明園四十景圖之慈雲普護】、【萬國來朝圖】等,展開有關郎世寧畫風、含羞草的舶來經歷、乾隆帝的西洋時間觀、西方植物和鐘表技術的引進對於清朝的影響等諸多方面的討論。正因為西洋的鐘表、計時法輸入到中國,才使得乾隆皇帝對計時方法進行改革,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融匯合。在「國家的時間」一章中,作者以【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為例,講解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初一京師出現五星聯珠天象奇觀的罕見程度,從而探討了此圖與以往同類影像的不同之處,以及清朝人對天文現象和天文儀器的認知。再進一步追根溯源,講述清代初期朝廷內對中西天文知識之爭,以及西方占星術的引進過程。

總而言之,這本著作以例項對影像證史、影像補史、影像明史的功能進行了充分展示,讓人深刻體會到宮廷歷史影像敘事的形象、生動。當然, 不能簡單地把此書僅理解為一本「以圖述史」的新著。在學術研究的脈絡中,它也體現出獨特的價值。

已有學者總結道:「時間與空間,自古以來便是哲學家、科學家們不懈探討的一個命題,藝術家更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傳達著他們對時間、空間的感悟。」(劉斌:【中西繪畫圖式與時空觀念比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此前學者對西方繪畫的「時間性」關註較多,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探討中國畫的「時間性」。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認為圖繪物件「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說明了中國古代早就認識到了繪畫對於時間維度體現之不易和追求的玄妙之處。藝術如同時間,變化是持續連綿的,理想的目標永遠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對於藝術史研究來說,同樣厭倦簡單機械地重復。完美的理想只能無限地趨近,既無明確的起點也不會有終篇。當代藝術史家指出:「時間像精神一樣,嚴格來說是不可知的。我們只是間接地透過時間裏所發生的事件而認識它:透過觀察變化與不變,透過標出穩定環境中各種事件的交替,以及透過強調變化的各種差異率對比。」([美] 喬治·庫布勒著,郭偉其譯,【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商務印書館)。趙琰哲的這本新著,以「時間」為線索,研究視域集中在影像、文獻、檔案材料極其豐富的乾隆朝,以反映時間的繪畫作品為個案,從中原、西洋、滿洲、自我、國家、古今、時空等多個關於時間的層面,闡釋清宮繪畫中的時間表現議題。中國傳統美術史研究,主要將繪畫當作空間藝術看待,而本書則比較系統地分析與闡述了中國繪畫的「時間性」。雖然我並不認為此書的研究已經盡善盡美,在藝術理論和資料的發掘方面,仍有可探索的空間和余地。而尋找藝術史研究新的可能性,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徑正是其宗旨與可貴之處。

二十一世紀以來,清代宮廷藝術既是中國藝術史領域中發展最快速的範疇,同時也成為籌辦展覽的熱門主題。清代宮廷繪畫研究逐漸脫離了邊緣的地位,開始成為研究熱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傳統繪畫史研究更多地著力於風格演進的單線敘事,人們對繪畫現象與特定時空中的視覺語境、空間環境、政治文化、思想風氣等多方面因素的有機聯系的重視程度和討論深度,總體上頗顯不足,在繪畫背景與藝術風格之間建立的聯系往往不夠具體,缺乏對過程的細致描述和分析。對清宮繪畫的討論,成果雖豐,卻存在大多數研究不甚重視藝術背後的創作動機、制作過程、內在意涵等方面的缺憾。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者跳出以往研究的窠臼,拓寬研究的視野和路徑。

【紫禁城裏的時間映像:透視清代宮廷繪畫】一書,透過影像分析與文獻記載,綜合了歷史文獻學、影像學、考古學、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探析乾隆時期繪畫作品的影像意義與文化內涵。既以影像為切入點來研究文化,又從文化的視角來研究影像。既強調文化研究的實證基礎,又突出影像研究的宏觀視野。書中不僅分析繪畫的風格,更探討了繪畫的臨仿物件、制作過程等,把繪畫的程式和過程視為宮廷的特色和重要的研究物件,將影像深深地植入時間的維度, 把繪畫創作與全球視野、文明融合、科技傳播、政治策略、思想觀念、宮殿空間等相互聯系,開拓了藝術史研究的領域,為之增添了多重的、跨文化的維度。

華夏文化,歷數千載而演進。影像在其生產、流傳、使用過程中與種種人事交集,構成種種歷史、文化因緣,又往往被時間所覆蓋、所侵蝕。透過發掘與闡釋,重現這些因緣,突顯其中的歷史、文化銘印,是當代學者傳承文化的當務之急,也是不可推卸之責任和使命。明清時期,包括清代乾隆朝的宮廷影像,無疑是一座亟待充分開發的資料寶庫。本書從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審視乾隆朝宮廷影像的文化生成過程,從影像生產、影像文化以及宮廷文化、中西交流等多個維度,為乾隆朝的時間類影像繪制了一幅專屬的、綺麗的文化景觀。總體而言,在以往的研究中,這樣的案例尚遠遠不夠豐富。因此,這種研究路徑還需要透過大量的案例展開來積累經驗,拓寬視野,深化研究維度,需要不斷打破學科邊界和學術壁壘,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 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在流動的、開放的寫作中,建構各學科多元互動的中國藝術史「大敘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永不停留,但它垂青那些勤勉的智者,無私給予饋贈。【紫禁城裏的時間映像:透視清代宮廷繪畫】的作者,年紀雖輕,而研究清代宮廷繪畫成就不凡,資歷頗深,我們期待她跨過人生的至暗時刻,再接再厲,不斷地書寫藝術史新的華麗篇章。